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高生被歧视,该反思的不只是职业教育

2016-08-13文/李

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高生职高短信

文/李 磊



职高生被歧视,该反思的不只是职业教育

文/李 磊

最近,浙江某中学发给家长一则内容为“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的短信,引发舆论热议。各大媒体评论如潮,批判味十足。

笔者浏览了这些评论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序列中饱受歧视,作者“哀其不幸”;一类则是对一些职高“怒其不争”。总之,反思的矛头大都指向了职业教育。

的确,无论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政策体制及传统观念,还是职业教育自身办学方式、办学质量等都应好好反思,以改变职业教育“矮人一筹”的尴尬境地。但是只把反思的劲用在职业教育上,还是没看到问题的全部。这则歧视短信还暴露出了一些应该加以正视和反思的教育顽疾。

一是道德教育言行脱节。作为承担教书育人核心任务的学校,作为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德育处,教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应当是最起码的德育要求,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包括德育在内往往“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表里不一、言行脱节。如此次事件中的中学发赤裸裸的歧视短信就很不应该,明显是念歪了“育人经”。

二是教育评价分数至上。“不要与职高学生混”说白了就是普高学生家长或教师怕影响孩子成绩。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靠分数衡量一切”滋生的恶果。事实上,分数并不代表全部,虽然职高生往往被贴上文化底子薄、纪律观念差、日常行为懒散等标签,但是文化底子薄不等于道德品质低,纪律观念差不等于是非观念模糊,行为懒散不等于进取意识弱。更何况,这些标签既有职高生自身的原因,更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

“不要与职高学生混”这则歧视短信带来的警示和反思,可以起于职业教育,但是不能止于职业教育,还应进一步正视和检讨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猜你喜欢

职高生职高短信
《辽宁职高学报》征稿启事
如何指导职高生写好作文
新课改下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道歉短信
浅谈职高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代发短信
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加强职高生德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