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探究

2016-08-04郑长青

出版广角 2016年6期
关键词:路在何方权属

【摘要】《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从当前学术界围绕土地问题而进行的争论和思辨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理论和逻辑层面逐步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理论观点。深入阅读和研究此书,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问题,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及其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全球经济视野;农民土地;权属;路在何方

【作者单位】郑长青,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及相互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B11429S。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土地问题一度引发了学术界、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属,才能有效解决土地问题,而贺雪峰教授在《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中,却对这种看法持质疑态度。

贺雪峰教授二十年如一日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表了很多前沿性、理论性极强的研究成果。贺雪峰自由、真实、客观的研究风格对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研究团队也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

《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2013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集中阐述土地问题的理论和逻辑基础,中篇主要分析当前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下篇则对如何妥善解决土地问题提出观点。该书从当前学术界对土地问题的主流观点和争论领域入手,鞭辟入里,层层深入,从理论和逻辑层面逐步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理论观点。深入阅读此书,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问题,有效解决土地纠纷及其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农民土地权利—利益论”具有局限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农民的土地权利过于弱化,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正常维护,只有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这种观点被贺雪峰教授概括为“农民土地权利—利益论”。

在贺教授看来,这种学术观点没有将土地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之中,在研究视野和空间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贸互动日趋频繁,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降低成本的愿望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属,会人为加剧建筑用地的紧张,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增加农民土地权属,也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给农村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研究土地问题,不能将视野偏居一隅,更要树立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空间去分析和探讨。

结合贺教授观点,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视野下解决农村土地问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经济有序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土地问题过程中,科学平衡征地农民利益和经济有效运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其次,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规模化经营,而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规模化经营只能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需要征求每户农户的意见和建议,一旦有部分农民不同意,规模化经营就很难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就会举步维艰,农业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再次,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村集体土地权属,可以灵活发挥土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的机耕道、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以村庄为单位的农村凝聚力日益下降。同时,由于农地承包权的长期不变和调整困难,加之旧有的农业设施随时间流逝破损程度进一步加剧,基础设施建设屡屡遭遇个别农户阻挠而迟迟无法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二、基于社会现实,合理解决农民土地权属问题

贺教授在质疑当前学界对土地问题的观点上,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增加农民土地权属不能对农民的合法利益产生保护作用,反而会对农民的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解决土地问题还应该以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为主,循序渐进,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土地权属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靠发展来解决土地问题。目前,因土地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发展滞后于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民渴望通过土地拆迁来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要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素质等,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二是要规范土地拆迁补偿相关制度。个别城郊农民因为土地拆迁而致富,导致大批农民产生了攀比心理,暴露了拆迁相关补偿制度不健全。一些“钉子户”采取极端方式对抗拆迁,而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束手无策,最终只能靠提高拆迁标准了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征地拆迁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渴望高补偿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只有通过健全补偿制度和标准,才能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民有序入城。很多农民想以拆迁补偿的形式融入城市生活,这也反映了农民渴望脱离土地,融入城市。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和医保等制度,有序引导农民进城,这样既消除了农民担心无法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也会降低农村征地拆迁的难度。

三、农村问题应结合社情民意调查研究

《地权的逻辑II—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一书中的诸多观点,都是贺雪峰教授及其团队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而且紧密结合社情民意。通过阅读此书,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农村调查的魅力和温度。贺教授这种重视农业调查,崇尚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审视土地问题,深化学术研究带来一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对“黑板经济学”和经典经济学理论进行原封不动地照搬和不加条件的迷信。要对理论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学术研究的逻辑强度和理论深度。二是学术研究不能受到舆论的引导,学术研究不能道德化。就土地问题而言,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引导时有偏颇,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进行虚假报道。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弱势地位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影响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客观条件,作为学术研究来讲,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盲目地厚此薄彼,感情用事。三是学术研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吃透社情民意。学术研究最忌讳的是盲人摸象,最怕的就是一叶障目。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土地问题从来不仅仅针对其自然属性,更涉及社会、经济、法律、道德等各个层面,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决不能轻视和忽视,也绝不能简单用经济学理论去套用,必须科学研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只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才能得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和措施。四是不能迷信经验主义。应该讲,中国的土地问题不仅带有社会性、经济性,更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研究土地问题不能靠经验、考主观、靠感觉,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拿出大量的时间走入基层,获取鲜活的样本和范例,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和学术探索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

中国土地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资源问题,更融合经济、社会、法律、道德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角度的视野,是一个严谨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广大学者来讲,研究土地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必须抱着审慎的态度和如履薄冰的精神,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万全之策和长久之道。

[1]楚德江. 城乡二元结构值得留恋吗——与贺雪峰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12(9) .

[2]张曙光.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J]. 学术月刊,2015(7).

[3]陈锋. 地权认知的“权利迷信”陷阱——评贺雪峰《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J]. 社会科学论坛,2013(12).

[4]谢丽旋. 解读人际关系理性化——读贺雪峰《新乡土中国》[J]. 社会科学论坛,2010(9) .

猜你喜欢

路在何方权属
房屋“权属存在争议”的合理认定
问题式教学,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农村宅基地房屋权属的确定
浅谈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与交易管理
论权属档案的公开
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