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

2016-07-18黄玉莹

现代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方言

摘 要: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湖南籍乡土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反映了湖南农村的阶级斗争,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方言在反映地方色彩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研究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重点分析方言名词性词语、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以及方言句式。

关键词:叶紫小说 方言 方言词语

一、方言词语在叶紫小说中的运用

方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能够反映某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要素,无疑会增加作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本文主要讨论方言词语在叶紫小说中的运用,主要涉及其小说中出现的方言名词性词语、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以及方言句式。

(一)方言名词性词语的选用

叶紫小说中,方言名词性词语出现较多,主要有三类:称谓名词、指物名词和时间名词,下文将逐一分析。

1.方言称谓名词

称谓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语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叶紫小说中的特色方言称谓词有很多,如:翁妈(祖母)、堂客(妻子)、岳老子(岳父)、老倌(老头或丈夫)、后生子(年轻小伙子)、伢子(儿子或男孩子)、细媳妇(童养媳)、老倌子(老头子)、男人家(男人)、老人家(老人)、野老公(情夫)、野婆娘(情妇)、长工司务(长工)、鬼婆子(不讨喜的女性)、猪婆子(骂人时常用)。

在益阳方言中,有一类称谓词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护、疼爱。如:伢子(儿子、男孩子)、妹子(女儿、女孩)。在叶紫小说中多次出现“伢子”这个词。例如:

(1)“伢子啊!你,你应当记着!……”(《夜哨线》)

(2)“李家有什么不好呢?那伢子,”老妇人闷气地想……(《菱》)

例(1)中的“伢子”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称。一句“伢子”,包含着苦命的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惜和殷切的希望。例(2)中的“伢子”是老妇人对女儿的青梅竹马官保的昵称,不难看出潜藏着老妇人对官保的喜爱之情。

益阳方言中还有很多带贬义的称谓词,如:老鬼、鬼崽子、猪婆子、鬼婆子、狗崽子、懒精、砍头鬼、憨子(做事不性急)、马糊(做事不认真不精细),这些词也出现在了叶紫的小说中。例如:

(3)“你这狗崽子!你这没出息的败坏家风的畜牲!……”(《菱》)

“狗崽子”是在骂人时不自觉蹦出来的词,指不讨人喜欢的人,虽然略显粗俗,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将这些词用在人物对话中,更具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2.方言指物名词

叶紫小说中方言指物名词种类很多,这些特殊的指物名词,反映了这个区域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身体类:头颈骨、颈子(脖子)、腿子(腿)、眼珠子(眼睛)、脑壳(脑袋)、背心(脊背)。

(4)他把六根爷爷送走之后,便横身倒在中舱里,瞪着眼珠子,望着篷子顶上那个刚刚补好的漏洞处出神……(《杨七公公过年》)

“眼珠子”在益阳话中是“眼睛”的意思,不是指整个眼珠,“眼珠”在益阳话里叫“眼珠子子”,这是一个四音节名词,“眼珠”和“子子”都可独立成词,“子子”指细小的颗状物,类似的还有“大蒜子子”(大蒜头)“算盘子子”(算珠)。

天文地理类:日脚(太阳)、老南风(夏季很强的南风)、老北风(冬季很强劲的北风)、西水(四川、湖北的湖水)、南水(湘江、资江、沅江三江上游的水)、麻麻雨(细雨)、街上(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

饮食类:夜饭(晚饭)、玉蜀黍(玉米)、粑粑(圆形的饼类食物)、观音粉(一种白色的细泥土)、稀饭(粥)、猪耳朵(一种油炸糕点)。

(5)“给我买五个粑粑!”(《电网外》)

“粑粑”是湖南人常吃的一种食品。常见的有:糖油粑粑、蒿子粑粑等等。还有一种是用面粉和鸡蛋做成的“灰面粑粑”,这个做起来很简单,为很多益阳人所喜爱,成为益阳人的早饭选择之一。

