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皖南西递为例

2016-07-21陈淑娟陈麦池

关键词: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陈淑娟,陈麦池

(1.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32)



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皖南西递为例

陈淑娟1,陈麦池2

(1.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32)

摘要: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古村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对皖南西递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从旅游对古村落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综合影响的实践出发,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框架。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皖南西递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405.1125.02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04-05 11:25

中国境内的古村落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泛,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逐渐衰败和消亡。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保存中华5 000年文明的基础和缩影,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型弘扬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型建设。特别是国内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即将来临的社会发展攻坚阶段,许多古村落将要被开发或“改造”,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任务已迫在眉睫。笔者主张文化遗产旅游地应从多学科和多层次进行研究,探索和构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机理和实践系统。

一、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关于古村落的可持续旅游发展,Hall评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和北美学界对乡村及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1];Tucher认为,在背包客与原住民的客主交互中,社会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实现了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国外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有诸多可借鉴之处,首先,在法制上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对全民进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保护自觉性;其次,重视民间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促使社会组织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的古村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价值、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客源市场、文化影响、居民感知及经营管理体制等领域。曾军和许静波等在评述了国内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文献后,认为其多局限于某一具体地区的个案实证分析,基础理论体系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有些领域研究议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方面[3]。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出现,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应运而生,这是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护系统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现实需要。旅游规划制定应符合增长极适应性发展、环境兼容性、利益主体及公众参与等原则[4]459-462,做到经济、环境、社会及文化四者的协调统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诸多成功案例显示,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及多个职能部门,有必要全方位审视由技术、资本、社区参与和行业管理等多因素构成的综合开发系统,而中国迄今尚未构建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与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针对文化遗产型旅游地的系统分析和整合研究较为不足。

二、基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探讨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如何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区发展相协调[5],如何在进行遗产保护进程中充分尊重社区民众的发展意愿和生存权益。笔者试图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拓展至民族认同、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等更宽广的视野,针对传统复兴、文化遗产和乡村建设(社区发展)等命题展开论证。

(一)西递古村落概况

西递位于安徽省皖南黟县城东8 000 m处,是个具有96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按清代黟籍学者俞正燮解释:“西递在府西,旧为递铺所,因以得名。”因其古朴典雅的建筑和水墨画般的美景,西递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村落占地16 hm2,东西长700 m,南北宽300 m,居民300余户,人口1 000多人。

在文化区划上,西递所在的黟县属于徽州文化区这一独立的民俗单元。所谓“水墨徽州”,西递和其它皖南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中国影视村”南屏村和“江南第一村”呈坎等杰出代表,2000年西递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被称为“中国古民居博物馆”,现保存4 000余幢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缩影”,具有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特色。

西递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在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上魅力指数全国第七。

(二)实地调研设想与实施

在研究和调查方法上,尝试、探索和实验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一方面,综合采用多元学科与方法,完善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特别突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入访谈和介入观察获取感性资料。

古村落调研主要采用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如表1。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包括家庭个人情况、旅游发展对村庄和居民的影响、如何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等内容;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包括个人情况、对居民真实生活的看法、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存问题等内容。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家庭结构与人口流动、教育与文化、民俗、风俗习惯与伦理以及政治架构与权力结构等方面。

表1 调研方法与对象

笔者于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2日在西递和宏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取了西递和宏村居民与游客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第一手数据;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居民和游客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受,这些调查资料都为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和资料基础;通过观察,看到了古村落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鉴于该研究主题和调研对象的认同态度,在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时,“居民”界定为西递和宏村的居民及其亲戚、本地导游、本村商户及工作人员等;“游客”则界定为西递和宏村的游客及外地导游等。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入户访问和座谈的方法,在西递和宏村随机入户发放居民问卷90份(其中包括宏村居民问卷10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居民问卷有效率占85.6%;发放游客问卷175份(其中包括宏村游客问卷68份),由于是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三)调研分析与研究结论

作为古村落、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以及古村落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可持续发展涵盖了村落体型、社会和文化环境。在研究古民居与古建筑等自然及物质环境的同时,更要保护古村落的文化传统、历史文脉和民间组织;同时以城乡统筹推动社区发展,保护古村落历史发展的共生性和延续性。

1.古村落社区发展的城乡统筹推进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健全完善

古村落不仅是拥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即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对待内生性社会及文化空间、基层社区和地域社会的居民,重视保护原真的文化传统。

中国大陆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误区,观念上对文化遗产缺乏整体关照,管理上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宽容,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导致文化遗产滥用等[6]162-175。目前,真正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仍是一个艰巨的使命与任务。从宏观角度看,可持续旅游发展必然与整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通过贯彻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利益均衡及社区参与、公众环境意识和筹集社会资金等途径得以实现[7]。

