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歌曲教学感情处理的方法

2016-08-12魏桔英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唱法力度旋律

魏桔英(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学歌曲教学感情处理的方法

魏桔英
(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歌曲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歌曲的艺术处理入手,注重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与力度、连音与断音、演唱的形式等,引导学生联想与创造,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把歌曲艺术处理贯穿歌唱教学的始终。

歌曲;教学;感情处理

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学唱歌曲,机械重复,学生兴趣渐渐减退,课堂上缺乏创新和活力。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歌曲教学进行表现和创造,提升歌曲教学的内涵;优化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技能、技巧进行感情处理,让歌曲教学走向更深层次。[1]下面是笔者在歌曲教学实践中在感情处理方面的几点探索。

一、运用轻声唱法,控制歌唱音量

长期以来在小学歌曲教学中,“喊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常见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求学生唱歌时“声音响亮些,再大声点”,以至于课后大多数学生感到嗓子不舒服,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喊唱”也缺乏对歌曲美的求真,容易导致歌唱时音不准以及音色不统一的问题。只有建立在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和唱准曲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清脆、优美、明亮的歌声。

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轻声唱法,控制好歌唱的音量,避免学生出现“喊唱”现象。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变声期,声带容易疲劳、嘶哑,运用“轻声唱法”是保护学生声带,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的有效途径。如《留给我》是一首情绪优美的歌曲,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运用“喊唱”和“轻声唱”两种不同的唱法进行演唱,并让学生唱完后仔细听辨,体会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效果,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建构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对轻声唱法的正确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范唱,学生的模仿、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轻声唱法”就是运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喉头放松,音色柔和、亲切地演唱。所以,歌唱时运用轻声唱法,控制好孩子的歌唱音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正确方法,而且也能很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二、合理运用演唱速度,表达歌曲情感

速度就是音乐进行的快慢。歌曲演唱速度有两种表示,一种是用文字来表示的,比如“慢速”“中速”“快速”等等;还有一种是每分钟唱多少拍子。一首缓慢的曲子,带来的是柔美详和的气氛,快速的音乐则给人以跳跃的感觉,听者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在歌曲演唱的时候,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歌曲演唱速度,容易唱“砸”歌曲。因此,教师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处理好歌曲演唱的速度,合理运用快和慢来表达歌曲情感。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按照歌曲的提示做出的情感表达,合理运用演唱速度,才能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如三年级歌曲《太阳出来了》,这是一首旋律轻快、跳跃的儿童歌曲,情绪是欢快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结合歌曲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彝族娃娃感受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的歌曲情感。

同时,教师应将演唱歌曲速度的“快”与“慢”和歌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同一首歌,表现其不同的音乐形象,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情感和情绪。

三、抓住力度的变化规律,表现音乐形象

音乐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力度。弱声,让人有亲切、温柔和神秘的色彩;强声给人感受的是紧张、激动和振奋。在教学中,力度的强与弱对比的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正确掌握演唱歌曲时节拍的强弱规律,如二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是:强、弱;而强、弱、弱是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只有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才能让演唱充满律动感。二是按照作曲家的提示对歌曲进行处理,一首歌曲往往会标在乐谱左上方,如:强(f)、中强(mf)、弱(p)、中弱(mp)、渐强、渐弱等。对于热烈激昂、雄壮有力的歌词,演唱时的力度要用较强,而优美婉转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歌词,应用较弱的力度演唱。三是歌曲中如果没有提示力度记号,其强弱规律也存在于旋律中,教师只有把握好强弱分寸,才能使歌声富有美感和趣味感。

如歌曲《那达慕之歌》结束句:

教学时学生根据歌曲的不同情景设计结束句的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当表现那达慕大会越来越热烈,达到了高潮,采用的力度是由p到f(渐强);当表现那达慕大会结束了,人们走远了的情景,欢歌笑语逐渐远去,采用的力度由f到p(渐弱),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到渐强的音乐通常会把音乐推向高潮,而渐弱的音乐通常将音乐引向尾声,有明显的结束感,从而体会到两种不同风格的力度设计,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感受力度的变化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总之,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力度的变化规律,才能将音乐较好地表现出来,从而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

四、把握旋律的连与跳,感受音乐之美

在歌曲教学中,活泼欢快的歌曲多用短促的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锯齿形的声线是优美抒情的歌曲大多是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波浪形的声线是,当然歌曲中也有连和跳的结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歌曲进行有效二度创作,让乐谱上的记号变为学生优美的歌声,引导学生从练习连音的技巧开始:呼吸时用鼻子慢慢吸气,用带有“u”字轻声长音将气息均匀吐出来,再有表情地将歌曲中的乐句进行单独练习,使学生体会声音的连贯圆润,积累连音演唱的方法。练习跳音时,采用急吸急呼方法,用弹性声音si si si地发出,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演唱跳音的技巧。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连音和跳音,教师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范唱歌曲让学生听辨,使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体会。以歌曲《法国号》为例,歌曲共有四个乐句,前三句第一、二小节的旋律相同,第四句旋律线像波浪一样,以下是歌曲的第一乐句:

教学时,教师通过对乐句的旋律、歌词的分析,并引导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情绪。认识到:“嗡”好象模仿的是法国号的低音区,声音很低沉,饱满,“巴巴”就好象是模仿法国号的中音区,要唱得明亮一点,唱得有弹性,有强有弱,有韵律。“谁在唱歌?”要唱得连贯悠扬。通过对乐句的旋律分析,认识到:第一、二小节的旋律特点是短线条,第三、四小节的旋律特点是连线。让学生感知短线条与轻快跳跃的演唱的关系,连线与连贯的声音演唱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对比,运用轻快跳跃和连贯的声音交替进行演唱歌曲,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之情就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五、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体验音乐之美

在小学歌曲教学中,有各种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齐唱、合唱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演唱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歌曲内容的需要和曲调的特点进行处理。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赏花人对茉莉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在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时,第一遍设计为齐唱,第二遍设计为轮唱,表现了茉莉花开满了枝头和美丽芬香的情景,但强弱拍子要分明。歌曲《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为一段体,情绪是热烈地,设计歌曲演唱形式为齐唱、轮唱和合唱。第一遍齐唱:是向合唱过渡的有效训练手法,演唱时做到准确、整齐,音色自然、优美;第二遍轮唱时:教师要关注其变化的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简单二声部的听觉能力,并为学唱三声部合唱打下初步的基础;第三遍采用合唱时:除歌声外,还加入了锣声(锵锵、锵锵、锵——)、鼓声(0咚咚0 0咚咚0)和歌声,进入三声部的合唱,提高学生演唱的能力。在合唱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部相融合,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体验了歌曲《凤阳花鼓》热烈喜庆的气氛,同时合唱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他人愉快合作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歌曲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合理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在学生能唱、会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学习,升华学生演唱歌曲的情感。

[1]陈凯.谈中小学歌曲教学感情处理的“六个把握”[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5).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唱法力度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7月,盛夏的旋律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