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2016-09-05刘颖琦王静宇KokkoAri

中国软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学者新能源

刘颖琦 ,王静宇, Kokko Ari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2.哥本哈根商学院,丹麦 哥本哈根 2000)



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刘颖琦1,王静宇1, Kokko Ari2

(1.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2.哥本哈根商学院,丹麦 哥本哈根 2000)

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产业联盟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国内外研究在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联盟管理等方面成果丰富。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理论和实践中,这几方面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研究需在技术创新、知识转移、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等领域加大力度,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联盟;知识转移;技术创新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2010-2014年,全球电动汽车(含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平均增速超过50%,依据EV Sales Blogspot和各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到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549,414辆,同比增幅达到72.8%。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之一,市场表现也非常显眼,中汽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总计207382辆,销量占到全球市场的37.7%。

在一项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时期,由于技术的突破点是非常多并且非常分散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拥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全部资源和能力[1]。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采用产业联盟这样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如美国电动汽车联盟(The Electrification Coalition)、日本电动车联盟(CHAdeMo)、德国电动车联盟(NPE)和锂离子电池创新技术联盟等。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中国先后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成立了30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些联盟中既包含企业在基础、早期研究阶段形成的上游联盟,还有联合其他技术企业共享资源和技术的横向联盟,以及联合下游企业获得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下游联盟[2]。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虽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仍比较匮乏。我们于2015年12月在WOS中以“new energy vehicle alliance”or“electric vehicle alliance”为关键词检索,仅搜到17篇文献;在CNKI收录的CSSCI期刊中以“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or“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为关键词搜索,仅搜到了12篇文献。与此同时,大量关于产业联盟的研究分布在其他多个产业中,如汽车产业、航空业、电子信息产业等。

本文力图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各类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和剖析联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以期对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研究和实践给予参考。本文基本结构如下:首先,文章以国内外权威期刊数据库为源数据库,对国内外产业联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1980-2015年产业联盟研究的脉络,分析国内外产业联盟研究的特点。其后,本文从实践层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现状进行研究;最后,结合文献计量分析的结论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活动,对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建议,以期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挥其在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外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计量分析

(一)国外产业联盟研究的知识图谱

随着文献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Citespace,Vosviewer, Pajek, Netdraw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进行文献的梳理和研究[3-4]。本文将采用对权威期刊数据库兼容度较高的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内外产业联盟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数据方面,本文针对国外产业联盟的研究文献,以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关键词选取方面,在WOS数据库中以“industry alliance”和“strategy alliance”为主题搜索1980-2015年的文献,检索式为“主题: (industry alliance) OR 主题: (strategy alliance)。时间跨度: 1980-2015。 索引: SCI-EXPANDED, SSCI, CPCI-S, CPCI-SSH, CCR-EXPANDED, IC”,共检索到5593条文献记录,经人工筛选后剩余5507条记录。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记录按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国外产业联盟相关文献年度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外产业联盟领域的研究大致开始于1988年,在1988-2000年之间,文献的数量保持在20篇以内,增速缓慢;2000年以后文献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03年达到了200%的增长率,2006-2009年达到50%的增长率。基于此,我们大致可将国外产业联盟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起步期,时间范围为1988-2000年;第二阶段为迅速增长期,时间范围为2001至今。

为了进一步厘清国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采用Citespace绘制了国外产业联盟研究的知识图谱,如图2。该图是以WOS的引文数据为基础得到的国外产业联盟研究的共引知识图谱,图中的被引年轮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不同知识群中的核心文献及其被引年份(年轮中不同的色环代表不同的时间段,如图注,深灰色系色环代表1980-1992年,中灰色系色环代表1992-2004年,浅灰色系色环代表2004-2015年),同时还可以看到不同知识群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被引年轮中外框颜色较深的年轮)。

从图中可以看到,国外对产业联盟的研究形成了八个知识群,各知识群高频词如下表。

通过对不同知识群的高频词汇和引线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外对联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知识群落,如图2实线框标注。本文将四大知识群落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表。

