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城改造中文化重建的调查与研究

2016-08-05康锦润王晓慧史银焕黄立莎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旧城被访者新村

康锦润 王晓慧 史银焕 黄立莎

旧城改造中文化重建的调查与研究

康锦润王晓慧史银焕黄立莎

旧城改造是为了城市老旧区域能更好发挥功能作用,使市民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和美观的环境中。更新是旧城改造的重要方式,旧城更新须根据城市现状、特色以及文化遗存确定改造的形式及步骤,保护旧城中的传统文化,对破坏的传统文化进行重建是非常必要的。

旧城改造;文化重建;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历史古迹被毁坏,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消失。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社会文化遗产非常珍贵,不可再生。如今城市的街道上,许多老建筑或者带有传统特征的建筑外墙画着白圈的“拆”字已经成为了一道另类的风景。“拆”似乎已经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第一步,“拆”使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遭到了灭顶之灾,“拆”使多少历史城区丧失了传统肌理,“拆”使多少历史性城市失去了特色和风貌。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每一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我国的城市大都是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旧城区一直是城市的经济和生活中心,存在着巨大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这些旧城区也恰恰是城市记忆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最多的地区。旧城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淮安市由古名淮阴、清江浦、楚州等区域组成,历史遗存丰硕,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近年来,淮安迈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目标为苏北中心城市,长三角北部地区的重要公铁水空交通枢纽、区域商贸总部经济中心重要国家物流节点城市,规划为江苏第四大都市圈。课题研究小组针对淮安旧城建设中对文化保护与重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旧城现状调研及问卷调查

为了系统掌握淮安市的历史文化与科学文明的发展,寻找旧城区中留存的文化痕迹,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课题组选择具有典型老旧城特征的淮安市富强新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这一区域建筑改造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

1.调研设计

调查时间:2015年12月5日-2月9日。

调查对象:一是淮安市城市规划馆;二是富强新村、当地居民、商贩等其他客户。

样本数据:发出调查问卷总数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7%。

调查内容:第一,参观淮安市规划馆,对淮安市总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第二,进入富强新村,对居民的居住时间,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居民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居民是否认为建筑应该拆除等问题,通过随机问卷展开调查。

2.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1)建筑改造没有经过专业指导,改造以自我更新为主。富强新村居住的多为自家独栋住户,这些建筑大多经过住户自己的改造,改造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建筑陈旧,或建造时间比较久远,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如今的生活需求。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由于政府不允许居民对建筑进行改建,也不允许居民把建筑拆了重建,很多住户对建筑的改造都是自己偷偷进行的。因此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一些住户改建的部分挡住了原有的建筑,使室内采光严重不足,同时对建筑结构进行的改造,使建筑稳定性造成破坏,有可能对住户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多数居民缺乏对文化的认知,政府对社区文化宣传力度不大。本次调查问卷的被访问者当中76%的人称“不太知道富强新村有什么文化”,50%的居民认为“富强新村应该拆除重建”,23%的居民选择“部分拆除,部分改造,文化重建”。(见图1)为此,我们对富强新村的原住居民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原因为:第一,政府对社区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大,居民不了解自己的社区有哪些传统文化;第二,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习惯于依赖政府组织机构。文化生活的参与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主导意识等较为薄弱,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参与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理性认识;第三,有些居民参与愿望较强烈,但对实际展开的文化活动满意度不高;第四,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软硬件条件不够齐全,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予居民进行文化交流。

图1居民文化了解程度调查

(3)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于文化重建的看法不同。此次调研中,按年龄34%的被访者为18-25岁的青年人(图2),43%的被访者为26-35岁的中年人,23%的被访者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按居住情况被访者10%的是外来做生意的小贩或小卖部老板,90%的被访者是居住在富强新村的居民。对富强新村未来的期望,23%的被访者希望能维持现状(图3),并加强保护;50%的被访者希望将小区拆除重建;13%的被访者希望部分拆除,部分重建;仅10%的被访者觉得拆或不拆都可以。在主张拆除的人中72%为老年人。多数老年人希望将其拆除重建,原因是这里的街道环境差,比较杂乱,没有一个可供老年人活动、休闲聊天的地方。若社区能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让人们生活得更丰富多彩,他们还是希望能继续生活在这里,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富强新村是他们美好记忆的承载。许多年轻人希望生活中能保留一些传统文化,有文化才会有归属感。对许多的商业建筑,他们觉得太过于冰冷,虽然看起来很时尚、很现代,但缺少人情味。原因之一是,现在的中青年的被访者喜欢了解时事消息,关心与自己身边有关的事情,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些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另一原因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具有传统特色建筑的保护对生活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今的中青年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想保护也无从下手。

