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 自成新说

2016-07-18贾婷

现代语文 2016年6期

摘 要:《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在充分揭示同义复词产生原因、途径、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对目前最权威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共时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全面考察,纠误补漏。该书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同义复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两部权威辞书的同义复词作全面研究;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周掌胜 同义复词 辞书编纂

同义复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用词现象。它的研究由来已久,《诗经·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西汉毛亨传曰:“艰,亦难也。”这里毛亨是把“艰难”看作同义复词的。唐朝的孔颖达在《左传正义》里将其称为“重言”“复语”。清代以来的不少语言学家,如顾炎武、马瑞辰、王引之、俞樾、曾运乾、刘师培、杨树达、王力、郭在贻等在前人基础上均有所阐发,他们或名之“复字”“复语”,或称之“连文”“复用”“同义复词”。目前,学术界多采纳郭在贻先生的观点,统称为“同义复词”①。

在当代,同义复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概述性研究,侧重对同义复词的来源、成因、作用、类型、特点、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等进行探讨;另一类为专书研究,如对《墨子》《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中的同义复词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相对较少。以上两类研究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疏漏,很少有以语文辞书中的同义复词为对象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周掌胜教授是系统总结同义复词研究历史与现状、探讨同义复词判定方法与规律的第一人。十余年间,周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对大学和中学文言文中存在的同义复词注释失误进行辨正,如《文言文注解中误释同义复词摭拾》《文言文注释应当重视同义连用现象》《古汉语同义连用现象浅探》《〈出师表〉里的三个同义复词》《释“翼蔽”》等,另外一类是针对大中型语文辞书中的同义复词所做的纠误补缺,如《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上存在的问题》《大型辞书误释同义复词例析》《〈汉语大词典〉误释同义复词辨正》《同义复词研究与〈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以上两类论文大多从实践层面来探讨同义复词的解释问题,考证翔实,令人信服。尤其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8月,周教授撰著多年的《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下简称周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探讨。笔者通过仔细研读,认为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注重同义复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首先,《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就同义复词的概念、类型、特点、功能、形成原因进行讨论,明确其语言特征,掌握其研究现状。著作对同义复词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类与归纳。如5~6页明确同义复词判定标准,认为主要从意义和结构上来考虑。在6~10页把同义复词的类型概括为实词型和虚词型两类。在11~19页归纳同义复词的特点有7个,分别为数量分布失衡性、音节构成多样性、语素组合灵活性、词序具有互逆性、词性表现稳定性、语法功能单一性、词义构合多样性、意义呈现完整性。在19~21页认为同义复词的作用有三:意识能够使表义更加清晰;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促进了汉语的复音化。在22~25页总结同义复词的形成原因有三:同义词的产生和训释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必备条件;复音化和节奏的讲求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内在动力;联想思维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心理基础。这些理论绝大多数是周掌胜先生首创,对初学者正确认识同义复词的概念及发展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导。

其次,第三章、第四章从实践的角度就《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复音词逐一分析,先确定其是否属于同义复词,再对那些属于同义复词的词条就释义正确与否等问题进行考证,正误补缺。作者对这些有问题的词条并不是简单地逐一罗列,而是分门别类,各自立项。如在41~233页以《汉语大词典》为例,说明大型历时性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存在释义错误、义项疏失、词条失收、孤证待补、书证滞后等问题。每项都佐以大量的实证,如“释义错误”一节就列举有81个词条之多,每个词条下面的分析都旁征博引,论证严谨。对《现代汉语词典》收释同义复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广泛搜集古今书证,充实著作内容。如在327~328页涉及到的“艳羡”词条中,作者为了说明该词为同义复词,不仅采用了明朝胡应麟、清朝戴名世的书证,而且还引用了当代著名学者吴勇、李宗彦、朱隽的名篇,如此鉴古通今,让读者深谙此理,对作者“‘艳羡条释义中的‘十分二字当删去”的观点心悦诚服。