图2 国外产业联盟研究知识图谱

知识落ID高频词备注0contractlaw;outsourcingtransaction;subcontractorprocurement;control;alliancestructure合同法;外包交易;外包采购;控制;联盟结构1discontinuousalliancestrategies;technologicalalliance;network-independentpartnerselection;manufacturingsupplychaininfluence;reputation不连续的联盟战略;技术联盟;独立于网络的合作伙伴选择;制造供应链的影响;声誉2cross-sectorsocialpartnership;partnershipstructure;foreignaffili-ate;relationalprocesse;casestudyinsight跨部门的社会伙伴关系;合伙制结构;对外的从属关系;关系型过程;案例研究3empiricalanalysis;softwareindustry;geographicalco-location;indi-rectnetworkeffect;openorganizationmodel实证分析;软件产业;地域协作;间接网络效应;开放组织模式4integratedknowledgetransfermodel;automotivesupplierindustry;in-formationtransfer;innovation;network整合知识转移模型;汽车供应商行业;信息转移;创新;网络5globalinnovationnetwork;technologyinnovation;complexnetworks;casestudy;全球创新网络;技术创新;复杂网络;案例研究;研发6inter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inter-firmcooperation;firmsperspec-tive;aerospaceindustry;spinoffventure国际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公司角度;航天产业;分拆风险7brand;trust;relationshipvalue;cross-nationalsupplychaininvestiga-tion;learninglead;knowledgetransfer品牌;信任;关系价值;跨国供应链调查;知识转移8emergingstandard;newproductdevelopmentcapability;perform-ance;innovation;multitechnology新兴的标准;新产品开发能力;绩效;创新;多技术

表2 国外产业联盟研究知识群落

综上可以看出,在联盟研究的两个阶段中,联盟研究的重点也有所差别: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群落①为主对联盟这一组织形态进行的解析;第二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群落②③④为主对联盟内知识和创新、关系资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方面进行的研究。本文接下来将分别对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二)早期国外产业联盟研究中对“联盟和动机”的研究

图2反映出,在1988-2000年这段时间中,学者们关于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群落①。这一时期学者们试图回答“联盟是怎样的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为何会形成这样一种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该知识群落的中心位置和被引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学者有Porter、Williamson、Teece、Gulati、Badaracco等,本文将他们对联盟的定义汇总如表3。

学者们对联盟的不同解释使得联盟其他方面的研究也从多个角度展开。这一点从学者们对联盟动机的研究中得以体现:

一些学者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企业参与联盟的动机包括分摊研发成本、降低风险[13-14];获取技术机会、降低创新生命周期、获取隐性知识溢出[15];进入新市场[16]、适应市场结构的改变[17];学习当地市场运营模式等。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联盟中资源利用、资源多样化、资源模仿和资源处理[18]、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互补性和相似性[19]等对企业参与战略联盟的影响。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随着知识非线性扩张和协同效应的迅速增加,企业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他们需要的所有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昂贵并且困难重重的事,因而企业具有相互学习的压力[20]。因此,企业加入适当的企业网络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和创新机会[21]。

表3 联盟定义代表性研究成果

(三)近期国外产业联盟研究中对“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关系资本和标准”的研究

2001年后,随着联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产业联盟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进行联盟知识管理和创新、关系资本、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知识群落②③④。其中,知识转移和创新、信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1.知识转移和创新

学者们对联盟动机的研究表明,创新和获取知识是企业加入联盟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使学者们很自然地关注到了联盟中知识管理和创新的问题。知识群高频词反映出,在知识管理和创新两个领域中,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跨越企业边界获取外部知识是当今企业创新的主要来源,同时知识的共享和交换也对创新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和创新这些密切关系使学者们对知识和创新的研究具备了许多相通之处。例如对盟中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22-23]和对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24-25]。

2.信任

Gulati从社会学角度对联盟进行定义使联盟成员关系的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中,信任作为合作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元素[26]尤其受到重视。学者们将信任作为一个中间变量。一方面研究联盟中形成信任的因素如联盟经验、契约控制、声誉;另一方面讨论信任对联盟风险、稳定性[27]、联盟绩效[28-29]、技术创新[30]等的影响。此外还有对信任演化过程的研究[31]。

