APP下载

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6-09-05

中国软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资专利

汤 萱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16)



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汤萱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16)

理论上,购买技术因多种原因可能抑制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外资诱发本地雇员通过干中学掌握技术,有助于东道国获得连续的技术知识和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而可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我国2003-2012年28个制造行业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法检验了购买技术和三类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较优方式,购买技术则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模仿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大,竞争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较小,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提升高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低于提升低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二者没有显著影响创新投入水平;研发溢出没有显著影响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水平。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制造业;国际技术转移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拼资源、拼消耗和拼环境为代价的。我国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产要素却是有限的,特别是我国经济总量达到现有规模,生产要素供给难以为继,资源环境和社会承载能力已经趋于极限,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数量驱动经济增长面临难以逾越的瓶颈,未来经济增长只能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控制排放才能可持续。有研究表明,1982—201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1.5%,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速下行[1]。这说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致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从要素投入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走出困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我创新的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既能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又能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无疑是较优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系统研究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影响不同层次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果很少,检验外资模仿效应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更少,特别是将技术购买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多种技术溢出效应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比较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影响技术创新差异的研究更为罕见。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梳理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技术购买、外资技术溢出、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等技术引进途径对不同维度技术创新作用的差异。第二,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两个层面,并用发明专利反映高层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反映低层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将技术购买和三类外资技术溢出纳入同一个实证模型,利用2003—2012年28个制造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法检验四类技术引进效应对我国不同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判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方式的最佳选择,同时考察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影响不同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

一、相关研究述评

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不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已掌握的技术,但不一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后者则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因此,技术引进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用的内涵不完全相同;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是我国重要目标,但不是核心目标,技术引进最重要的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验(Amsden,1989)。引进技术的路径主要有国际贸易、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简称外资)等,技术引进路径不同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可能不同。学术界对技术购买是否促进自主创新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购买技术会替代自主创新,降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2],Lee(1996)等学者的一些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点;也有学者认为技术购买与自主创新是互补关系[3],Chang和Robin(2006)[4]等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此观点。除了技术贸易外,技术引进的路径概括为进口、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三种[5]。进口是推动进口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因为进口包含先进技术的产品,进口国通过逆向工程可以消化吸收和模仿学习先进技术,并对其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Coe和Helpman(1995)等学者的一些研究验证了进口促进技术进步的观点,也有少数实证研究检验了进口技术溢出对自主创新的影响[6]。出口也是促进技术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方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对出口厂商生产产品提供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必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有研究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技术引进最显著的路径[7]。外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学者对外资技术溢出是否促进东道国技术创新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外资技术溢出影响东道国技术创新有三种观点:一是抑制论[8-9];二是促进论[10];三是“双刃剑”论[11]。关于外资技术溢出影响东道国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模型构建不同是重要原因。构建检验外资技术溢出影响技术创新的计量模型一般以生产函数为基础[12-13],或者以经验为基础[14]。除了计量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存在差异外,外资技术溢出途径和技术创新类型选择的差异也是计量模型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实证研究中,一般从产出和投入两个角度反映技术创新,产出主要用新产品、专利等来衡量,投入主要用劳动和资本衡量,如沈坤荣和孙文杰(2009)[15]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范承泽等(2008)[16]采用创新投入,薄文广等(2005)[17],李玉梅和桑百川(2011)[18]采用专利测度技术创新。因此,选择不同的方法测度技术创新,实证结果就可能不一致。但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创新投入并不能反映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无法准确测度自主创新能力,而专利则是测度自主创新较为合理的指标。实证检验外资技术溢出影响我国企业专利的多数文献存在缺陷,没有将发明专利与其他专利区分开来,与检验外资技术溢出影响自主创新的国外研究不一致。专利是反映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性能等,是国际通行的反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因此,国外一般将专利界定为发明专利。国内对专利的界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不仅包括发明专利,也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与国外绝大多数专利是发明专利相反的是,国内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占多数。专利界定的差异是国内外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少数研究成果分别检验了外资技术溢出对我国内资企业发明专利与其他专利的影响[13,19],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外资技术溢出途径不同和技术溢出变量的度量方法不同可能导致实证结论不同。外资技术溢出变量的度量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学者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分类不同造成。学者一般将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分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20],有研究将示范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归结于模仿效应[21]。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外资技术主要是产品生产层面的技术;外资企业研发溢出主要是指新产品、新工艺等技术即产品创新技术的溢出。徐侠和李树青(2008)[12]认为,外资的生产技术溢出更可能促使东道国企业为追赶跨国公司的技术而进行创新,外资溢出的技术知识不一定是先进和前沿的;研发溢出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是前沿的,可能促使东道国为领先跨国公司的技术而进行创新。因此,外资的生产技术溢出和研发溢出对东道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实证文献仅检验某一类外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如竞争效应[13-14]、研发溢出效应[22]。其中竞争效应用外资参与度衡量[15]。一些检验外资技术溢出影响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度量外资技术溢出变量,如外商投资额[17]、三资企业资产[18]、三资企业产值[23]。用三资企业的资产、产值或外商投资额可以度量多种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但并不能区分不同类型技术溢出效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检验了外资技术不同溢出途径对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影响,如将外资参与度和外资研发纳入一个模型检验了竞争效应和研发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2]。实证发现,竞争效应和研发溢出对我国国有企业专利没有显著影响,竞争效应对研发经费投入具有正向作用,对研发劳动投入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研发溢出对非国有企业专利和研发经费投入的正向作用既显著又稳定,竞争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非国有企业专利的作用因模型控制变量选择的不同而不同。