二、对两部权威辞书的同义复词作全面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的辞书编纂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从秦汉的《尔雅》《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到近代的《中华大字典》《辞源》,再到当代的《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数量不下千种,不仅是人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文辞书虽然性质、类型、收词范围都不尽相同,但是其收释词语的整体水平,通常不仅仅能构成读者的知识储备,而且会影响一代或几代人的文化语言观念。值得欣慰的是,历代辞书对同义复词的词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纳。但是由于汉语词义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一些词古义隐没不显,加之人们固有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观念以及以今度古的思维定势,辞书编撰者往往采用“语词对释式”的方法,将不应分释的同义复词分而释之,导致释义错误或含混。

在《汉语大词典》编写出版之际,学界对语文辞书同义复词收录的研究尚未成熟,以致《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编撰过程中非常重视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与不可分割的特点,确实成就卓越,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在收释同义复词方面仍然不能尽善尽美,依然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现在,同义复词已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当代已有不少学者从语文辞书的角度对同义复词进行探讨,如徐流、高明、徐正考等。据不完全统计,“同义复词在复音词中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研究辞书中同义复词的专文几乎没有。目前最权威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共时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而《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辞书研究的空白。该书对《汉语大词典》37万余条和《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近7万条进行穷尽研究,历时数十年,贯穿古今,分条举证,且相关的研究资料也几乎搜罗无遗,说理透彻,有力地纠正了两部权威辞书对人们的误导,还原众多同义复词的本来面貌,常让人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严军教授曾评价说:“书中对两部词典中同义复词的考订,独具慧眼,有理有据,纠谬正误,裨补缺漏,匡正义项,精彩纷呈,显示了该书作者扎实过硬的学术功底。”作者不拘泥于两部辞书的原有词条,而是从广泛的社会实践出发,重新收录了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同义复词,让读者眼前一亮。如针对《汉语大词典》“词条失收”一节就罗列了“状似”“拘囿”“并皆”“极甚”“食馔”“啗食”等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另外,在本书最后,还列有“语词索引”,对所涉及的繁多条目按音序进行排列,如此纵横结合的编排对读者来说大有裨益。

三、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依据和指导

长期以来,在“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思想指导下,语文辞书的编撰强调和着眼的是语言单位的“分”,忽略轻视了其“合,释义时往往将同义复词强为分解,字字落实,务要说出其异,以致扞格错误。如《汉语大词典》将“委知”释为“确实知道”,将“参觇”释为“仔细窥视”,将“切痛”释为“极为伤痛”;《现代汉语词典》将“阔别”释为“长时间的分别”,将“亲近”释为“亲密地接近”,将“款待”释为“亲切优厚地招待”,都犯了误释同义复词的错误,将本是并列结构的同义复词误作了偏正结构的词语。另一方面,目前语文辞书编写中对同义复词的重视还不够,研究论文极少见到,致使语文辞书在同义复词的收录原则、释义方法、编排处理等方面都缺少理论指导,以致具体编纂时随意性强,缺少科学性,错误也就在所难免。读者以语文辞书为据,往往望文生义,难以探知同义复词的原貌。

周著就两部辞书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归纳研究,探讨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的方式及方法,就语文辞书中同义复词的词条确定、释义方式、释义语言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这些成果能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收录原则、释义方式、编排处理等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如在358~361页,作者认为语文辞书收录同义复词时应当从复音词类中加以筛选,并根据该词的出现频率决定是否收录;对于多义项的同义复词,应根据其词性和意义分别列出;而对于少量随时代发展词义有所变化的同义复词不宜妄下定论。另外,作者还明确指出不宜用“语词对释式”的释义方式去逐字解释同义复词,而应当采取“整体解释法”,并在之后对生僻难解语素着重指明或明确其同义复词用法,释义语言要尽量简明概括,直戳要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周著纠正和弥补两部辞书大量的错漏,既为这两部辞书的修订和其他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又能充实训诂学的内涵,扩大训诂研究的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叶斌教授曾这样评价《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书稿论说谨严,考证扎实,文风朴实,实为《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两部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大中型汉语辞书的诤臣,而且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读者从本书中获得启示,掌握同义复词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古汉语词义,得窥古人在造词之初的心理机制。

注释:

①郭在贻《训诂丛稿》:“同义字复用,有二字复用者,亦有三字

复用者。二字复用者最多见,此即所谓同义复词。”

参考文献:

[1]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徐流.论同义复词[M].长沙:古汉语研究,1990,(4).

(贾婷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