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调查分析

2016-07-06王宽明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认知负荷中学教师教学思考

● 王宽明



关于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调查分析

●王宽明

摘要:研究针对时间负荷、心智负荷、知觉困难度等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性别、职称与办学条件等在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方面的表现。研究样本来自2015年参加G省中小学“国培计划”的571名骨干教师。研究发现:第一,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偏高;第二,低职称教师和女性教师教学思考的负荷较高;第三,办学条件对刚入职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影响较大。因此,实践中应加强社会支持,减弱教师教学思考负荷;低职称教师和女性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及自我调适策略,以消解过高的教学思考负荷。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思考;中学教师

王宽明/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问题提出

Paas等认为,认知负荷包括影响因素与评价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影响因素包括任务(环境)特点、学习者特点、以及任务与学习者的交互作用三个要素,而评价因素则包含了心智负荷、心智努力、以及工作成效三个要素[1]。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涉及一连串的思考与决定,教师随时要针对各种教学状况进行思考、评估与做决定[2],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思考负荷。除此之外,当教师处理工作任务时感觉困难,思考何种情境更适切教育时机而耗费时间就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负荷。因此,Valcke指出消耗的时间,也是衡量认知负荷的方式之一[3]。而过高的教学思考负荷,容易造成教学表现及其教学决定上的困惑,进而影响教学质量。Borko和Livingston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相较于优秀教师而言,刚入职教师进行教学计划时,“较耗时且效率较低,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也较难顺畅的即兴讲解教材内容”[4]。由此可知,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其教学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思考的负荷也是影响其职业情意或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容易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专业认同上的困惑。

基于此,调查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分析人口因素下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情形有助于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适切的建议,增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与教学表现的适切性,进而提升其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研究针对2015年参加G省“国培计划”的中学教师、“G省中学教学名师培养”参训教师,实施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86份,回收571份问卷,回收率为99.13%。样本人口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人口情况

(二)研究内容

根据Paas等的研究成果,研究从心智负荷、知觉困难度、时间负荷等方面来加以评价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情况。另外,教师教学思考负荷除了与教师的人口因素可能有关外,也可能与任务特点、学习者特点和办学条件密切相关。对于后者诸多情况,考虑任务特点是共同的问题,而学习者知识经验基础等也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联系。故研究增加以办学条件为变量来考察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由此,研究以性别、职称和学校办学条件为变量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状况。

(三)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教学思考负荷主要包括心智负荷、时间负荷及知觉困难度三个维度;问卷各维度均5题,合计15题。各子量表每道题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备选答案从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较不符合、极不符合,分别赋分5、4、3、2、1。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处理,结果表明,各题目的因素负荷量介于0.86到0.42之间,均大于0.40。表明各题目与所属因素之间具有很好的聚敛效果。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7,大于0.65。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数据经斜交处理,累积解释率达63.37﹪。教学思考负荷得分越高,说明压力越大。

为定量刻画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程度和相互间的差异比较,研究对教师教学思考等级进行划分。见表2

表2 等级划分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整体情况

了解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整体情况,有利于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造来消除或降低教育教学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教师具备更高教学效能,也保证中学人力资源能够有效性和合理性开发。

研究对571份教师问卷数据处理后,结果见表3。

表3 教师教学思负荷与教学表现总体情况(n=571)

由表3可知,在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方面,除知觉困难度以外,教师在心智负荷、时间负荷二个维度的均分均高于15,总体等级也达到B等级,这表明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偏高,同时也说明教师认为教学是较为困难的工作。

(二)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情况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情况的厘清,能够保证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由表4可知,低职称教师(包括刚入职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下同)的教学思考负荷远高于中学一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初入职场的教师,正值教师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虽然都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却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来统合其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在教学思考负荷方面,由表4可知,低职称教师与中学一级以及中学高级教师,在教学思考负荷各层面上具有显著差异。

(三)不同性别的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情况

由于性别影响个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对不同性别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考查,可以使降低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举措更富有成效。

表4 职称在教师教学思考负荷与教学表现上的情况

表5 性别因素在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分析(M±SD)