不仅有学者研究外资技术不同的溢出途径影响技术创新的差异,也有学者讨论了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影响技术创新的差异。王子君(2002)、邢斐和张建华(2009)[24]分别运用数理模型证明了技术许可比外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作用更为有效,后一研究成果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但是两个成果研究的结论并不一定准确,前者用产品反映自主创新,后者用研发投入反映自主创新;产品的生产能反映生产技术水平或技术能力,不能说明掌握的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投入只能反映创新投入强度,不能反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而且后一研究成果假定技术许可转让核心技术与一般事实相悖,如统计数据表明航空设备、工程机械、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80%包含关键技术的中间投入品依赖进口[25],说明技术许可并不一定转让核心技术。如果技术购买不能获得核心技术,就不能获得一个产品连续、完备的技术知识,在国家宏观层面上不能形成完备的科技知识体系,不一定能够促进自主创新。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实证文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检验外资技术溢出的成果忽略了模仿效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二是没有理论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影响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差异;多数实证研究偏向于检验某一类技术引进如技术购买、外资技术溢出、外资竞争效应和关联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多种技术引进与多维度技术创新纳入一个框架,比较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影响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成果很少,因此,现有研究难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三是实证文献很少将发明专利与其他专利区分开来,实证结论不能说明技术引进的不同路径影响不同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本文将技术购买、外资技术溢出、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检验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对不同维度的技术创新如发明专利、其他专利、创新经费投入、创新人力投入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影响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差异,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理论阐释

(一)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

不同路径的自主创新各有优势,自主创新路径的选择由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自主创新依赖于知识资本的存量水平。知识资本既可以依靠自我累积获得,也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获得。按知识资本累积的方式,自主创新的路径可分为以自我累积为基础的自主创新和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自主创新。两种路径的自主创新各有优势,以自我累积为基础的技术自主创新具有原创性,竞争力强,容易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但是技术创新耗时长、成本高,市场风险高,成功率低;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技术自主创新多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对已有技术进行较大的改进,产品质量更高,性能更好,耗时短,成本低,市场风险低,成功率高,但是竞争激烈,利润不高[14]。

我国选择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耕文明时代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经验积累,人口数量是影响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科技水平在这一时代领先于世界主要归因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众多的人口。工业技术进步模式完全不同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可控性试验,重农文化和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无法累积工业技术进步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最终桎梏了我国工业技术的革命。因连续不断的战乱,我国近现代无暇致力于科技知识的自我累积;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政策、十年动乱等导致科技知识自我累积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然重视教育和科技,但是任期制的官员更愿意选择见效快的技术进步方式,以获得政绩。以上原因决定了我国科技知识基础薄弱,在自我累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加上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26]。

(二)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

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不仅累积了知识资本,而且提供更高的先进技术平台,致使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具有后发优势。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升竞争力,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技术知识具有连续性、累积性和经验性,技术创新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对累积知识的改进和提升。技术进步是知识累积的过程,创新是增加知识存量的主要手段,是累积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消化引进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掌握并熟练使用世界先进技术;通过吸收引进技术,可以将引进技术变为自己的技术,进而增加知识存量。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企业可以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可以弥补知识基础薄弱的不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不仅具有创新性特征,而且具有跟随性特征,具有后发优势。因为引进的技术是已经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技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方向明确,减少了依靠自我累积进行自主创新的大量失误,大大降低了自主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同时,也是对现有技术的创新突破,研发投资方向明确、集中,避免了在自我累积基础上自主创新的重复研发投资;技术引进可以无偿获得率先创新者的许多经验和技术中的大量隐性知识;这种自主创新模式可以节约新产品市场开发、广告宣传的高昂成本,与在自我累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比,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能较大幅度降低成本。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如果是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则新产品超越了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富有竞争力,可以替代市场上现有产品,能获得可观利润。因此,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具有成本和利润优势。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会规避技术基础薄弱的不足,一般放弃通过自我累积科技知识进行自主创新的道路,而是选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知识累积—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

