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教师的意义世界: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构建*

2016-08-04张伟张廷鑫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师范生

●  张伟张廷鑫

通往教师的意义世界: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构建*

●张伟张廷鑫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未来的教育主体,对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解除其在“教师角色”成长初期的困惑和迷茫,促进自我角色认同和身份责任的践履。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道德类课程、专业类教学体系呈现和澄清职业意义,借助教育类社会实践活动、师范性的校园文化体悟和生成职业意义,促使师范生认同教育价值,奠定教育情感,树立教育理想,最终将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与自我人生意义和价值统一起来,从而积极地筹划自我的意义世界。

意义世界;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

进入21世纪,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世界各国都将教师教育改革视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升教师专业理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标准》等一系列的文件中,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报告一文中也详细的论述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内涵的好教师标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既是国家造就和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内在逻辑要求,又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增强教育教学效能的重要保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寻生活的意义,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在寻找意义。[1]所谓的意义就是指主体对其有所意谓的客体所具有的影响、价值和作用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一般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2]个体人生存的意义结构存在着实存和意义两个向度,通过不断的追求意义,来慰藉自我有限的存在,最终促成自我价值的实现。赫舍尔特别强调“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3]对于教师来讲,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感受着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体验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教育的社会意义和教师职业的人生幸福。因此,教师的意义世界就是教师个体依托教师职业,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知、体悟、认同教育价值,奠定教育情感,树立教育理想,最终将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与自我人生意义和价值统一起来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意义世界既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示,也是一个动态的专业化过程。

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是师范生迈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从事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前必备的道德素质和意义心向。具体而言,是指正在接受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在校师范专业学生在其特定的专业学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择业就业中积淀的对待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一、教师的意义世界与师范生前职业道德

阿德勒认为,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即在摸索追的应然道德规范和价值认同。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第一,职前性。道德主体是接受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师范学生,前职业道德是先于教师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第二,定向性。前职业道德具体的指向于师范生从事职业后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然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诉诸。第三,基础性。前职业道德是准职业道德的初期准备,主要解决道德“知”的问题。它将学生的一般的职业道德,专业学习意义和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融合为一体。第四,内容多样性。职业道德是调整教师与职业活动、服务对象和其他社会主体等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既体现出教育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律,又体现出教师活动的应然专业路径取向。

师范生在一系列的专业学习安排、教育见实习活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职业对象、职业特点、职业与职业道德内容进行初步认知、实践体悟、顿悟理解和内化认同教师的职业意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从而建构起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将职业意义与自我意义世界通过道德意义的践履和理解联接起来。

二、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又是思想、价值的引领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塑造着生命、养成着人格、范导着思想。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在校师范生而言,加强前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使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之意。

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在校师范生进行的与教师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应然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其明晰职业道德规范,建构职业道德意识,形成合乎职业活动范畴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价值认同。通过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强化,有助于解除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初期的困惑、迷茫,促进其自我角色认同和身份责任的践履。通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初步的了解和体验到教师职业的生活图景,主动积极的进行着教师意义世界的筹划。尽管“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要求他的可能方式的善、意义和价值。但无论怎样选择,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个体筹划的最本己的、别具一格的存在方式总是建立在对类整体普遍价值的自发、自觉的确认与维护基础上,都应当包含有存在规定性。”[4]对师范生而言,教师职业道德就成为了教师职业生活意义的“真”和“善”,规制了教师意义世界的“美”,促使师范生在符合“教师类”的职业图景中建立自我生命模式,将“教师类”经验转化为“教师个体”经验。以普遍的“真善美”价值理念为价值取向,为师范生个体意义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应然的价值依据,这一定程度上促使师范生在对教师类的职业关系、职业利益和职业活动范围的认知体验后,更加明晰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确立起担任教师的职业信念和坚定的职业选择倾向,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幸福感。

三、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

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使师范生迈向教师意义世界的主要途径,使意义在遵循知、情、意、行的过程中逐渐的生成并为主体所内化。因为只有当个体自觉信奉类意义即共同意义时,才会为意义而奋斗。意义才会成为一种信仰,通达人的心理、情感。当前,师范大学的德育包括一般道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两个部分。

