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个性发展不能仅靠学校“圈养”

2016-07-17陈文强许序修

人民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圈养学校教育

陈文强 许序修

学校如何提升社会接受度和公信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的体会是:坚持办开放式教育。国家要开放,教育要开放,学校教育也要开放。学校教育开放了,社会才能了解你、认同你;学校也才有可能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也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主动扬长避短,激发文化智慧和创新活力,增强学校的社会接受度和公信力。

但是,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学校安全压力越来越大。坚持开放式教育,既需要胆识气魄,也需要有效措施。我们是在经过反复认识和深入探索之后,才狠下办开放式教育的决心的。

一所学校的觉醒,首先是学校文化开放的觉醒

多年前,一位中学校长向我们说出他的心里话:我越来越感到学校“圈养”的可怕,把一批批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变成一个个对生活感应十分迟钝的书呆子;只认得课堂、书本、作业和试卷,不理解父母的呵护和社会的关爱,不懂得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症结在哪里?就在于我们剥夺了学生做一个平常人的基本权利,如锻炼、活动、阅读、交友、实践、创造等方面的权利。我决定实施开放式教育,适当“走出去”“引进来”,把校园生活融入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的活力引入校园,让学生过一种有滋有味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解放教师、解放自己。一年后,我们出差路过该学校,顺便进去看看。正值大课间时间,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玩足球、有的拉起手跳起舞……走上教学楼,有的还在唱歌、弹钢琴、出黑板报,生活气氛浓厚和活跃。该校长不无自豪地说,“一年的探索实践,学生变得活跃开朗了,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他告诉我们,他十分赞赏澳大利亚的三一文法学院副校长皮特·斯代尔(Peter Stiles)“在繁忙的生活状态中实现德智体的平衡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校园,努力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提供德智体美平衡发展的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智力、身心、审美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他们以后顺利进入社会,成功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乐为社会做贡献作准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保证提高他们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他们各种各样的发展需求,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去磨炼、发展、发现自身的潜力,看到自己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社會对你了解了,不但认可你,还为你出谋献策,想方设法帮你排忧解难,促进学校的发展。”这位校长说。有一天,他接待了一群学生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多是离退休干部。刚坐下来,他们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办学校,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还是为了人的成长?”校长说当然是后者。他们说,那就对了,中考、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学校教育不能错过这个环节。但是,人的一生道路很长,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谐地融入社会,能够用民主、自由、平等、美好的心理与眼光去对待周遭的人和事,懂得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遵守社会的规则和法纪。他们还要求看学校的课程表,看后很不满意,认为“非考试课程很少,要适当增加自主研修、文化审美、实践服务、待人接物等人生课程”,不能因为“人生的一个小环节”而失去“人的一生”。

其中一位老者说:当年他在济南读中学,有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读好书,全在一个‘活字,这个‘活字就是读书的激情”。可是,看他的孙子,几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作业翻来覆去地做,读得一句话不会说,一件事不会干,不要说读书的激情,就是生活的激情,人生的激情也都失去了,“我天天看着非常难受,非常痛苦”。他还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物质奇缺,生活虽然艰苦,我们的学校生活却很快乐、很幸福,就是因为有激情,激情迸发了潜能,产生读书、做人的动力。

这一群可敬的爷爷、奶奶们鼓励学校大胆改革,说“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责任,愿意共同担当”。

该校长觉得这些爷爷、奶奶们很有思想,就请他们当中的三位为全校师生现身说法,引发了师生的震撼。他们的诚意增强了学校改革的勇气,决然从“以考试为中心”转向“以学生成长为本”,而他们则联系起更多的家长,发动他们原来的单位,都来支持学校办学,关心学生成长,有的单位还成为师生的实践基地。现在,办学力量壮大了,教育环境改善了,师生变得有激情了,学校充满了活力。

我们十分佩服这位校长的胆识和气魄,也十分佩服这些家长的卓识和热心。佩服之余,获益尤深。一所学校的觉醒,首先是学校文化开放的觉醒;一所学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文化使人接近、认同、接受的力量。开放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勇于接受监督、接受批评、接受建议的底气,又是一种获得理解、获得支持、获得提升的途径。

仅仅靠课堂和书本远远满足不了成长的需要

实际上,开放式教育,还能使学生亲近社会,获得成长过程中很多重要而有益的东西。

几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利用上大学前的闲暇时间,走访了厦门、福州等地的文化古迹,方知福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化成、陈嘉庚、林觉民、冰心……中小学教材没有详细介绍,内容极简单,未对他们的品行、思想和事迹进行具体介绍和深刻挖掘,以致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非常肤浅。

他们说,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印象深刻了,入脑入心了,从中汲取了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等多方面的丰富营养。尤其是一路走来,参加了很多活动,丰富了生活见闻,增进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些都对我们以后走上社会大有裨益,不至于跟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这几位准大学生不无感慨地说,亲近社会生活,无疑能看到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不管是富裕先进,还是贫困落后,也不管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会萌发你的自尊心、同情心、公益心和责任感,懂得该怎样去表达你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你的形象和风范;参与社会生活,你才能对自己的国家、人民、社会、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知道今天的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存在什么问题,中国人在想着什么,中国人又缺少什么……才能带着希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果不走上社会、不参与社会生活,让课堂、书本掩盖了一切,就错过了成长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有益的东西,那是相当遗憾的。

这几位准大学生的经历表明,仅仅靠课堂和书本远远满足不了成长的需要,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识个性化、能力个性化的今天,越是生活化、过程化的知识发现和积累,越能激活和形成人的个性化发展能力。这种能力,靠课堂和书本灌输是培养不出来的。

社会再一次呼唤学校:请打开大门!