技术引进不仅耗费研发资源,而且容易产生路径依赖,降低自主创新的动机,抑制自主创新。在技术水平低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追求跨越式发展,自主技术供给严重不足,技术需求缺口大,技术引进成为必然选择。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低水平重复引进技术现象严重,长期引进技术不仅占用大量的研发资源,而且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严重弱化自主创新的动机;重引进、轻消化则强化了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进一步降低自主创新水平。发达国家为保持技术垄断和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一般不会转让先进技术,特别是不会转让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多是附加值率低的技术,企业在全球分工中从属于西方跨国公司,只能依赖发达国家提供包含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中间投入品,才能生存,这就固化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导致了自主创新动机的不足。引进的技术多是成熟技术,与自主创新相比,成本低,市场风险低,成功率高,基于成本收益,企业更愿意选择引进技术;尤其是,当引进技术与本地企业技术能力不相匹配时,从技术人员、原材料、机器设备到包含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中间投入品,都依赖于国外,引进技术与本地联系不大,企业容易对引进技术形成稳定的刚性需求,导致自主创新的动机不足。因此,引进技术可能抑制自主创新。

以上分析表明,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既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替代关系。由于自主创新具有层次性,技术引进对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可能不一致。技术引进占用研发资源,可能降低东道国研发投入水平,进而抑制专利增长;技术引进可以为东道国累积技术知识资本,可能促进东道国增加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专利增长;技术引进为东道国提供了更高的技术创新平台,东道国可以在降低研发投入条件下实现专利增长。这就是说,技术引进对研发投入的作用与对专利的作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专利包括发明专利,也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前者技术含量高,代表高层次技术创新,后者技术含量低,表示低层次技术创新;低层次技术创新的成本低、难度小,企业更可能偏向低层次技术创新,即技术引进对高层次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小于对低层次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

(三)技术引进方式影响自主创新的差异

不同的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可能不同,因为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等特征,特别是技术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而且包含大量隐性知识,不同的技术引进方式获得技术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同。技术引进方式一般包括技术购买、进口和外资技术溢出等三种方式,以下具体讨论三种技术引进路径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及差异。

1.技术购买和进口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理论上,购买技术和进口对自主创新既有补充作用,又有替代作用[24];另外因为购买技术和进口获取技术的方式不同,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购买技术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看,既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局限性。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落后,为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技术购买的力度大,耗费研发资源多,而且本地企业技术能力低,难以消化、吸收购买的技术。同时,发达国家转让的多是成熟技术,特别是限制了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转让,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先进技术,尤其是难以获得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技术购买较其他引进技术方式,更容易形成引进技术的路径依赖和对外国技术的刚性需求。在微观层面上,不可否认个别企业可能购买一个产品多数甚至全部生产环节的技术,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受财力的局限,一般仅购买一个产品一个或少数生产环节的技术,不可能购买一个产品多数甚至全部生产环节的技术。也就是说,技术购买只能获得离散的技术知识,并不能获得一个产品连续的技术知识。而技术购买获得的主要是显性技术知识,难以获得隐性知识,这意味着技术购买难以掌握并获得全部技术知识。在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购买不可能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知识体系。因此,虽然技术购买可能弥补知识自我累积的不足,对自主创新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因为路径依赖、对国外技术需求的刚性和难以获得全部技术知识,技术购买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替代作用可能大于补充作用,即技术购买对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可能更大。

进口对进口国的自主创新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发达国家为保持技术垄断地位,一般会控制先进技术的转移与扩散,不会直接转让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也不会在海外子公司生产包含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中间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进口包含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中间产品获得先进技术,进口是发展中国家最可能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途径。然而,进口对技术引进国自主创新的作用受信息不对称和本地企业学习能力的制约。通过进口引进技术,反向工程是消化、吸收技术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破解进口产品包含的技术存在诸多障碍,尤其难以获得进口产品包含的隐性知识。如果本地企业学习能力强,通过逆向工程获得技术知识越多,进口对自主创新的正面作用越大;如果本地企业学习能力弱,通过逆向工程获得技术知识越少,进口对自主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大。因此,进口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不确定。