为了保护古村落所作的新区建设致使古村落面临“空壳化”的危险,而原住民的集体迁居是目前直接导致古村落旅游地“空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遗产保护与功能实用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西递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重心,在于保护、传承和复兴诸如西递传统节日、民俗、祭祖和聚落社会生活的文化空间。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崭新理念,在保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社区民众发展区域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同时,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会冲击文化空间的核心象征、核心价值观、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引起其变迁起伏,应动态寻找平衡点,最终达到文化空间持续生存与发展。

古村落旅游社区脱胎于传统的乡村社区,其前旅游化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与其他农业化社区并无差异。社区发展是重建社会资本的理想路径选择,要加快社区自组织建设、社区制度建设及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其实质就是社区组织重组及功能强化。

2.古村落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旅游发展的三维共生

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资源需要精心呵护才能得以延续。这种保护不是孤立、静止和隔绝的,而割裂历史资源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有必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旅游开发规划,满足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实现遗产保护、文化空间与旅游发展的三维共生。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运行系统各层次子系统转型的不同步性导致社会失范成为社会变迁的副产品。但笔者在西递所做的调研表明,旅游业发展总体上推动了西递正面和积极的社会文化变迁,居民们受益于古村落旅游,逐步认识到古民居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家庭经济宽裕也改善了家庭关系和民风。

乡村旅游社区可以实现异地城市化,即社区居民逐渐实现两栖居住模式,在乡村和城镇各拥有一套住所。被访谈人A就职于西递旅游公司,也经营家庭旅馆,儿子当兵退伍后在县城工作,已在县城购置房产,读高三的女儿高考准备报考艺术专业,据他反映,不少居民早已“买了城里房子”;而在问及“居民有没有进城打工的”,回答是“没有吧,基本上要么趁着旅游赚钱,要么进城工作做生意”。可见,旅游业确实强力推动了居民的地位提升和代际流动。但在旅游开发不景气或者根本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这一推动力则是缺失的,即便是在西递,受益程度也不等,旅游发展的影响力也有差异。

古村落本身的社会文化和社区生活就是一个文化空间,而祭祖活动更是典型的文化空间。西递有地方戏曲和西递麻布,有石雕石刻、铁制农具加工和剪纸等传统工艺,有糕点、腊八粥、石头馃和苞芦馃等传统食品。同时,西递所在的徽州文化区有仗鼓舞、跳钟馗、叠罗汉、抬阁、目莲戏和徽州婚嫁传统等民风民俗,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

3.古村落文化符号和旅游景观的复合原真性

在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保护开发的内在机制方面,笔者提出在城乡统筹和社区治理双轮驱动下,通过社区发展、本土化公司运营和社会文化原真性等途径达到古村落及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8]。在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中,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真实生活也构成古村落旅游原真性必备的文化符号和旅游景观。

一方面,这种原真性体现在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情境;另一方面,大多数游客又抱怨“商业气氛过重”。原住民不在其“家园”区域内做点生意维持其生存和发展,难道让原住民成为稻田里迎风飘站的稻草人?这种游客心态并不能代表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着眼于增加原住民工作岗位和利益收入的旅游发展,既促进了古村落社区发展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可持续性,又维持着古村落社区旅游长久内生的原真性。如:“抛绣球”表演只是表现古村落文化“舞台真实”的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活动,虽作为西递唯一的“民俗活动”且有“伪风俗”的嫌疑,但也得到旅游者的高度认同(有98.3%的受访游客认为这是“很好的表演活动”)。

从旅游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社会及文化影响出发,以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重点探讨在传统复兴和新农村建设等大的社会背景下古村落所面对的社区发展趋势,在目前学界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物质遗产保护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和实践,初步建立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框架和制度构想。由于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命题需要涉及的理论和学科错综复杂,此文只是在提出这一理念、设想和框架过程中,简略论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尚属探索阶段,对这一理论研究仍需交叉、融合和深入探讨。同时,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对西递和宏村进行大量、深入和细致的调研,获取古村落在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准确信息,以利于构建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Hall D,Kirkpatrick I.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busines:Aspects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1152-1153.

[2]Tucher H.Tourists and troglodytes negoti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868-891.

[3]曾军,许静波,徐工作.中国社区型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6):928-932.

[4]吴必虎.旅游规划原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5]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3-51.

[6]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178-181.

[8]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名城,2012,(12):67-72.

(责任编辑治丹丹)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Taking Xidi in Southern Anhui as an Example

CHEN Shu-juan1,CHEN Mai-chi2

(1.Aviation &Tourism School,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Rizhao,Shandong 276826,China;2.Foreign Language School,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Anhui 24303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view and the questionnaire done in Xidi in Southern Anhui,tak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spots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the paper studies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ose tourist spot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attempt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spots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tourist spots of cultural heri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Xidi in Southern Anhui

收稿日期:2015-07-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ZH00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294)

作者简介:陈淑娟(1986-),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助教,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6)02-0075-04

猜你喜欢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