(一)道德类课程体系呈现意义

师范生前职业道德教育要融入道德类课程体系。相关道德教材作为正式的课程文本,架通起文本知识意义与师范生个体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诠释着道德知识的意义,使之成为直接的意义导向工具。教师通过课程范导着学生走进对道德知识动态的理解,领会着道德意义。因为道德知识作为承载或表征主体间价值关系的符号,其意义并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5]“作为输送大部分人民教师的各类师范类学校,应该把师德师风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毕业生毕业鉴定、推荐就业的重要指标,形式多样、持续地渗透师德理念、强化师德教育。”[6]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师范院校要设立专门课程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中也指出:“从2006年秋季开始,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一致,既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还应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含教师进修院校)应将《规范》同学校的培养、培训目标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奠定师范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7]在师范生培养中,要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加强教师养成教育”。[8]

由此,观瞻大学德育,我们首先要秉持大课程观整合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就业指导》和《教育学》等课程,形成职业道德类课程体系,努力构建整体、开放的意义教育情境,呈现教师意义。在道德类课程体系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等相关内容侧重诠释了社会对个体道德的要求以及个体提升道德素质的途径,全面涵盖了意义教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强调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道德观教育的共性,以启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道德的内在意义;《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课程是直接面向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取向的职业道德课程,课程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规范内容涵盖了教师职业关系、职业利益、职业活动的范围与方式等方面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的内涵、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使其具备初步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材文本中,对教师、学生、教师道德等主题的深刻诠释,呈现出道德意义践履与教师意义世界建构的关系。

透过课程文本所呈现的道德知识去挖掘对社会、对个人的工具意义与目的意义及其道德知识本身所蕴涵的社会需要及精神等因素,将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渗透到专业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自觉认同教师职业价值,促进逻辑认知与心悟共鸣,从而呈现出道德知识的意义。

(二)专业类教学体系澄清意义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领悟和建构知识意义的主阵地,又是课程文本与个体生命互动生成意义的主要场所。教师可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育、学生的专业成长、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优化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对意义的澄清,有助于个体自觉祛除先有经验意义的偏见和盲点,统觉“共同意义”与个体先有经验意义。

首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要创设有职业意义的教育情景,敞亮学生的意义世界。澄清意义需要回归生活,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采撷生活中典型的意义教育生活事件或虚构意义教育情境,通过系统地介绍行业、职业概况、历史脉络和发展前景,参照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集中地传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内容,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当下的体悟,澄清意义,加深意义的理解。根植于生活事件的意义情景创设有利于打破教材静态陈述式逻辑结构,促进学生在“知—悟”的教学中达到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同的和谐统一。这种理解和认同既包含着应然的类道德和职业意义阐释,也包含着实然的价值意义澄清。二是要重构课堂对话关系,建构“文本—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交织的对话网络。意义的澄清需要高品质的对话,教师凭借经验深刻领悟文本的意义,运用道德智慧帮助学生明晰意义探索中的困顿,通过课程教学将文本意义回溯到生活世界中,选取蕴含意义澄清的话题,包括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需要深入思考和辩证的进行价值澄清理解的问题,引发互动对话,促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规范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和人本意义,把履行责任、完成义务当作心灵需求。

其次,借助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澄清教师世界的意义。实践教学是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促使学生的道德意义逻辑认知与内心体悟在实践中产生共鸣的主要途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训练与初步体验,师范生技能素质训练,开设教育类讲座,举办师范生人生发展规划设计大赛,师范生素质技能大赛,学校、社会生活角色的承担等方式促进学生教师职业的意义体验和初步感知。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实习基地,为师范生营造一个实践性的、体悟性的开展教育教学的校外实践载体,构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开展以主题讲座、教学观摩、课堂参与等主要形式的教育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在中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感受教师职业的魅力。二是要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探索反思的形式开展教育研习。把互为衔接的教育专题见习和教育实习,分层次、分阶段地贯穿在师范生全程专业学习过程中,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完满的教师职业人生意义,增强师范生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感。