2.外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影响

因为给雇员提供了干中学的机会,外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自主创新的作用最为显著,但是外资技术溢出的不同路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也不同。外资进入通过示范、竞争、关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及外资研发知识溢出等途径,向本地企业转移与扩散技术。具体来说,本地雇员在外资企业生产过程或研发活动中,使用机器设备、接触产品设计、制造图纸、工艺流程、产品配方等,通过干中学可以获得一个产品连续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而干中学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东道国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不仅能获得显性知识,而且能获得隐性知识,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科技知识体系。另外,本地雇员在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或研发活动中通过干中学掌握外资技术,无需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和劳动。与技术购买和进口相比,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可能既不影响研发投入水平,甚至降低研发投入,又能促进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技术引进的各种方式中,外资技术溢出对自主创新的正面作用可能是最显著的。

外资技术溢出途径不同对东道国技术知识累积的作用也不同。模仿效应是指外资企业的本地雇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后,一旦与本地企业技术人员接触,或者流向本地企业,东道国通过模仿学习就可以获得外资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全部技术。本地企业通过模仿效应能获得一个产品连续的、较为完备的技术知识,东道国知识资本增量效应较大,因此,各类外资技术溢出中模仿效应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是最大的。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可能诱使本地企业模仿外资技术,也可能诱使本地企业购买技术或者通过进口引进技术,这就是说,东道国通过竞争效应获得的技术知识不一定是连续、完备的,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较小。东道国通过联系效应只能获得一个产品的一个或几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无法获得一个产品连续、完备的技术知识,说明联系效应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较小。

以上外资技术溢出主要是外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溢出,技术的特点是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是成熟技术,甚至是衰落技术,而外资技术溢出的知识多是先进前沿技术知识,不一定应用于生产,也就是说外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溢出不同于研发知识溢出。外资企业研发是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本地技术人员参与外资企业研发活动容易获得先进技术的知识和信息,不仅有利于提升东道国知识资本存量,而且促使本地企业进行领先型技术的自主创新。但是外资技术溢出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大小与研发类型有关。如果外资企业研发仅涉及产品和工艺的调试,以服务本地市场,本地企业仅获得一个产品部分生产环节的技术知识,难以获得一个产品连续、完备的技术知识,研发溢出不一定促进自主创新;如果外资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或基础研究的研发,本地企业能获得一个新产品连续、较完备的先进技术知识和信息,研发溢出可能促进自主创新。

三、实证模型及变量的测度

(一)构建计量模型

1.创新产出的计量模型

从产出角度看,创新产出是创新投资、创新劳动等多种投入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新知识的生产[27-28],因此创新产出可以用C-D生产函数表示为:

in=a·rdkβ1·rdlβ2

(1)

in为创新产出,rdk表示研发经费投入;rdl为研发劳动投入,α表示影响创新产出的其他因素。创新投资本质上是对知识生产进行投资。除创新投资外,知识还可以直接引进。引进技术既可能直接替代新知识的生产,也可能促进新知识的生产。由于制造行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因为缺失制造行业进口数据和联系效应数据,本文不考虑进口技术溢出和联系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引进技术主要选择购买技术和外资技术溢出;外资技术溢出分解为竞争溢出效应、研发溢出效应和模仿学习效应。消化吸收是本地企业掌握引进技术的主要环节,对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技术差距是制约外资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之一[29]。基于上述分析,创新生产函数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in=c·rdlβ1·rdkβ2·ftechα1·absα2·

tgapα3·efdi+frd+loc

(2)

在式(2)中,ftech为购买国外技术变量;fdi为外资参与度,反映竞争效应[24];frd为外资企业研发比例,反映研发溢出效应[30];loc为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反映本地企业对外资技术的模仿学习效应[31]。4个技术引进变量是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abs为本地企业吸收消化支出水平,是模型的另一个重要解释变量;tgap为行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式(2)取对数得到式(3):

lnin=c+fdi+frd+loc+α1lnftech+α2lnabs+α3lntgap+β1lnrdl+β2lnrdk

(3)

依据式(3)可以构建创新产出的计量模型:

lninit=c+φ1fdiit+φ2frdit+φ3locit+α1lnftechit+α2lnabsit+α3lntgapit+β1lnrdlit+β2lnrdkit+μit