农具类:锄楸、跛子桶(不足四人共一张扮桶割禾打稻)、水车、车叶子、风车(扇车)、瓜瓢、一张桶(打禾桶,由四个人支持一张桶)。

其他:草皮子(旧时农民常用锄头薅的兜上带层薄土的草皮做肥料)、牢刷板(一种用竹子做成的赶鸡的工具)、草帽子。

3.方言时间名词

叶紫小说中还出现了一类方言时间名词,如:年数(年)、今朝(今天)、明朝(明天)、日中(白天)。

(6)“……我今朝接张家——明朝接李家哪!……”(《湖上》)

此外,叶紫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带“子”尾的名词,如:茅屋子、汗珠子、后生子、学生子、衣领子、草屋子、茶棚子、耳刮子、叫子、小刀子、船屋子、莲蓬子、风车子、猪婆子等。

这些方言名词,或反映了益阳的地域风貌、或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文章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方言动词性词语的选用

叶紫小说中动词性词语的选用经过了作者的精挑细选,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且又易懂的词进入文本,一方面使文章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一定的地域色彩。

1.一般方言动词

叶紫小说中的方言动词有:落(下)、把(给)、作(耕种)、耍(玩)、寻(找)、晓得(知道)、认得(认识)、吃亏(受损失)、发痧(中暑)、收尸、相骂(吵架)、发气(生气,发脾气)、过身(经过)、扯闪(闪电)、抛尸。

2.方言动词性短语

叶紫小说中的方言动词性短语有:起水(翻身、发财)、打转身(转身)、困觉(睡觉)、包细脚、拉皮条(从中牵线,拉拢男女搞不正当关系)、打租饭。

(7)“……我好比深水坝里板罾……起不得水啦!……”(《星》)

资江是益阳的母亲河,此外,益阳境内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池塘。“起水”从字面上看就是从水中起来。益阳人用“起水”比喻走出困境,解释为翻身、发财,例(7)中的“起不得水”就是指不能翻身。

(三)方言形容词的选用

叶紫小说中方言形容词的选用不是很多,现列举如下:

方言性质形容词:有味(有趣)、晏(晚)、恶(凶)、细(小)、过细(仔细)、清白(清楚)、饱。

(8)假如他们再派那些活狗来收租时,就给他妈的一顿饱打。(《火》)

在普通话中,“饱”与“饿”相反,是指胃得到了满足,是人的一种感觉。例(8)中用“饱”来修饰“打”,强化了打的程度,即狠狠地打。“饱”在这里是形容词作状语,是益阳方言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方言状态形容词:铁紧、精光、繃紧的、静板板、云里雾里、烟雾笼天、啰里啰嗦、悉悉索索、伤心伤意、懒心懒意、乌七八糟。

(9)七公公他已经瞪着眼睛,咬着牙门,把拳头捏得铁紧了!(《杨七公公过年》)

(10)……捐税又象剃头刀似的,将她所收下的谷子统统刮个精光。(《懒捐》)

例(9)中的“铁紧”是指紧的那种状态,把拳头捏得“像铁一样紧”,写出了七公公在听到儿子被判了十年徒刑后的愤怒以及无奈之情。例(10)中“精光”指不剩一点东西,这两个词表示的都是程度之高。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叶紫小说中,方言名词性词语运用得最多,范围也最广泛,其次是方言动词性词语,方言形容词用得最少。方言名词性词语在人名、地名、指物类、时间类都有涉及,通过这些方言名词性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说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是湖区,湖区的农民除了种田外,还有一些特别的生产方式,像坐着澡盆去湖中采菱、摘莲蓬等。这些方言名词性词语,不仅反映了湖区的地理环境,而且反映了洞庭湖滨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叶紫小说中方言动词性词语的运用虽然不多,但都是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词,像“落”“晓得”等,很多地方也有这种用法,可见作者选词时的用心。这些方言动词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丰富了小说的语言,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方言形容词的运用也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挑选,放弃了“宿林清静”“伤心拍意”等难懂的词,而选用了一些通俗的词,有力地增加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

(四)方言句式的选用

叶紫的小说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方言句式,体现了方言韵味。例如:

(11)“……他还叫妈妈打我,不把饭我吃!……”(《湖上》)

(12)“我操他的妈!他把我们,把我们一个什么名目?”(《懒捐》)

(13)“……他把猪耳朵弟弟吃,不把我吃!……”(《星》)