3.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联盟研究第二阶段,学者们关注较多的另一个领域是对联盟中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个问题的讨论。

技术标准倡导者通过战略联盟实现技术标准市场扩散的成功范例使学者们开始探讨“联盟对技术标准的影响”[32]“如何通过联盟实现技术标准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与此同时,联盟的高失败率(40%-70%)[33]引发了学者们对合作伙伴的遴选标准、联盟管理制度[34]、联盟的决策过程和系统[35]、联盟绩效评价标准[36]等问题的研究。

三、国内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计量分析

(一)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的知识图谱

与国外产业联盟的研究方法相同,本文同样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国内产业联盟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数据方面,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关键词选取方面,在CNKI数据库中以“产业联盟”和“战略联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式为“CSSCI期刊=Y 并且 年 between (1980-2015, and 关键词=产业联盟 or 关键词=战略联盟 ) (模糊匹配)”,共检索到1134篇文献,经人工筛选无关记录后剩余990篇文献。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记录按年份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国内产业联盟相关文献年度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对产业联盟的研究大致开始于1998年,与国外研究相差十年左右。与国外研究不同,国内的研究并没有经历漫长的起步期,1998年至今,国内相关的研究一直处于稳步上升中,其中在2003年和2008年,文献数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分别达到56篇和106篇。

为了了解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的脉络,本文同样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的知识图谱(图4)。由于CNKI数据库与WOS数据库导出的引文记录格式有所区别,因此只能应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进行共词分析。虽然这使我们不能从文献计量分析中获取核心文献,但是却帮助我们获取了更多高频词汇。

图4 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知识图谱

图4表明,国内产业联盟的研究形成了30多个知识群落。图中虚线框区能够表明该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虚框①表明目前对产业联盟成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的研究。虚框②表明,在国内学者对产业联盟的研究过程中交易成本理论成为应用比较多的理论;同时,学者们也尝试使用博弈论解释联盟相关问题。虚框③则表明目前国内学者对联盟进行研究时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等。

由于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的知识图谱中知识群非常多,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将排名前五位的知识群的关键词列示如表4。

通过对不同知识群的高频词汇和引线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如表5。本文接下来将对各知识群落进行具体阐述。

表4 知识群0-5高频词表

表5 国内产业联盟研究知识群落

(二)国内产业联盟研究中对“联盟动机、联盟绩效和联盟能力、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研究

1.联盟动机

与国外学者相同,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企业加入联盟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对联盟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寻求联盟合作效应及风险共担两个方面。国内学者认为由于联盟这种组织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冲击直线等级制结构, 将组织结构偏平化、虚拟化,因此企业倾向采用联盟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并减少交易费用,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并减小独自开发技术的风险。

2.联盟绩效和联盟能力

联盟的高失败率自然也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联盟绩效的问题。而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更关注联盟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影响因素中,学者们对信任讨论的比较多,研究角度和结论却不尽相同。王蔷认为相互信任比能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联盟内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改善联盟的绩效。徐爱东等则认为我国企业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理性的信任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的行为,从而提升合作绩效。

当然除了对信任的讨论,学者们还对多个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声誉[37]、合作伙伴选择[38]、关系性租金[39]等。

此外国内学者对联盟绩效的研究经常涉及对联盟能力的研究,因而联盟能力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子领域。这些研究中联盟能力既可以成为自变量,如郑胜华等对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也可以成为因变量,如龙勇等联盟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

3.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

在众多资源中,知识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难转移性、稀缺性[40]。虽然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组织学习平台,为企业获得知识提供了通道[41],但是在知识的共享过程中,知识的稀缺性等特性却引发了独立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国内学者对知识冲突的管理[42]、知识获取的路径、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43]等给予了很大关注。在技术创新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也集中在创新的过程方面。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

2009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之后,广东、吉林、重庆、浙江、安徽等地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共成立了30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联盟,涉及354个独立组织机构。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发展情况,本文应用Ucinet软件构建了这些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二元矩阵,以此为基础采用Pajek软件绘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网络图(图5)。

通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具备如下特点:

(一)联盟成立最初以政府推动为主,少数联盟由企业自主成立

在实践领域中,最初成立的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大多是由政府推动成立的,例如中央汽车电动车产业联盟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倡导下成立,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在吉林省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下成立的。有些政府机构更是成为了联盟的一员,如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的长春市交通运输局和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肥市科技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地与其他企业成立联盟,如锂电材料产业创新联盟。

图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网络图

(二)联盟成员的网络结构复杂,联盟动机不同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等大型的整车厂商为核心企业,集合零部件厂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用户等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联盟中的需求不同,既有减少研发成本、获取新技术,降低风险等需求,也有进入新的市场的需求。这样使得现有的联盟中既有联合整车、电池、充电服务、电机、金融投资等多个产业环节的联盟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也有专注产业某一环节的联盟如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既有星型结构联盟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也有网状结构联盟如TOP10。

(三)联盟内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实践越来越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最重要作用体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上。中国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均充分体现了在积极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方面的尝试。例如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通过设立整车及电驱动专业委员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充电与服务专业委员会明确联盟合作创新的三大领域,为联盟成员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奠定组织基础。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使联盟企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专利数据为例,截至2015年12月,联盟中企业共申请相关专利5044项,其中与联盟内企业合作申请数量达到1269项,占到总数的25.1%。

(四)联盟内有关技术标准的实践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化越来越受到联盟的重视。国内最早成立的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联盟章程中均未明确提及技术标准化的问题。而稍晚成立的TOP10、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将“统一产业技术标准”、“制定产业化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作为联盟成员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明确写入联盟章程中。

(五)联盟管理的实践日渐成熟

国内的联盟基本上都通过设置联盟大会、联盟联席会等机构作为联盟重要事务的决策机构,设置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作为联盟事务的执行机构,并撰写联盟章程规定联盟的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联盟经费和资产管理等事宜。比较有特色的联盟如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和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设置了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为联盟重大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提供指导和支持,并负责成员单位之间的技术协调和咨询工作;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合肥市科学技术局纳为联盟成员,并由合肥市科学技术局负责联盟的管理工作。

五、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联盟理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剖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一)国内外关于产业联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更加广泛。随着联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们已经从最初对产业联盟定义和动机的研究,日渐转移到对联盟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关系资本和标准的研究。研究内容涵盖知识转移过程、技术创新路径、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标准和伙伴遴选标准、决策流程以及评价标准等联盟的一系列管理标准等,并且“信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这些研究的始终。国内学者同样也关注到联盟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问题,但是研究内容仅集中于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路径以及联盟绩效的相关问题。

第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国内外研究中都可以发现实证研究的方法,并且在选取案例时更多的选择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但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对某一特定产业的产业联盟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对某一特定区域中的多个高技术产业进行实证研究。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与国内外对于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产业联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和联盟绩效等问题,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基本上都有所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技术复杂程度较高[44],并且作为“实现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最佳载体*摘自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峰会中的讲话”,吸引了IT产业、传统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金融产业等产业的加入,这些产业的加入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趋势

结合国内外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实践,未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知识转移、管理体系建立和标准化等问题的研究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除了关注技术创新、联盟管理和技术标准等多项实践活动外,对于关系资本、关系治理尤其是“信任”的问题的关注需要增强。

[1]Powell W.et a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1): 116-145.

[2]刘颖琦.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业-大学关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6):182-183.

[3]Chen C.M.et al.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0,61(7):1386-1409.

[4] 陈欣,胡广伟. 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联盟管理研究进展[J]. 现代情报,2015,35(2):80-86.

[5]Williamson O.E. TheEconomic InstitutionofCapital[M]. NewYork: TheFreePress,1985.

[6]Badaracco J.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M]. Boston: HBSP, 1991.

[7]Teece. 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8]Hagedoom J.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Intern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oral Differ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371-385

[9]Chiesa V.,ManiziniR. Organizing for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s: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 R&D Management, 1998, 28(3):199-212.

[10]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85-112.

[11]GulatiR. Allianceand Networks[J].Strategy ManagementJournal,l998,19:293-231.

[12]Duyster G. et al.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Alliance Management[J].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Alliance Management,2004,(4):83-94.