(4)

i为第i(i=1,…,28,除烟草之外的28个制造行业)个制造业,t表示第t(t=2003,…,2011)年*技术创新主要用研发产出和研发投入度量,虽然很多学者如王红领等(2006)[14]用科技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度量研发投入,但是这种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研发支出只是科技经费支出的一部分,研发人员也仅是科技活动人员的一部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年才有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统计口径的数据,2009年则没有分行业外资企业研发数据,无法得到内资企业研发数据,因此,本文仅选择2003—2008年行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c为截距项,μ为残差项,α、β、φ均为待估参数。

2.创新投入的计量模型

参照王红领等(2006)[12]构建的模型,并将外资技术溢出变量分解为模型(4)中的4个技术引进变量,同时将消化吸收和技术差距作为控制变量,得到制造企业研发投入的计量模型:

rdit=cit+α1fdiit+α2frdit+α3locit+α4ftechpit+θ1abspit+θ1tgapit+εit

(5)

其中,rd表示制造企业创新投入水平;ftechp、absp分别为技术引进支出、消化吸收支出,与模型(4)中用绝对值度量不同的是,ftechp、absp均用相对值度量,以与被解释变量创新投入用相对值度量保持一致;fdi、frd、loc和ftechp是模型(5)的核心解释变量,含义与模型(4)相同。i、t和其他变量的含义均与模型(4)一致。

(二)变量的测度

1.创新产出的测度

新产品和专利是反映创新产出(in)的两种主要方式,两种度量创新产出方法各有优缺点。就数据质量、可获得性而言,其它任何数据无法与专利数据相媲美[32]。专利包括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国内学者认为专利授权在我国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很多学者主张用专利申请度量创新产出能力[14,33]。因此,本文采用制造企业专利申请量反映创新产出能力。由于仅专利能反映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比新产品、创新投入更能反映自主创新能力。

不同性质的专利技术含量不同,技术引进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创新能力影响也是不同的。专利技术有高端技术,也有低端技术。发明专利能反映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代表高层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则代表低层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将模型(4)创新产出(in)分全部专利(inp)、发明专利申请量(inv)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量(ind)等3种情况进行讨论,以检验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对不同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2.研发投入的测度

创新劳动投入和创新经费投入是衡量创新投入的两个主要方面。从现有的实证研究看,创新劳动投入和创新经费投入可采用多种数据进行测度;创新劳动投入采用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7];蒋殿春和夏良科,2005、专业技术人员[19]和研发人员[10];陈劲等,2007)度量;创新经费投入采用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11,18,34]、研发机构科技经费支出额[19]度量;或者创新劳动投入采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据测度,创新支出采用研发经费支出数据衡量[12-13,35-36]。创新成果主要决定于创新经费投入和劳动投入,与研发活动的外延相比,科技活动的范围更为宽泛,科技活动投入的统计口径比研发投入的统计口径更宽,可能导致实证估计结果有偏。

专业技术人员包含大量非研发人员,使用专业技术人员替代研发人员也可能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差;科技经费数据不仅包括企业科技经费,而且包括事业单位科技经费,使用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替代研发支出同样可能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差。因此,我们采用研发支出度量创新经费投入,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度量创新劳动投入。模型(4)中解释变量研发人员(rdl)和研发支出(rdk)*模型(4)中研发支出在一些研究采用存量,但是研发支出数据2003年才出现,时间跨度短,而且计算存量所需要的基期研发资本存量、研发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等多种数据也难以获得,即使可以采用吴延兵(2006)提出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出制造行业的知识资本存量,结果并不一定准确。因此,国内研究一般采用当年研发支出数据(沈坤荣和孙文杰,2009)。分别对其当年绝对数取对数为lnrdl和lnrdk。模型(5)中被解释变量创新投入(rd)分为研发劳动投入(rdlp)和研发经费投入(rdkp)两种情况,分别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就业人数的比例和研发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测度,单位为%。

3.技术购买及外资技术溢出的测度

技术购买的测度较为简单,外资技术溢出的测度较为复杂。技术购买直接采用技术引进支出费用数据度量,模型(4)中技术引进变量(ftech)直接对技术引进费用取对数,模型(5)中技术引进变量(ftechp)用技术引进费用占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单位为%)衡量。用外资参与度测度外资技术溢出的文献很多,一般研究利用外资存量数据测算外资参与度,如外商投资额占GDP或固定法投资的比例[37],由于外资存量难以准确测算,更多的研究则是用外资企业资产份额[38]、销售收入份额[39]、就业份额[40]、产值份额[41]和增加值份额(Bin,2000)等测度。本文采用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例衡量外资参与度(fdi),以测度外资竞争效应对我国制造企业创新的影响。测度外资研发的知识溢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外资企业研发支出绝对数衡量外资企业研发水平,检验外资研发对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42];张倩肖和冯根福,2007;二是用外资企业研发支出的比例衡量外资研发知识溢出,以检验外资研发的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我们采用外资企业研发支出占行业研发支出的比例度量外资研发参与度(frd),以测度外资研发对我国制造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借鉴傅元海等(2010)[21]的做法,用外资企业增加值率反映外资企业本地化程度(loc),以测度模仿效应。

