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阶的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方法研究

2016-07-13李长云田世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个一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李长云 田世海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理念创新的落脚点,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能力进行分解,构造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遵循能力形成与发展路径,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对于突破教材限制、灵活重组知识、形成能力以及能力跃迁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能力阶;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39-03

引言

“三个一”教学方法是IT项目管理教学实践的创新范式,是在IT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中分别运用“情景分析”“专项训练”“综合应用”三种环环相扣的教学方法组合应用模式,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IT项目管理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以系统观解决了软件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各种管理问题,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面对日益艰难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成为制约学生能力形成的藩篱,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打通和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知识的渠道,加速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在教学理念创新的背景下,探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理,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师生互动为原则,设计出一种能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上课下结合,整合学生所学知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专业素养的“三个一”教学方法,是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解决高校人才与市场需求结构化失衡问题的有效措施,能够突破教材限制、灵活重组知识、形成能力以及能力跃迁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三个一”教学方法设计框架

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背景的省属本科院校,该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1999年招生以来,为社会输送信息化人才3千余人。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经过综合系统地分析影响人才培养政策要素、行业竞争态势、国内外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教学条件等各个要素,重新调整了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实施和电子商务运营岗位, 输送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背景,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产业转型升级及商务运营模式创新需要的,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具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与运营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信息管理人才。”目标定位依据如图1所示。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阶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分解,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养成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系统思维模式,培养系统思维的良好职业信息素养;(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3)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4)具备数据收集、存储、挖掘、应用等信息管理能力;(5)具备电子商务营销与推广的能力;(6)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与运行维护的能力;(7)具备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开发的能力;(8)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前沿;(9)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书面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

经过对本专业培养人才能力聚类分析,发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阶包括掌握静态知识的零阶能力,运用专业技能和工具初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一阶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二阶能力,以及面对内外环境变化,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方法、工具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复杂问题的三阶能力。在每一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需要相应的课程群支撑,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群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耦合关系,详细关系这里不赘述。能力阶如图2所示。

IT项目管理在本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IT项目管理属于专业平台课程群,它向后紧密衔接技术应用类的课程,如Java语言、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等;在本课程群中又与计算机网络、ERP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紧密相关;向前与后续的信息系统集成高度相关。因此,该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培养二阶能力,还需巩固一阶能力、衔接三阶能力,因此,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是关乎学生能力形成以及能力转化的关键要素。

1.3“三个一”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现代教学方法则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做中学,甚至是在生活中学。因此,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智力操作、认知策略等等,这些都比较适用于智力的开发。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能力形成的过程来看,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知识建构式教学[1]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因此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机会和环境[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采用动态的、可变的教学情境及恰当的教学方法[4]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IT项目管理的“三个一”教学法设计的原则如下:

(1)注重教学顶层设计。把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理论教学→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为主线,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特征,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构建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互动的教学新模式。

(2)教学理念创新。基于复杂性思维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学生主导”的角色切换,突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组合创新。以“一个情景→一个专项→一个案例”三种教学方法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跃迁路径,循序渐进地拓展知识应用范围,形成了“初步应用→问题分析→综合应用”的专业能力形成与跃迁路径,使单一教学方式转向多维组合教学模式,以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详细内容如图3所示。

2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内容设计

2.1“三个一”教学内容

在讲解IT项目管理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九个知识领域,以及由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个管理过程所需的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设计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内容如下:

(1)“一个情境”。精选知识内容、设计IT项目管理“情景卡片”。一个情景是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IT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和管理过程交织而形成的知识模块,选择某种情景,设计内容包括项目的背景事件、项目阶段与具体的事件、点评时间、处理策略、资源消耗以及备选的处理方式等,使学生在具有初步的项目管理知识的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就能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从而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一个专项”。精选IT项目管理案例,从中精选IT项目管理子过程。从IT项目管理案例中选取IT项目管理的问题,制作成管理过程模板,该模板包括IT项目管理的子目标、主要活动、每一个活动管理的备选工具和方法,使学生在项目管理实验课中,利用项目管理软件以及项目管理工具得出结论,并利用该结论管理项目。

(3)“一个案例”。搜集项目管理案例。在学生开放式选题的前提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对自选的IT项目进行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控制与收尾等完整的管理过程。

2.2“三个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三个一”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重组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具体优势如下:

(1)重组和精选教学内容,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内容不匹配、过程不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

(2)突破教材的时效性和适宜度的限制问题,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内化成个人素质和能力,完成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使命。

(4)弥补了教学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5)情景卡片和项目管理模板的设计有助于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便于课程团队的发展壮大。

结束语

“三个一”教学模式在上一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三个一”教学方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化特征,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教学模式,对输送信息化人才作用显著;其次,“三个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系统工程思想,整合优化了各个教学环节,突破了教材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以“一个情景→一个专项→一个案例”为扩展路径,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使单一教学方式转向多维组合教学方式;最后,“三个一”教学方法操作性强,可以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不增加任何硬件设施,仅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就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互补,以渐进的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三个一”教学方法基于复杂性思维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学生主导”的角色切换,突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二元论”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师素质的外化和学生素质的内化过程有效衔接,使教学“灵活了”、学生“扎实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人才与市场需求结构化失衡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监控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知识教学”辨[J].上海教育科研,2007,(4):4—8.

[2]R.Barr et al.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6):13—24.

[3]D.Kember & D.Gow. Orientation to tea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65(1):58—73.

[4]李炜,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41—44.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三个一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生本课堂的“三个一”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