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化工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6-08-06初园园高建尹振赵红永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初园园 高建 尹振 赵红永

【摘 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工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科;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校具有复合材料、特种功能纤维材料、半导体照明与材料、机电设备集成制造等研究为特色的科研优势,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财富。其中化工学科源自1992年成立的纺织助剂研究室,之后于1994年建成精细化工本科专业,2001年改为应用化学专业,2009年在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自建立以来,该专业即显示了其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的优势,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列学校各专业的前列。然而,由于本专业的建设历史短、起点低、基础弱,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如专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的结构体系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其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中,未能跳出原来应用化学专业的局限,不适合新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特色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不能形成完整的化工专业的知识结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未能解决,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搞不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缺乏兴趣。同时,课程中缺乏有关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电工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工程师所必需的人文社科、环境等多方面的课程严重不足。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成为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大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涉面广、迁移性强、应用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根据调查,我校大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较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对科技文献不善于深入思考,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没有独特主见,很难在别人工作基础上有创新性突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有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科研创新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专题讨论的机会不多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勇气,为其今后就业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二、研究模式——协同创新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题、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办学职能,特别是对高校实现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产业行业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方法

1. 制定合理可行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

协同创新培养方案可从研究型课程和导师指导制度同时入手,首先是大学生课程方面:为使大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要不断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比如:任课教师需具有与时俱进的科研成果,不断地将自己的最新科研课题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列为大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大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激发研究兴趣,自己主动寻求、验证答案;大力推进全校范围的选课制度,按学科群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不停地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知识结构,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

2. 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交流学习环境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十分重要。目前,经常组织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交流活动,经常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术论坛、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会议,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使大学生对当前所研究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能以较宽的视野,较高的起点选定科研课题,又能够引导大学生去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的精品课程,面向全校的在校大学生、青年教师等,将优质的大学生教育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共享,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3.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导师的自身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培养质量。一方面,我们将根据学校的最高考核标准对大学生指导教师的考核,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国外相关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大学生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适时地传递给大学生,把大学生带到学科前沿。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校化工专业学生协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应大力开展实施协同培养模式,分别从制定创新培养方案、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导师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交流合作等几方面入手,努力寻求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理工科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