4.消化吸收支出和技术差距的测度

模型(4)中消化吸收水平采用行业消化支出额测度,取对数为lnabs。模型(5)中制造企业消化吸收变量(absp)采用行业消化吸收支出占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度量(单位为%)。研究外资技术溢出的文献普遍认为,技术差距是影响技术外溢的重要因素,不过,对于技术差距的度量却各不相同。现有研究常常用内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8];Li et al.,2001、资本密集度[29,43]、专利费数量(Kokko,1994)和全要素生产率(周燕和齐中英,2005)等指标的差距反映技术差距。由于科技统计数据中没有提供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数据,研究外资溢出对创新影响的文献常采用内外资企业人均销售收入的比度量技术差距[39],但销售收入受市场需求、库存等影响,并不能准确反映劳动投入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因此用人均销售收入并不能较好地度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与产出是直接关联的,用人均工业总产值较人均销售收入衡量劳动生产率更合理些。因此,用外资企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内资企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之比衡量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tgap)。

(三)数据说明

专利申请、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支出数据来自2003—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大中型企业数据;其中测算技术差距的内资企业数据按行业全部大中型数据减去外资企业数据计算,2004年及2008—2011年缺失大中型外资企业数据,采用规模以上内外资企业数据测算。《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缺失2004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采用2005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乘以2004年研发人员来测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没有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采用2009年大中型企业专利占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比例乘以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测算各个行业大中型企业专利。由于缺失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数据,无法得到大中型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的数据,用规模以上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替代,2003年及2005—2007年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计算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贸易年鉴》,全国性的各类年鉴均缺乏2008—2012年制造行业增加值数据,只能用北京、广东、福建等部分省的行业数据计算。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实证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其中外资研发比例时间区间为2003—2008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研发支出和研发劳动投入时间区间为2003—2010年,其余变量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

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通常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即统计上表现为自相关;同时解释变量不同程度存在关联,不满足计量模型要求解释变量相互独立的假定,即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另外,不同行业的自主创新存在差异,即可能存在个体效应,或者称为行业的异质性。为解决自相关为、内生性、个体效应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将模型(4)的3种情况和模型(5)的2种情况均设定为动态面板,采用GMM进行估计。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5种情况Hansen检验χ2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0.1,说明工具变量均是有效的;二阶自相关检验的p值大于0.1,说明5个模型均不存在二阶自相关。从统计意义上,5个动态面板模型均是理想的模型。下面介绍技术购买、外资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研发溢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技术购买自主创新的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对我国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购买国外技术对全部专利(lninp)、高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即发明专利(lninv)、低层次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即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lnind)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创新劳动(rdlp)和经费投入(rdkp)也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在以lninp、lninv和lnind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lnftech的系数分别为-0.07、-0.12和-0.19,显著水平均达到1%,意味着购买技术经费增加1%,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下降0.07%、0.12%和0.19%;在以rdkp和rdlp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ftechp的系数分别为-0.15和-0.31,显著水平分别达到5%和10%,意味着购买技术经费占工业产值的比例增加1%,我国制造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和劳动投入水平分别下降0.15%和0.31%*在模型(5)中rdlp、rdkp、ftechp、absp的度量单位均为%,而frd、fdi、loc均为实际比值。。也就是说,购买国外技术既降低了我国制造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又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低,特别是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导致本地企业对技术购买具有稳定的刚性需求,如李树培(2009)[25]指出我国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航空设备、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的关键技术80%依赖国外;技术能力不高和重引进、轻消化的习惯,使本地企业没有能将购买技术获得的不连续、不完备技术知识和信息形成有效的知识资本存量,长期结果是形成了引进技术依赖。因此,技术购买对创新投入的替代作用超过互补作用,降低了技术创新投入水平,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

