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机制探析

2016-08-04张亚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关键词:师德智慧能力

张亚妮(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教育学

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机制探析

张亚妮1, 2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学理念与师德、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性品质、状态与境界,是上述各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与凝结升华。其中,教学理念与师德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基础;教学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认知基础;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技能基础。在对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机制释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要素与生成途径,阐述了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的三个阶段。

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标尺,是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优劣成败的关键,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是实践智慧的生成。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智慧的学生,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与学生的智慧发展之间密切相关,与自身的专业发展密切联系。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实践智慧并非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有权利去追求且应拥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当下亟需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教师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意识,不仅是给教师提供一种专业发展范式,更是对每一位教师发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邀请和召唤;也决定了对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机制释义

(一)教学实践智慧释义。智慧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永恒价值,它像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深深吸引着哲学、文学、艺术、科技与生活等领域的学者,永不停歇地对其进行探究和解释。哲学探讨智慧之深刻,文学探讨智慧之诗意,艺术探讨智慧之雅韵,科技与生活探讨智慧之效用,然而目前尚未形成大家公认的智慧定义。我国学者田慧生认为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笔者比较认同此观点,将智慧理解为一种境界,而非一种结果;是一种内在品质,而非仅是外在能力。道出了智慧可以追求,却无以穷尽的玄机。他认为“真正检验一个教师有没有智慧,要在实践中来看。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当具体的任务、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教师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做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策略调整,基本上能真实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智慧水平”[1]。智慧不仅是一种理性能力,亦是一种知识类型,并蕴含德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解决实践问题时所具备的实践知识、实践能力与德性相融合的一种综合品质、状态与境界。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时其教学理念与师德、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所达到的综合品质、状态与境界。

(二)生成机制释义。“生成”之“生”,《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生,进也。许慎引用《广雅》中的解释:生,出也,认为“生与出同义,故皆训为进”[2]。《汉语大辞典》中的对“生”解释是,“滋生;产生,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康熙字典》中解释为:生,起也;生,尤动出也,又养也;生,尤造也[4]。“生”被理解为“产生、生育、出现、生发、创造”之意。《玉篇·戊部》中把“成”解释为:“成,就也”[5]。意为完成、实现。英语中“生成”对应词汇是“generate”,源自于拉丁文“generat”,含义是“created”,意思是引发、造成、产生、生成[6]。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哲学大辞典》中认为“生成”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处于由非存在到存在,或者由某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过程中的事物或现象。在此,生成是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二是指德国黑格尔的逻辑范畴。有中有无,无中有有,有无相互过渡就是‘生成’易变。在此,生成就是有与无的统一”[7]。由此可知,生成的实质是事物或现象的渐进、动态的生长形成过程,是事物或现象从不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形成的演化发展过程。“机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部分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8]。机制是事物或现象的要素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成机制就是事物或现象在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下,从不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形成的演化发展过程。

二、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要素

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经验生成的,彰显着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来源于教师对教学情境与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它不仅处于当下各种横向的关系之中,而且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轨迹,需要对其构成进行生成性分析”[9]。因此,不能单一地将教学实践智慧理解为教学实践知识、能力、机智、德性或认识,不能只对其中某一部分进行片面孤立的研究,需要对其构成要素从“真”、“善”、“美”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把握。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学理念与师德、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与凝结升华,是以教学理性与良好师德为指引的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合金”。

(一)教学理念与师德:向“善”。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综合。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合乎实践智慧的品质”[10]。实践智慧的核心是德性,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必定具有良好师德,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将学生发展摆在首位。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深厚的爱心与关切,与学生建立良好、高质量的互动关系是其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的情感前提。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对教学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理性认识。教师所持有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其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正确的教学观念体系,教学理念与师德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基础,是向“善”之教学追求。

(二)教学实践知识:向“真”。《教育大辞典》中对知识的界定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规等心理形式。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经验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知识形态”[11]。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体现出的对教育教学“怎么做”的综合认识。教师实践知识包括教师自我知识、教师人际知识、教学情景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教学反思知识等。“知识包含有智慧的萌芽,而智慧则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论证从知识到智慧是统一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12]。尽管教师知识与教师智慧不同,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实践智慧亦有所不同,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把握,教师实践知识亦可以转化为教师实践智慧。实践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认知基础,是向“真”之教学追求。

(三)教学实践能力:向“美”。“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13]。能力可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进行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通常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需要同时运用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计划与实施的能力、观察与评价学生的能力,学习与沟通能力、教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教学机智能力、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决定着其教学的艺术水准和境界,只有拥有高超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令教学活动呈现出教学之艺术与美。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技能基础,是向“美”之教学追求。

图1: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要素图

教学实践智慧是综合的、交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教学理念与师德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道德基础,指向教学之“善”;教学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认知基础,指向教学之“真”;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技能基础,指向教学之“美”。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土壤和熔炉,实践智慧就是在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基础上积淀、丰富并迁移教学经验,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与良好师德为指引追求教学的合理性,从而铸成集教学“真”、“善”、“美”于一体之“合金”。

三、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途径

教学实践智慧生成机制就是探讨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在各要素相互作用下,从不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形成的演化发展过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生发、培育、创造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始无终的循环发展过程。实践智慧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个人原有教学知识、经验与信念之上,借助他人帮助和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在教学实际行动中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研究等途径在主动建构中生成的。

(一)在实践体验中生成。实践智慧的生成以教师个体在亲历、参与教学实践积淀而成的实践经验为源泉,需要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行动从教学实践中去体验并亲历。伽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14]。教学实践智慧的获得需要教师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教学行为去感受和积累,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智慧从根本上不是关于‘说’,而是关于‘行动’,智慧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15]。教师的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学实践。

