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A空间表量构式”演变路径的历时认知分析

2016-07-18孟彩娟

现代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时构式焦点

摘 要:本文以凸显理论为基础,基于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历时探究“NA空间表量构式”的来源和生成动因。该构式始于基于他物描述,在移位、替换、脱落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历经了“比较结构”>“N普A空间表量构式”>“N专A空间表量构式”演变进程;其功能是提高了相关语义表达的口语化程度,凸显了语义重心;其发展符合人类自下而上的认知顺序。

关键词:“NA空间表量构式” 凸显理论 “粗”

一、引言

“NA空间表量构式”是一类名饰形的表物体空间量的测估结构:包含一个名词性短语(N普①)或数量结构(N专②)和一个空间维度形容词(A空间),表达物体性状的测估量度(estimation measurement)。例如:

(1)a.小村中竟有胳膊粗的大蜡。(清《七侠五义》)

b.环箍约五十米粗。(当代《三体III》)

在国内,邢福义(1965)[1]开创了此研究先河,其他学者(张国宪,1983;俞敏,1984;陆俭明,1989;杨永龙,2011)紧随其后对此构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关于“NA空间表量构式”生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极为罕见。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出发,基于凸显理论(Prominence Theory),采用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及其他语料,历时探究“NA空间表量构式”的演变路径和生成动因。

二、研究背景及评述

“名形表量构式”一直是国内外讨论的热点,近年来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邢福义,1965、2009、2012;陆俭明,1989等)发现,“名形表量构式”中量度形容词一般都为表示度量义的“大、小、长、短、深、浅、宽、窄、高、低、粗、细、厚、薄”等单音节形容词,“形”具有“正向语义倾向”[2];邢福义(2012)认为像“一丈高”中的“高”等词,由于可以受“那么”修饰,构成了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充足条件[3];罗思明等(2014)进一步分析发现,汉语中存在弱制约,复合词和短语表量构式都容许某些“负向形容词”[4];“数量形”多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单音节度量形容词(Bierwish,1989;Cinque,2010)[5][6];英语学者(Schwarzschild,2005;Kennedy,2007),提出一条蕴含制约规则,即凡可用于“名形表量构式”形容词均可用于比较构式[7][8];除此之外,“NA表量构式”存在“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差异(Schwarzschild,2005;Sawada&Grano;,2011)[9]。把“NA表量构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吕叔湘(1979:51)认为“三米高”等为形容词短语[10],与此观点类似的是此构式内部属于偏正式,前一词素由名词转化而成,从属于后一词素,起修饰作用(董晓敏,2005)[11]。但是,孙德金(1995)不认为此时名词作状语,因为状中结构必然存在修饰或限制关系,而此构式中名词并非对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而是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描绘另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这个维度特点[12]。本文认为前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前人研究多关注“名形表量构式”中“名”和“形”的内部制约,而少关注生成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共时研究,历时研究鲜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CCL),对“NA空间表量构式”的演变路径、生成机制及动因进行历时分析。

三、汉语“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演变路径

下文语料均取自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CCL)。汉代,“粗”始作定语修饰名词,共同构成偏正结构。例如:

(2)重萦於乾面中,更如粗箸大。(六朝《齐民要术》)

唐代,“粗”逐渐具有隐喻义,多是由其本义“粗大”延伸而来的。例如:

(3)观其骨大业粗,鬣高意阔。(唐《唐文拾遗》)

例(3)的“业粗”表示“产业丰硕”,同时也具有比较含义。如:

(4)薄饼阔丈余,裹餤粗如庭柱。(唐《野朝佥载》)

例(4)显示了“粗”的结构演变:从“粗”单独作谓语到“粗”后加比较对象。这表明,唐代,“粗”已用于比测结构,形象呈现比较主体的某一特征,如“裹餤粗如庭柱”,通过“庭柱”比测“裹餤”,凸显其中心直径,以示其“粗度”非同一般。

北宋,“粗”见于“N普A空间表量构式”,多用于平比句式。如:

(5)真僧列坐连跏趺。形如瘦鹤精神健,顶似伏犀头骨粗。(北宋《太平广记》)

元代,“N普A空间表量构式”位置更加灵活,并且也可用“名词+正反义形容词”表量,同时也出现了“形+数量”估量表达。如:

(6)a.椽子粗的四条绳拴在牛车上,众人拖牵。 (元《朴通事》)

b.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元《琅嬛记》)

例(6)a中,“N普A表量构式”作定语修饰“绳”;例(6)b用“指”计量,估测“左右余发”的“粗度”,作谓语。

明代,“粗”的表量结构形式进一步丰富,其中“名”可为“数字+度量衡单位”,形成“A+数字+度量衡单位”结构或“数字+度量衡单位+A”结构,且使用较为普遍,多作谓语,其中“数字+度量衡单位+A”常置于“有”字之后。如:

(7)a.铁丝灯一盏,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 (明《纪效新书》)

b.其的高六尺,阔三尺,每的下立高桅一根,三丈粗不拘。(同上)

c.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明《西记(上)》)

清代,“N普A表量构式”得到了发展和广泛使用。如:

(8)迷离中觉得有一个五六尺长、一抱粗的一个黑物,近了小妹之身。(清《三侠剑(上)》)

语料显示,从战国到唐初,从本义到隐喻义,“粗”都是作为谓词单独修饰某一事物的维度特征。然而自唐末至元代开始用于比测结构,先后大致经历了四个演变历程:粗+比较标记+比较参照>比较标记+比较参照+粗>比较参照+粗,如“其蛇粗如大指”>“顶似伏犀头骨粗”>“椽子粗的四条绳”。自明朝以来,“粗”的表量结构形式进一步丰富化和专名化,形成“A+数字+度量衡单位”结构或“数字+度量衡单位+A”结构,如“粗四寸”和“二丈粗”。简言之,“粗”的表量构式主要演变路径是“比较结构”>“N普A空间表量构式”>“N专A空间表量构式”③。

四、“NA空间表量构式”的生成机制

上述历时调查发现,“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演变可分为两个过程:

(一)“比较结构”>“N普A空间表量构式”的生成机制

比较结构是将两种事物的某一属性进行对比,“N普A空间表量构式”也是两种事物间的同一属性进行比较,两者具有极为相似的表意功能,这是比较结构演变为“N普A空间表量构式”的语义和功能基础。按语义和功能,“N普A空间表量构式”大致可分为两类:

1.表示比较主体和“N普”在某一属性上具有基本相同的量度,语言实现常为平比句式,约占所得例句的98%,多作“有”的宾语。如:

(9)a.即不及黔南者,其蛇粗如大指,长一尺许。(唐《岭表异录》)

b.此蛇只有食指粗。(内涵的比较义为“这条蛇跟食指一样粗。”)(《人民日报》)

(10)那腿看看肿得桶粗,三人无计,进退两难。(清《东度记》(下))

平比句又分为实比,如例(9)b和虚比(夸张/比喻等修辞),如例(10)。实比所占比例较大,虚比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表示比较主体和比较参照在程度量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差比句④,约占所得例句的2%。此时“N普A空间估量构式”前常会出现数量词。如:

(11)一根约五个手指粗的钢索支承客车重量。(当代《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认为,从“比较结构”演变成“N普A空间表量构式”,首先发生了移位,如例(9)a中,“粗如大指”的“粗”移位到了“如大指”之后;其次,“如”逐渐被可以充当比较标记的“有”字代替,就产生了“有大指粗”。比较标记“有”字脱落,不影响句义,从而出现了“N普A空间表量构式”(例9)b。此过程如下图1所示:

“N普A空间表量构式”逐渐成为一个“名饰形”构式,其句法位置可见于句末,常作谓语,也见于句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北宋时,尚见一例位于句末,用做宾语,此时“N普+A=N”,见例(5);元代,出现了“N普A空间表量构式”,主要用来作定语,此时“N普+A=A”,如例(6)a“椽子粗”作定语修饰“四条绳”;明代,此构式日趋成熟,近现代使用更广,少数还可见于“的/得”字补语。如:

(12)打的两条胳膊肿的瓦罐般粗抬也抬不起来。(明《醒世姻缘传(中)》)

(二)“N普A空间表量构式”>“N专A空间表量构式”的生成机制

语料显示,明代以前,常用“普通名词+形”表度量义,后来才出现了专门的度量衡单位名词表度量义,即先有“N普A空间表量构式”,后有“N专A空间表量构式”。如:

(13)a.椽子粗的四条绳拴在牛车上,众人拖牵。 (元《朴通事》)

b.每的立下高桅一根,三丈粗不拘。(明《纪效新书》)

从“普通名词”修饰形容词到“专有名词”修饰形容词,估测变得更加准确,而表量构式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二者同属于“NA空间表量构式”,句法和语义功能也相同。

五、“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演变动因

如果“比较结构”与“N普A空间表量构式”所表达的意义几乎相同,但是有了“比较结构”,为何又产生了“N普A空间估量构式”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1.“N普A空间表量构式”较“比较结构”更加口语化,如“其蛇粗如大指”与“此蛇只有食指粗”相比,“如……”更多用于书面语,为口头交际需要,原本书面化的语言日益口语化;2.这两种结构虽然语义相近,但是由于形式不同,说话者的视角和凸显焦点亦存在差异。通常以小句内其他成分为背景时,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突出,以小句外的内容为背景时,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对比。焦点分为三类:自然焦点:[+突出] [-对比];对比焦点:[+突出] [+对比];话题焦点:[-突出] [+对比](刘丹青、徐烈炯,1998:244)[8]。“比较结构”凸显比较结果,如例(9)a“粗如……”,属于自然焦点;典型的含有“N普A空间表量构式”的句子常做“有”的宾语,“有”充当了对比焦点标记词,如例(9)b的对比焦点是“食指”。除此之外,此处还具有一个隐含的对比焦点即“食指”最显著的属性“粗度”,而非“形状、光泽、长度等”;当“N普A空间表量构式”作定语时,处于中心语之前,句子重音在“N普”上,起到了强调作用,如例(14)b“吊桶来粗大白蛇”强调和凸显“大白蛇”之“粗”,而如果换成“大白蛇如吊桶粗”,就偏向于单纯描述。这一特点也可以用“预设命题——焦点命题”来表达。如:

(14)a.多粗的大白蛇?

b.吊桶来粗大白蛇。(元《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强调的是“大白蛇”的“粗度”如“吊桶”,而不是如“手指”或其它。

“NA空间表量构式”中“普通名词”向“专有名词”的演变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先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对比,然后才会用其他间接手段来测量,符合人类自下而上的认知顺序。

六、结语

通过对“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描述和动态分析得出,此构式的主要演变路径:“比较结构”>“N普A空间表量构式”>“N专A空间表量构式”。从“比较结构”到“NA空间表量构式”是移位、替换和脱落的结果。另外,语义上,比较结构“N”只充当了对比焦点,凸显的是比较结果“一样A空间”;而“NA空间表量构式”具有双层凸显及修辞聚焦的特点,“N”既是对比重音,又是对比焦点。“N普”到“N专”的演变,从具体到抽象,符合人类自下而上的认知顺序,是汉民族重悟性、天人合一的形象思维定势决定的。本文以“粗”为例,通过历时研究,揭示了“NA空间表量构式”的历时演变和发展动因,关于此构式的句法和语义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N普”表示具有普通名词的名词性短语;

②“N专”表示具有度量衡单位的名词性短语。

③此处为简洁计,不考虑N和A的语序。

④这里的差比句也可以看成平比句,因为“五个手指粗”可以作为

一个名词短语等于“钢索粗”。

参考文献:

[1]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J].中国语文,1965,(1).

[2]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3]邢福义.说“数量名结构+形容词”[J].汉语学报,2012,(2).

[4]罗思明.英汉“NA表量构式”中形容词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4,(3):31-37.

[5]Bierwish,M.Dimensional Adjectives:Grammatical Structureand Conceptual Interpretation[M].Berlin:S pringer Press,1989.

[6]Cinque,G.The Syntax of Adjectives[M].Cambridge:MITPress,2010.

[7]Schwarzschild,R.Measure phrases as modifiers of adjectives[J].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de Vincennes, 2005,(34):207-226.

[8]Kennedy,C.Vagueness and grammar:The semantics of relative and absolute gradable adjective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7,(30):1-45.

[9]Sawada,O&T.Grano.Scale; structure,coerc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sure phrases in Japanese[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2011,(19):191-226.

[1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5,(3):76-82.

[12]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89-97.

[13]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244.

(孟彩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历时构式焦点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