(二)外资技术溢出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表1和表2表明,竞争效应(fdi)和模仿效应(loc)对专利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loc对研发经费投入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研发劳动投入没有显著影响,fdi对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具体地说,在lninp、lninv和lnind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fdi的系数分别为1.52、1.05和3.19,显著水平均达到1%;loc的系数分别为3.03、1.6和6.76,显著水平分别为1%或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fdi提高0.01,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增长1.52%、1.05%和3.19%;loc提高0.01,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增长3.03%、1.6%和6.76%。在rdkp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loc的系数为-0.41,显著水平为5%,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水平提高0.1,研发投入水平下降0.04。因此,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显著提高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且竞争效应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小于模仿效应的作用,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对低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大于对高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模仿效应降低了研发投入水平,即模仿效应对研发投入具有替代作用。

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模仿效应对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但没有显著影响本地企业研发投入。原因可能是,竞争效应不仅诱使制造企业在模仿外资技术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也可能诱使制造企业直接购买专利或通过进口引进技术,以低成本地获得技术,而技术购买或进口容易产生技术引进依赖,降低自主创新的动机,削弱了竞争效应对专利的正面作用,致使竞争效应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小于模仿效应、研发溢出的作用。在外资企业生产过程中,本地雇员可以接触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本地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可以获得一个产品连续、完备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在宏观上,东道国制造业通过引进外资就能累积较完备的技术知识体系,制造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更高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模仿效应获得外资技术知识的优势,模仿效应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大。外资企业的本地雇员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了解和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东道国不需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就能获得外资技术的知识和信息,增加知识资本的存量,这就是说,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在不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条件下,可以促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果由于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创新难度很大,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含量低,创新难度小,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可能不具有可比性,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对低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大于对高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这一结论则可能不成立。如果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出现的偏差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在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作用下,本地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抢占市场份额,创新的重点不是对自有或引进的核心技术或主要技术进行突破和创新,以推动产品创新,显著改善产品性能和质量,而是更多地偏向于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外观设计或引进技术的本地化应用等方面,结果必然是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对反映高层次技术创新的发明专利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对其他低层次技术创新的作用。我国专利构成可以说明这一点。我国已是世界创新大国,2004—2007年工业发明专利授权从49360件增加到67948件,仅次于日本、美国、韩国,但是就专利构成来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占我国专利的60%以上*见科技部网站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我国工业设计专利申请数占世界50%*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的《WIPO 2011年IP大事和数据》。,与世界发达或新兴市场国家以发明专利占多数情况相反。2011年我国对国外的专利授权主要是发明专利,比例为80%,更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创新明显偏向于低层次技术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创新,致使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比例只接近这些国家的一半。进一步可以推断,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对高层次技术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对低层次技术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小,这一结论是合理的,制造企业的创新偏向于外观形态、技术应用等可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研发(frd)对我国制造企业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均没有显著影响,对研发经费投入、研发劳动投入也没有显著影响。原因是,我国外资企业研发主要是调试性研发,本质上不是创新研发,其目的是为外资企业在本地生产提供支持,使企业现有技术在东道国新环境中能有效地适应和应用,本地雇员难以接触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配方、制造图纸、技术诀窍、工艺检测方法等技术知识和信息,不能有效增加知识资本存量,无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之,研发类型决定了外资研发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溢出效应。

(三)消化吸收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从表1和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消化吸收支出对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研发经费投入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对研发劳动投入没有显著作用。在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消化吸收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05、0.14、0.13和0.75,显著水平分别达到1%或10%,意味着消化吸收支出增加1%,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全部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增长0.11%、0.14%和0.13%;消化吸收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增加1%,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增长0.014%。

表1 模型(4)的GMM估计

表2 模型(5)的GMM估计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发现,讨论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果很少系统地揭示不同类型技术引进对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作用。我们从创新投入、专利等角度界定不同维度的技术创新,并剖析了技术购买、外资技术溢出、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影响创新投入、专利等不同维度技术创新的差异。利用2003—2012年28个制造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发现,购买国外技术显著抑制了专利增长和研发投入水平;外资技术溢出没有显著影响专利增长和研发投入水平;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显著促进了专利增长,但没有显著影响研发劳动和经费投入水平。从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一是通过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较优方式,直接购买技术则抑制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过程中产生的模仿效应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大,外资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对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较小,而且模仿效应和竞争效应对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小于对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三是外资技术溢出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水平。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一是继续坚持积极引进外资政策,大力发挥通过外资引进技术的作用,促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因为技术购买不能获得连续的、完备的技术知识,而且容易形成技术引进依赖,不利于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则容易获得连续的、完备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资本存量的效应较大,更有利于自主创新。二是充分利用外资进入产生的模仿效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因为模仿效应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更大。为此,利用外资不仅要着力提高外资技术含量,而且要规定外资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比例,鼓励外资企业将更多的生产环节放在中国,使本地企业通过模仿效应能获得更多生产环节的技术,有效增加知识资本存量。三是不能因为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不显著,否定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而应对外资企业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政府主要鼓励外资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活动,特别是鼓励新产品、新工艺和基础研究的研发活动,使本地企业能获得先进技术知识,为自主创新累积前沿技术知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主要是加大高层次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打破技术购买形成的路径依赖,真正形成制造业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大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力度,确实提高引进技术的成效,增加自主创新的知识存量资本。