图2: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途径图

(二)在观察学习中生成。波兰尼说,“通过吸收新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观念框架的能力,是明智的人格的标志”[16]。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向榜样学习,通过观察拥有高度实践智慧水平的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其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知识与能力,将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比对两者实践智慧的异同与差别,汲取其有价值的精华成分和核心要素,从中提炼、顿悟并撷取适合于自身情况的教学原则、策略与方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先前经验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习,在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学习,在尝试错误和体验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不断丰富、扩充和积累教学体验,反复强化、检验和迁移教学经验,逐渐凝结生成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

(三)在反思研究中生成。教学反思与研究是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去概括、归纳、提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17]。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中,通过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冷静地审视当下教学实践经验的合理性,理性地超越固有的经验思维定向模式,清晰地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教育问题所在。通过行动、观察、反思和研究、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和研究,以此为机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经过实践行动—反思研究—建构智慧—再次实践的循环过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得以提升。

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阶段

斯皮罗等人针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中学习的本质问题提出认知灵活性理论。以斯皮罗等人提出的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理论为基础,乔纳森提出了知识获得的初级学习、高级学习和专家知识学习的三阶段理论。的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可能仅依靠将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师教学中的结构不良领域知识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在原有的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与师德的指引下生成新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亦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教学实践智慧萌芽阶段:“照章行事”。此阶段是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初级教学知识、能力获得与教学信念与师德的建立。此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知识,包括大量的通过练习和反馈而熟练掌握的教学实践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教师能照章行事,知道根据教学规则与教学程序行事,但还不能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突发问题,不会“见机行事”,实践智慧初步萌芽。此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新鲜感,与对教育教学中的复杂问题不能“得心应手”的解决之间形成的张力和矛盾,教师需要对教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感受到在教学中“结构不良”知识存在的多样性、关联性以及对情境的依赖性,领悟到从不同角度考虑教学问题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体会到必须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汲取能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此阶段新手教师需要基于具体的教育情境、案例进行大量练习和演练,积累并丰富自身关于教学问题解决的认知经验,为未来能灵活迁移、解决教学中的复杂问题打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智慧生长阶段:“见机行事”。此阶段是熟手教师的高级教学知识、能力获得与教学信念与师德的建立。可通过师徒式的引导帮助教师学习解决具体领域的教育情境性问题,此阶段教师开始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教学实践知识与复杂问题,通过向专家教师学习,学习共同体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学习识别和遵循潜在的相关要素和教学程序,以一种非理论的教育方式对教育经验进行同化,积累处理真实情境的教学经验,并逐渐内化到自身的教学言行中,开始提出对相关教学问题情境和教学问题解决的个人理解。此阶段教师能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情况和问题做出本能的及时反映,会“见机行事”,逐渐能解决具体教学领域中的情境性问题,实践智慧迅速生长。

(三)教学实践智慧形成阶段:“天人合一”。此阶段是优秀教师的专家教学知识、能力获得与教学信念与师德的建立。此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实践知识与问题更加丰富和复杂。教师不仅能迅速明晰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且也能明了如何立即达到教学目标,体现出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敏锐分辨、判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此阶段教师已拥有大量的关于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图式化”的模式,且其间已建立了丰富、广泛的联系,可以触类旁通、机智灵活、游刃有余地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表征和解决,不仅能够迅速直觉地分辨出问题所在并处理问题,而且能创造性的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文化,不仅知教学之然,更知教学之所以然。达到人与教学环境和资源高度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境界,实践智慧高度内化、自由化和个性化。

图3: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生成阶段图

一言以蔽之,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学理念与师德、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性品质、状态与境界。其中,教学理念与师德指引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求“善”;教学实践知识支持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求“真”;教学实践能力保障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求“美”。实践智慧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际情境中,基于个人原有教学知识、经验与信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他人帮助和指导,通过在教学实际行动中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研究等途径在主动建构中生成的。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通常经历萌芽、生长、形成等阶段,从教学中“照章行事”到“见机行事”,最后达到“天人合一”,彰显教学实践之“真”、“善”、“美”的状态与境界。教学实践智慧是一个连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它基于教学情境而存在,根植于生动、具体、完整的教学场景中,透过复杂、动态、多元的教学关系反映出来,它永无止境,值得所有教师永恒追求。

[1]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2] 许慎.说文解字[M].汤可敬,撰.长沙:岳麓书社,1997:833.

[3]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7)[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486.

[4] 凌绍受.康熙字典[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2:754.

[5] 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辞典(卷2)[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1399.

[6]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编译出版委员会.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75.

[7]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5-386.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82.

[9]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

[1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44.

[12] 陈卫平.智慧说和中国传统的哲学的智慧-论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学术月刊,1999(3):38-45.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心理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25.

[14]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78.

[15]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10.

[16]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55.

[17]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4.

本文推荐专家:

沈璿,西安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师伦理。

张立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ZHANG YANI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00, China)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wisdom refers to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atus and state that teachers could achieve by virtue of their teaching ideas as well a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teaching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wisdom is an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refined sublimation constituted of these elements mentioned above. Among them,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refer to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ral found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al wisdom; teaching practical knowledge serves as its cognitive basis; and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serves as its technical bas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generating mechanism,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ng elements and generating way of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and proposes the three generating stage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sdom. Teaching practical wisdom is limitless and worthwhile for teachers to pursue eternally.

teacher; teaching; practical wisdom; generation

G421

A

1008-472X(2016)02-0116-06

2016-01-05

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教师实践智慧提升研究”(2015N006);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研究”(2015YBKJ002)。

张亚妮(197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师德智慧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