只有坚持开放式教育,虚心倾听有识之士的建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对接,才能与社会建立互动双赢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同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不开放,社会不了解学校,学校也不知道社会需求,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3年前,一位来厦门的外地老领导对我们说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这位老领导退休后刚随儿子一家迁到厦门,听说双十中学很好,便想实地考察一下,为即将上高中的孙子了解学校情况,不料吃了“闭门羹”。他说,学校安全固然是头等大事,但不能为了安全便关起门来。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克服封闭性办学、自循环发展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倾向,确立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统一起来,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我们带着他考察了学校,为他介绍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他边看边听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与社会对接起来,既发展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又促进社区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如安保处如何安检,取款处如何保障安全,图书馆如何文明借览,小卖部如何有序购物,校史馆如何有效参观,餐厅如何节约用餐,实验室如何安全操作,文体场馆如何合理充分利用,还有校园、班级如何美化设计,市内外交通如何转乘,等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对接。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生节假日到对应单位部门学习,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课余为来校的客人作介绍,把现实生活与模拟情景结合起来,以此拓宽学生个性化成长通道,丰富学生个性化成长“菜单”,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他还就校园、班级美化设计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一个亲戚的小孩从小爱好装潢设计,他把家里的房间美化得很漂亮。上小学时,就获得班级、校级环境设计第一名。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环境美化还是他设计的。上了中学,学校环境从设计到建设,都由专业单位代劳,他的特长得不到发挥,非常苦恼,尽管区少年宫环境美化设计招标,他的设计中了标,还是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倒是他在社区中出了名,经常有社区单位邀他做环境设计,他由此立下了专业志向——大学读装潢设计专业,现在已经成为一名装潢设计名家。

他一再强调,讲这个真实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通过开放式教育,发现学生的潜力资源,为学校和社区提供教育服务或其他方面的服务,甚至与社区有效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双赢关系,与社区,甚至与家长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此,学生受益、家长受益、学校受益、社区受益,岂不乐哉!末了,他还提醒我们,办学校就是要亲民,不要怕麻烦、怕损耗、怕无事生非,学生要成长,学校要发展,离开社会是成长、发展不起来的。

坚持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担当

3年过去了,这位老人家的孙子已经毕业,考上大学,但他的话,却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和不懈实践。

我们觉得,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校务信息的简单公开,家校、社区的简单沟通、简单互动,而应欢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主动走进学校,使他们对学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加透明、直接,形成交流、对话机制,引发公众更为实际、理性地表达各方面的诉求。这样,更有利于学校主动倾听、准确捕捉和及时回应家长、社会的意见和需求,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尽管目前学校安全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仍然尽可能坚持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担当主要角色,如学校开放日、开放周、家长会、节庆活动、毕业典礼和学术研究、艺体活动及各类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小升初、初升高学生来校考察等,多由学生负责接待和介绍,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拟定对策,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学生走出去,根据社区或社会的需求,积极参加公益性事业和学习化社区建设,开展各类公益、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各项技术革新、创客活动研究,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服务的对接,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升华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还让家长、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士走进来,听课评教,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商讨教育问题,为学校教育把脉、建言献策,等等。

我们还执着于“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倡导给学生搭建宽广的文化平台和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思想、文化、精神和思维、实践、创新等空间视野。文化平台方面,开设双十人文、科技讲坛,让中外人文、科技大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研究、共探讨,进行思维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让学生在感受人文的深刻悠远、科技的精彩奇妙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大师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忍不拔、坚持真理、献身事业、追求美好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和人格;实践平台方面,与社区、军营和大學、科研单位共建实践、实验、创新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与民众、与官兵、与学者、与研究人员,就青少年关心的问题、课题、项目等方面进行调查勘测、实验操作、设计和探究创新等,在实践中广见闻、增才干、长智慧、磨意志。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样化学习、多样化实践、多样化探究中,以包容的心态,认识、理解当今社会多元化多样性共存共荣共赢的道理,正确对待多样性问题、多渠道解决、多元化成果、多元性答案等一系列多样化现象,从而获得多样性的发展,使学校展现出多样化共存、多样化共育、多样化共长、多样化共赢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引领社会、人生进步的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样式,既满足了社会的多样性需要,又成为社会瞩目的文化风景。

我们由此获得多方面的收获:一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也不再局限于课程和课本,而是一有机会便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增加切身的经历和体验,丰富学识和见闻,同时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智慧贡献给社会;二是集中和汇集民心民智,形成各方面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长期的校园开放,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特色和学校的改革举措、发展愿景都为社会所了解,所认同,所接受,师生的才智、能力、风范也为社会所关注、欣赏。

开放式教育既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又是社会共管、共建学校的重要渠道,更是形成、壮大和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窗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这个渠道全面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实现多种群体与多类个体的愿望诉求的充分表达、平等表达;师生通过这个窗口充分展示行为、才智和精神风貌,张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体现理想和志向、境界与胸怀;学校通过这种渠道和窗口,实施民主开放治理,完善科学管理机制,端正教育价值取向,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使管理、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更能发挥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需求愿望。

猜你喜欢

圈养学校教育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