“把”在益阳话中功能很多,可以作动词、助词、介词、连词和量词。例(12)中“把”用作动词,是“给”的意思,“把”的宾语是名词或代词。例(11)和例(13)中的“把”也是“给”的意思,用作动词,不同的是,它构成了兼语句。“把”作量词,在小说中也有出现,如:个把什么人、排把人、个把大小的官儿。这在益阳话中是比较特殊的。

二、叶紫小说中运用方言词语的特点

方言有强烈的地域性。在叶紫小说中随处可见益阳方言的运用,但是,除了个别难懂的方言词外,其他方言区的人阅读他的小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这与作者的精心挑选不无关系。具体来看,叶紫小说中方言词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方言成分出现在人物对话中

周立波曾说过:“采用某一地方的,不太普遍的方言,应当尽可能的不用来叙事。写对话时,书中人物是哪里人,就用哪里的话,这样才能够传神”(周立波,1981)。叶紫的小说作品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如:

(14)“……要打,我李憨子总得走头前!……”(《火》)

(15)“明天的日脚很好啦!人家都准备下田了,我们也应当跟着动手。头一天做功夫,总很饱饱吃一餐,来能好一些,做起功夫来也比较起劲。……”(《丰收》)

例(14)中“头前”是指“前面”,这个词作为一个方言词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意思:一是前面,二是以前,益阳方言里取第一种意思。例(15)中“头一天”是指“第一天”。此外,还有近天中(近几天)、落雨(下雨)、过细(仔细)、有味(有趣)、四围(四周)、晓得(知道)、认得(认识)、么子(什么)……这些词与普通话略有区别,但意思不难理解,可以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需要解释说明。有的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测方言词的意思。例(15)中“日脚”即“太阳”,“功夫”指“事情”,具体指在田里劳作,“来”是根据益阳方言“才”的读音造出的一个词,意思是“才”。

(二)方言成分出现在普通话叙述话语中

虽然方言成分主要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但也不排除在普通话叙述中夹杂着方言要素。如:

(16)云普叔用袖子偷偷地扪着脸。(《丰收》)

(17)孩子们一伴一伴地跑来跑去,赤着脚在太阳底下踏着软泥儿耍着。(《丰收》)

(18)我们的后面也觉得有一股刺骨般的寒气,在袭击着我们的背心。(《山村一夜》)

例(16)中的“扪”是“捂住”的意思。例(17)中的“一伴一伴”指“一群一群”,“耍”就是“玩”。例(18)中的“背心”是“脊背”的意思。这些都是益阳话中常见的一些词,把它融入叙述语言中,读者可以根据前后文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而本地人读来会觉得非常贴切,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三)方言名词、方言动词和方言形容词的表现功能各有侧重

叶紫小说中用到了一些方言名词、方言动词以及方言形容词等,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方言名词一般用于称谓和地理风貌的描写,展现了山水风貌,反映特定地域的民情,有利于营造浓郁的地域色彩。而方言动词和方言形容词则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让文字活跃在纸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

(19)云普爷爷和一个六岁的虎儿,是去年八月吃观音粉吃死的。(《丰收》)

(20)“你们这两个东西,你们收尸!你们收到哪里去了?……”(《电网外》)

(21)世界整个儿静板板地,象快将沉下去一样。(《电网外》)

例(19)中的“观音粉”,是一种白色的细泥土,旧时灾民常用来充饥,食后不能消化,所以很多灾民因此而死。“观音粉”出现在文中,可以反映当时农村普遍缺少粮食,农民走投无路的情形。除了这些,小说中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名:十八垸、凤凰湖、华家堤、磨子湾、叉湖口等,为我们展现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湖区景象。例(20)中的“收尸”是长辈骂晚辈常用的一个词,主要是骂别人不认真做事,到处乱跑。例(21)中的“静板板”是“静悄悄”的意思,形容整个世界很安静。

叶紫小说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方言词语,一方面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用词能力,另一方面能反映地域色彩,增加语言魅力,也为方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胡从经编.叶紫文集(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徐慧.益阳语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黄玉莹 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红楼梦》中大同方言补遗五则
我家的方言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