[13]Lopez A.Determinants Of R&D Cooperation: 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26(1):113-136.

[14]Miyata Y.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D in the United States[J].Technovation,1996,16(3):123-131.

[15]Mowry D. et al. Technological Overlap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ResearchPolicy,1998,27(5):507-523.

[16]DONG L., GLAISTER K.W. Motives and Partner Selection Criteria in InternationalStrategic Alliances: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Firm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Review,2006,15 (6):577-600.

[17]Van Dijk S., Weggeman M. Knowledge Sharing in Technology Alliances[J]. WorkingPaper, 2003,(3):24-30.

[18]Tsang E. Motives for Strategic Alliance: A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14(3):207-221

[19]Miottl L.,SachwaldF. Cooperative R&D: Why andwith Who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of Analysis[J]. Research Policy,2003,32(8):1481-1499.

[20]Myers P. 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M]. 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 1996.

[21]StuartT. et al. Inter-organizational Endorsements and the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31):304-320

[22]Nonaka I.,Peltokorpi V.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A Review Of 20 Top Articles[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6,13(2):73-82

[23]MakriM.,Lane P.J. A Search Theoretic Model of Productivity,ScienceandInnovation[J]. R&D Management,2007,37(4):303-317

[24]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Stickness[J]. 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 9-27

[25]Jensen R. J.,Szulanski G. Template Us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Knowledge Transfer[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53(11):1716-1730

[26]Shapiro D. L. et al. Business On a Handshake[J]. Negotiation Journal,1992,8(4): 365-377.

[27]Faems D et al.Toward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n Alliance Governance: Connecting Contract Design,Trust Dynamics,and Contract Applic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6):1053-1078.

[28]Krishnan et al. When Does Trust Matter to Allianc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5):894-917

[29]Mohr A. T.; Puck J. Revisiting the Trust-performance Link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3,53(2):269-289

[30]Zhang et al.The Evaluation Model about the Trust Between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llia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Engineering,2013.

[31]Andrew C.N.,Steven C.The Co-evolutionof Trust, Control and Learning in Joint Ventures[J]. OrganizationScience,2004,(15):586-599.

[32]AbrahamsonE.,RosenkopfL. Social Network Effectson the Extent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A Computer Simulation[J]. OrganizationScience,1997,8(3):289-309.

[33]Gonzalez M.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Right Way to Compete in the 21thCentury[J].Ivey Business Journal,2001,66(1):47-51.

[34]Holmberg S. R., Cummings J. L. Building Successfu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Process and Analytical Tool for Selecting Partner Industries and Firms. Long Range Planning[J].2009,(42):164-193.

[35]Kale P. et al. Alliance Capability, Stock Market Response,and Long-Term Alliance Success :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Func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747-767.

[36]Arino A. Measures of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Construct Valid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1): 66-79

[37]胡杨成. 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理论评估模型[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5-58.

[38]薛伟贤,张娟. 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82-89.

[39]宋华. 企业战略联盟中关系性租金的形成[J].经济科学,2000,(2):2-27

[40]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41]Kogut B, 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3): 383-397

[42] 周永红,王宏峥,梁新华. 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冲突及协调对策探讨[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62-64,84.

[43]曹兴,宋娟,张伟,任胜刚. 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4):62-72,182.

[44]刘颖琦,高宏伟.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 科学决策,2011,(2):1-8.

(本文责编:海洋)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Industry Alli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V Industry

LIU Ying-qi1,WANG Jing-yu1,Kokko Ari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Management,CopenhagenBusinessSchool,DK-2000Frederiksberg,Dema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industry alliance with CiteSpa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lliance management have gained superior achievements. B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NEV industry alliance are only in its infanc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andardization issues of China’s NEV industry alliance will be benef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V industry in the future.

NEV Industry; Industry Alliance; Knowledge Transf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2015-11-10

2016-03-16

本文得到北京市哲社办项目(14JGB042)和北京市科委项目(Z141100004114060)的资助。

刘颖琦(197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F124

A

1002-9753(2016)05-0001-11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学者新能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学者介绍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