[1]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25-26.

[2]MOHANAN P P,Technology transfer,adaptation and assimilation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97,14(47):120-126.

[3]FREEMAN 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J].London:Printer,1997,108(1):254-255

[4]CHANG C,ROBIN S.Doing R&D and/or importing technologies: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firm size in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9(3):50- 60.

[5]KELLER 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3):1-51.

[6]孙顺成,蔡虹.基于进口贸易的外溢技术知识存量的测度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6):41- 44.

[7]BLOMSTRÖM M.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a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o Mexico [M].London:Routledge,1989.

[8]HADDAD M,HARRSION 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Journal of Developing Economics,1993,42:105-121.

[9]YOUNG A.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1):41- 63.

[10]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1.

[11]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9):77- 86.

[12]徐侠,李树青.FDI对科研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73- 80.

[13]王然,燕波,邓伟根.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6-24.

[14]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15]沈坤荣,孙文杰.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基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38- 48.

[16]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1):89-100.

[17]薄文广,马先标,冼国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45-51.

[18]李玉梅,桑百川.FDI与我国内资企业自主创新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126-134.

[19]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

[20]KINOSHITA Y.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Prague:Czech Republic,1999.

[21]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92-103.

[22]盛垒.外资研发是否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一个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0):92-103.

[23]张海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兼论自主创新的决定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08(1):72- 81.

[24]邢斐,张建华.外商技术转移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6):94-103.

[25]李树培.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的博弈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3):116-126.

[26]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 42.

[27]PAKES A,GRILICHES Z.Patents and R&D at the firm level:a first look [J].Economics Letters,1980(5):55-72.

[28]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 42.

[29]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03(4):33- 43.

[30]封伟毅,郑立文,许宏啟.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的机理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4(8):147-152.

[31]傅元海.技术引进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J].当代财经,2012(9):91-100.

[32]MALERBA F,ORSENIGO L.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6(1):83-118.

[33]沈坤荣,李剑.企业间技术外溢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9(4):77- 88.

[34]严焰,池仁勇.R&D投入、技术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浙江省高技术企业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3,(5):48-54.

[35]温丽琴,卢进勇,马锦忠.FDI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8):33-36.

[36]肖黎明,袁敏.技术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7):74-78.

[37]程惠芳.国际直接投资与开放型内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2(10):71-78.

[38]AITKEN B J,HARRISON A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or Venezuela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605- 618.

[39]孙文杰,沈坤荣.技术引进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11):32- 42.

[40]KELLER W,YEAPLE 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trade,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91(4):821- 831.

[41]SJÖHOLM F.Technology gap,competition and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establishment dat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6):234-251.

[42]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31- 42.

[43]KOKKO A.TANSINI R,ZEJAN M C.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602- 611.

(本文责编:海洋)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 Test Based on Panel Data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China

TANG Xuan

(EconomicandStatistics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16,China)

Theoretically,buying technology could hinder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host country for various reasons.Introduc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n induce local employees to master technical knowledge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which would favor easy to obtain continuous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knowledge for host country,and which may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e.Impact of purchase technology and three sorts of FDI effect are test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y GMM method with 28 industries unbalanced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1.Results show that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would be better mode of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manufacture by FDI,and purchase of technology hinder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he role of imitation effect is the most on upgrad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 role of competition effect is smaller on upgra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roles that imita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improve high level technic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re lower than roles of enhance low level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and impacts of imita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are not significant on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put.Roles of R&D spillover effect are not significant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levels of innovation input.

technology introduc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manufacture industry;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11-11

2016-04-16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117307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GD12CGL07);广东省自科基金项目(2014A03031352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A030313510)

汤萱(1975-),女,湖北省黄州人,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技术经济。

F124

A

1002-9753(2016)05-0119-14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资专利
专利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专利文摘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我为园区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