图2调研年龄分布图

图3不同年龄段对富强新村改造的看法

(4)淮安的部分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旧社区中有所体现。除实地调研走访外,我们还在淮安市城市规划馆中系统地了解了淮安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包括丰富多彩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传统。他们与有形的历史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共同构成了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主要反映在民间工艺、民间文艺上,淮安有博里农民画、小淮绣、蒲编等独特的民间工艺,十番锣鼓、淮剧、淮海戏、跳判官、花跷扑蝶等民间文艺广为盛行。我们在富强新村中发现很多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例如,在街巷拐角处的70年代的老房子,屋顶的屋脊形式传统,曲线优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淮安传统美食大头菜也能在富强寻到踪迹;当地居民还自搭自建了唱戏班子,表演地方戏曲;在富强的旧书店中甚至还能翻到古旧的淮安小人书等。可见,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虽然渐渐失落,但他们已经融入旧城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从人们生活的细节中反映出来。

3.小结

调研发现,很多被访者对富强新村中留存的传统文化和建筑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文化元素并不是很了解。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比较传统特色的东西,许多坡屋顶的建筑,屋脊上还留有脊兽等传统建筑样式,建筑的窗户仍然保留传统的镂空雕花样式,只是当地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而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加人民的文化自信,并对建筑的自主改建加以引导,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规划。

二、文化重建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1.加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自信,使居民了解文化的价值

旧城重建不但要加强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还要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居民了解文化的价值,增加文化自信。政府可定期组织维护传统文化建筑活动,让居民参与其中,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主人翁意识。组织群众对政府旧城改造、文化重建工作进行监督,让群众行使城市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群众的城市主人翁的自觉性,培养民众对城市、街道、建筑的感情,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只有让群众热爱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文化的影响力才会日益强大,重新焕发文化的光彩。

2.宣传文化的重要性,求同存异,创建文化交流平台

旧城重建过程中,对新文化和外来文化选择性吸收或转化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最大的优点是理性、自由、求实和应变。传统文化宣传、重建中要求同存异,搭建不同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融合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让文化因子渐渐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摇摆的。不论什么样的文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才值得深入挖掘。要积极创新,使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做好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发展改造,结合旧城重建与传统文化重建

旧城改造要因地制宜,注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例如,老旧街区的改造,外观可按历史面貌保护修整,内部可按现代生活需要进行更新改造,这样既方便居民生活,又能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让居民继续保留在原有生活和社会功能,促进经济的繁荣。让老建筑和新建筑平衡建设,既保留老建筑,又不耽误城市发展。当然,城市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应在城市规划中保护传统文化,不破坏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将两者相互结合,更好地建设城市。

4.把环境整治、公共艺术等介入旧城改造之中,创建旧城新风貌

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将文化重建融入旧城改造可提升旧城城市生活质量。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会吸引人群聚集到一个地区,可以起到发展、推广文化,带动周边环境各项活动发展作用。此外,文化还能活跃地区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推动地区复兴。城市公共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文化,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可大大提升城市公共领域活力,使文化与建筑环境相结合。我们要通过新的发展计划、环境整治项目或公共艺术等媒介将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中,让两者结合,提高城市热度,形成城市区域特有文化,将区域独有的历史文化打造成区域特色、门面,吸引更多人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复兴城市区域目标。

三、结语

旧城改造是集开发、修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是一项没有竣工时间的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始终贯穿“保护”与“更新”的辩证关系:“保护”强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代表现代的文明与进步。当前,旧城改造还处于探索之中,尚未形成较成熟系统、具有普遍性的开发模式或新机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握时机、面对挑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旧城改造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建设美好城市。

[1]季晓炜,康锦润,陈萍.建筑的公民性与地域性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5(09):83-84.

[2]康锦润,谢赢泽,蓝茜,等.中小城市老旧社区改造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5(02):58-59+72.

[3]康锦润,陈萍,王成修.浅析淮安市传统民居的形成因素[J].中外建筑,2015(06):70-72.

[4]谢浩.旧城改造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住宅设施,2011(08):43-46+49.

[5]陈萍,康锦润,章鹏.“半传统”式“城中村”民居更新改造策略探讨[J].中外建筑,2015(12):81-82.

[6]曾九利,于儒海,高菲.成都旧城改造实施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5(01):31-36.

[7]谢浩.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策略研究[J].住宅产业,2013(09):48-51.

[8]高峰.保护古建筑:一个沉重的话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01):23-25.

[9]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2007(05):9-23.

[10]王景慧.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和方法[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详],2000:4.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35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旧城改造中文化重建的调查与研究》(编号:201511049029Y);住房建设部科技项目:中小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K2-024);2014年江苏省住建厅科技项目:淮安市传统民居数字化保护研究(编号:2014ZD85)]

猜你喜欢

旧城被访者新村
中国画《林涧·新村》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