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兵: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

2016-08-13刘兵

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标普及科普



声音

刘兵: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

The voices of Education.

我们现时最需要的,是对科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重视与支持。

人物简介:刘兵,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具体研究方向涉及物理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性别等。

在新一轮的课标修订中,一个新的概念被突出强调,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强调?怎样表述相应学科的核心素养?种种问题大家很关注,课标修订组也在讨论。有一种说法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但又是在对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中形成和内化的,并可以在处理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

有人形象地说:“素养是指一个人把他所学的具体知识都忘掉以后还剩下的东西。它很微妙,可以意会,但难于表达和考核。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跟过去应试教育传授具体知识、对知识重点死记硬背的模式相对照。它跟具体知识有关,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知识,并不是掌握了具体知识就具备了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科学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

科普阅读与核心素养是一致的

科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中,中国的科学教育有两种形式,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科普)两部分。二者都有其不理想之处,但导致其问题的深层原因有所不同。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制度问题,二是观念问题。两方面原因也是相互作用的。

正规教育,从理念上讲,与国际更为接轨,借鉴了大量国际先进理念。例如,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关于“科学的本质”的看法,曾有国外学者做过研究。他在八种国际科学标准文献中总结出对“科学的本质”的一致性看法,如科学知识是多元的,具有暂时特征;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来自一切文化背景的人都对科学做出贡献;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等等。

课程改革从第一轮新课标的“三维模型”,到新一轮课标修订的“核心素养”,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看,与过去相比,均颇有新意。在现实中,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这些好的理念却在科学教育里层层打折。“核心素养”的确定性问题及能否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在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与需求及其背后更深层的制度性原因,而制度问题是包括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公平,教育对于人群社会地位流动、变迁、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文化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科普阅读不是语文教学的延伸

面对普通人,我们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科普内容和形式的分类有交叉,是不完备的。有的是文体的,有的是内容的,有的是话题的,如:知识性科普、科学史普及、科学家传记、科学与艺术、科学文化,乃至科学(相关)小说、科幻、博物学、生态环境内容的科普、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普及、性别视角下的科普、科学哲学性质的普及等等。这样的分类,这样的思辨,在科普阅读里都可能涉及。

狭义的观点认为,只有科学著作、科学知识的通俗化阅读才是科普。其实,很多形式的作品都涉及科学内容的普及。科普阅读,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概念的宽泛,立场的新颖,非直接为了功利目标的更深层的阅读,能够真正启发人们思考。下面推荐一些科普阅读的书目:

知识性科普: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霍金《时间简史》;

科学史普及: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科学家传记:费曼《别逗了,费曼先生》《你何必在意别人怎么想》,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关于爱因斯坦的各种传记;

科学(相关)小说: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丹·布朗《天使与魔鬼》;

科幻:刘慈欣《三体》,王晋康《蚁生》《类人》《癌人》;

博物学:托尼·赖斯《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刘华杰《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博物人生》;

生态环境内容的科普: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梭罗《瓦尔登湖》;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普及:《哥本哈根》《美梦还是噩梦》《失窃的收成》;

性别视角下的科普:凯勒《情有独钟》,艾夫·居里《居里夫人传》;

科学哲学性质的(包括科学方法)普及:霍金《大设计》。

最后,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阅读,关于为什么读、怎么读的问题,结合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结合我们立场的变化、对阅读功能的理解和视野的开拓,我一直努力强调的是:不要把阅读变成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形式的延伸,而要把它作为跟语文相关的、拓展的途径,在核心素养意义上来培养人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兴趣,等等。科普阅读可以突破我们在正规教育必修课程中还无法突破的界线,它的发展对于社会,对于学者、老师和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Liu Bing

猜你喜欢

课标普及科普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科普达人养成记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