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016-07-13河套学院吕怡萍

中国商论 2016年29期
关键词:县域资源环境

河套学院 吕怡萍

创新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河套学院 吕怡萍

近些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效益。本文在创新视角下提出县域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发展模式,以构建良好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创新视角 县域经济发展 新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其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各国纷纷建立环境保护战略,在本国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我国党中央政府也在此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国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我国对生态环境依赖性最大的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循环经济的思想,2007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以县域为单位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在创新视角下以县域为单位,探讨发展新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1 县域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

县域农业发展循环经济顾名思义是在县域的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其主要针对的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通过对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全面优化农业内部生态系统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让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起来,以实现农业生产在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实现农业的和谐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工业方面,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工业用料的利用率,全面采用高科技,争取低投入高回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和环境的发展。

县域的循环经济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模式,零排放、零污染;产业内部层次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实现物质能量互惠互利;产业间层次做到相互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消费过程以及过程后的层次,实现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良性循环。

2 当前县域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循环经济的开展有助于合理配置优化县域资源,减少浪费,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当地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县域循环经济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人们的解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观念的落后

现阶段,人们循环经济的概念还不够强烈,我国很多的县域单位只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不注意环境的发展,导致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转过头来再来修复环境,得不偿失。传统的县域农业以及工业产业中都采用独立运作的模式,没有合作的意识,因此很难进行资源的共享,没有多方形成协同效应,导致资源的浪费,信息沟通障碍。农村的平均文化知识水平都不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只有经验,没有知识,导致其没有强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念头,即使有的人有循环经济发展的想法,但是独木难成林,没有大环境的支持,依然不能开展。

2.2技术的缺乏

随着世界科技浪潮的扑来,也带动了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县级单位的工业上尤其是在农业、农村上的投入还较少,科研力度不够,导致农业产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即使有少部分的科研成果也很难转化成生产能力,没有健全的中介结构和物资回收中心以及废物的交换中心,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无法被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全新的生产资料投入到生产中,这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2.3没有建立信息平台

在县级单位尤其在农村要形成统一的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有传递信息的平台,多方通过平台形成良性合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农村没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即使有简单的信息平台,也存在内容不健全的情况,制约了多方合作,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4缺乏政府推动力

部分县级单位政府在谋求本地的发展时没有经过长远的谋划以及科学的论证,导致县域内缺乏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部分落后地方的政府官员没有环境的意识以及循环经济的概念,导致其在执法的力度上有所欠缺,也有的官员追求自身政绩,过度开发当地资源,导致当地的资源被严重破坏。这种单方面追求效益忽视环境质量的发展势必导致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县域循环经济应该遵循党中央政府的领导,如果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则应该努力谋求政府的支持,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为县级单位谋求利益,为百姓谋求利益。

3 县域循环经济创新机制的构建

在党中央的提倡之下,我国的县域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在发展机制上也有问题需要改进,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靠机制创新来寻求解决。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努力转变农业、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不断提升工艺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

3.1提升循环经济的意识,创新管理理念

要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应该扭转传统的农村、农民、企业者的思想,转变各自为政的理念,强调信息的共享,分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各自的利益。县域的领导人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循环经济对县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带动大家行动起来,形成全县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传统的农业与工业的经营模式都是粗放的经营模式,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这种模式的长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只有对县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变,采用低投入、高收入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质量,为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态势奠定基础,要创造高效益,减少环境的浪费,就应该采用循环经济,废物利用,保护环境,让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全面拓展。

3.2加大高科技投入,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的创新是根本的创新,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在这个世纪要获得新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创新的作用。在农业上应该讲求创新,让科技更多地运用到生产以及流通领域,减少资源的消耗,增强对生产废料等的处理能力,提升它们的利用率。全面培养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的回收处理机制,从而提升企业废物利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3合理化产业布局,构建信息平台

在提倡县域循环经济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其职能,对县域的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建立企业链与企业群,形成规模经济与传统优势产业,并通过资源的循环全面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环保成本。加强对本地区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程度,明确产品的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强化环境影响工作。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多方之间的协作,应构建信息化平台,让多方参与进来,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为农民传递国内外的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的资源共享,为农业部门管理科学化、办公自动化提供必要条件,为农民群众提供市场向导和农业技术的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农业信息系统,也为农民寻求合作方,加快农产品流通。

3.4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采用正向激励机制

政府应该合理使用宏观调控对县域循环经济进行调节,对于那些环保型的、循环型的企业或个人采用鼓励政策,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企业的能耗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农民保护资源与爱护环境的正向激励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创新视角下,采用县域循环经济能够促进县域经济效益的提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县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1] 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1).

[2] 刘恩财,张承功,谢立勇,等.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09(l).

[3] 舒惠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F127

A

2096-0298(2016)10(b)-133-02

吕怡萍(1972-),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科技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县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县域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