(三)教育类社会实践活动体悟意义

与准教师相比,师范生个体还未有过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体验,职前理论上的职业道德教化仅能帮助学生澄清意义,但对职业道德的形成而言,更重要的是促进道德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体悟职业道德的 “意义”。冯友兰认为体悟在育德和修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而言,教育社会实践既是一种逻辑性体验,也是一种生存性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使理论化德性向意义化的德行转变。师范生的前职业道德教育就需要通过教育社会实践来养成,对学生进行意义的引导以体悟教师世界的意义。学校应按照“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坚定师范生从教信念”的师范生养成路径,开展教育类的社会调研、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勤工助学和教育叙事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师范生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体悟,使其切实置身于教师意义的教育社会生活中,从中获得整体直觉式的职业生活体验,生成师范生的个性意谓,在逻辑认知的基础上促成个体化教师意义系统的转化,凸显教师的意义世界。涂尔干认为,内心的自觉比外在规范更重要,从业者会情不自禁地依附这个整体,与其休戚与共,用行动去报答它。[9]通过借助教育叙事,反思教育经验、探索教育原理、叩问和诊释教师教育的人生意义,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反思习惯、在反思中体验未来职业的幸福,通过体悟感受到教师世界的意义和诗化般的生活。

(四)师范性的校园文化引领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营养源泉。优秀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教师教育者和未来教师生活的意义世界,能够涵养教师美德,促进师范生养成合乎德性的教育信仰和教育自觉,实现从意义的理解到意义的引领。鉴于师范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探索“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综合养成教育模式,将教师信念教育、从教风采展示、教师才艺拓展、教育实践创新、入职强化训练、职业道德教育等专项教育活动全息地纳入到师范特色的社团活动、环境建设、人文讲堂、榜样范导等师范特质的校园人文建设和价值引领中来。[10]一是要通过物质文化的建设将教育意志积聚于校园的物质资源中,形成浓郁的校园物质文化。二是要构建师范性内核的精神文化,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中蕴含教师的道德标准,体现教师道德责任和职业世界意义。三是要建立优秀的校友评选和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其感人的教育先进事迹感召和引领师范生对教师世界的意义领会和向往。四是要精心的设计师范特色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职业情景剧、师范生技能展示、师范生素质风采、课程设计作品展示、说课、试讲、课件制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等一系列社团竞赛活动去营造浓厚的、凸显师范意蕴的文化氛围和意义心向。五是要努力彰显学校教师文化。师范大学的教师是教师的教师,承担着培养优秀合格师资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意义状态都会在师范生“向师性”的依恋心理下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教师世界的解读和教师世界意义的本真感受。“当教师执著地、专注地、投入地、深情地在教育舞台上耕耘、体验、品味、沉醉时,他就为自己训导了一个美轮美负的意义世界”。[11]学生在解读这样的意义世界过程中也深邃和升华了教师职业意义和教育本真意义,自觉地将职业意义与自我生命意义世界联接起来。当师范生以生命的意义去领悟、探寻教师职业的价值时,其生涯之路也将清晰地呈现出个人诗意般的教师职业生活。

四、结语

大学象牙塔很难是纯洁的净土,精神的意义世界总会被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消极面所蒙尘,社会影响的涤荡所衍生的幸福意识、价值诉诸也许会使师范生囿于“小我”,造成意义世界的失落,从而消退意义的积极筹划。然而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呈现意义、澄清意义、体悟意义、给他们以意义关怀,以意义世界的创造慰藉其实体的存在。待其真正的走出象牙塔时,才能在世界中栖居,过诗化般的生活。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5.

[2][4][9]韩玉.德育的关怀:迈向教师的意义世界[D].西南大学,2010.

[3]威廉·赫舍尔著.隗仁莲,安希孟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6-47.

[5]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7.

[6]李贤义.第4459号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案[EB]. 2013-02-28.http://www.cppcc.gov.cn/zxww/2013/02/28/ARTI13620 53763921581.shtml..

[7]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关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Z].1991-8-13.

[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Z].2011-10-8.

[10]陆靖.师范大学的使命: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J].师资建设,2009,(2).

[11]王枬.教育智慧教师诗意的栖居[M].社会科学家,2002:5-9.

(责任编辑:许爱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班级文化与学生道德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SB037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张伟/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张廷鑫/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