由表5可知,性别在教师教学思考负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教师在各维度上教学思考负荷也显著高于男性。这表明女性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来源要多于男性。

(四)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的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情况

办学条件的差异也意味着其师资面临的教育情境的差异,这也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有不同的影响。

表6 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分析(M±SD)

由表6可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较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时间负荷与知觉困难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教师教学思考负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低职称教师的教学思考负荷远高于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而对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Paas等提出,认知负荷理论已逐渐成为了解个体在认知思考上的负荷情形的重要基础。研究基于该理论对中学教师教学思考活动的负荷进行探讨,获得以下结论:

(一)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偏高

由表3可知,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达到B级,在各维度上思考负荷最低为知觉困难度C级,而在心智负荷和时间负荷上也均达到B级,说明一线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普遍较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教育的特点、教师自身的因素以及教育在我国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有关。

首先,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活动,教室环境的复杂性除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本体性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教育智慧。这就必然增加教师的知觉困难度。第二,部分教师尚面临资格聘任、职称评定以及末位淘汰等诸多问题。这些也会分散教师的教学准备时间,增加教师的时间负荷。第三,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较高,既希望其具有超常的业务水平,也希望其具备极高的道德水准。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期许、学校以升学率(或平均分排名)来评价教学质量以及家长对子女读优质学校的渴求,这些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心智负荷。因此,要从总体上改变中学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偏高的现状,关键要增强社会支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情境,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效能。

(二)职称较低和女性教师教学思考的负荷较资深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大

研究发现,低职称教师(包括刚入职教师和中学二级教师)以及女性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过重,见表4和表5。因此,低职称教师在教学思考负荷方面表现不如职称较高的教师理想。可能是由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对于各种教学实际问题处理较为轻松,在教学判断与检索教学策略上也较为灵活,因而对其教学思考所造成的认知负荷较低。另一方面,Onafowora认为[7],女性教师对于班级管理及如何有效引导低成就学生学习,较感到困扰。而且女性教师在教导认知学习方面,缺乏变化与弹性。在教学后的反省中较关心个别事件缺乏关注整体的学习效果。这表明,低职称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过高与其缺乏实际教学策略的知识,或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有关。

因此,实践中,需要从职前实习与在职的支持体系两方面,增进低职称教师和女性教师进行教学思考的机会。同时,适时呈现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所进行教学思考的情形,以增加其教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三)办学条件优劣对低职称教师教学思考的负荷影响大

研究表明,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教学思考负荷较大,尤其是低职称教师,教学思考负荷与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教师有显著的差异。低职称教师大都充满教育的热诚,积极投入心力于教学工作。但是其仍然感受到明显的教学思考负荷,这可能和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能够吸引优秀教师的加盟。Gagne等人指出,这些“教师具有复杂的概念性教学知识、高度自动化的课堂管理技能及教学策略知识,使得丰富经验的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较会顾及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进行整体的分析与思考”[8],因而具有较佳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及沟通表达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初任教师所缺乏的,低职称教师教学活动中常倾向于只思考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适切。由于身边优秀师资林立,低职称教师倍感压力,并且社会对其有较高的期待,故其教学思考负荷也较大。但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办学条件不同学校的教师,其教学思考负荷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还是要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

五、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社会支持,减弱教师教学思考负荷

低职称教师教学思考负荷极高,而且女性教师教学思考负荷也明显高于男性,此类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曾经的工作过程中经历过许多工作压力、挑战,在这些困难中通过尝试各种策略来调适自己,或通过各种专业成长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而较懂得如何克服教学困扰或压力。另一方面,传统上并不鼓励女性作为“强人”的角色,女性教师除了作为教师的角色外,在家庭还兼具母亲和管家的角色。对自家小孩的关爱、对家庭的付出,这些可能会分散其教学投入。

因此,实践中需要重点提供对低职称和女性教师的支持体系,诸如构建在职进修、研讨、同伴间与行政人员的关心与引导等各项支持体系,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力量与资源,以减弱教师教学思考负荷,增进其教学效能。

(二)低职称教师和女性教师多学习教学及自我调适策略,以消解过高的教学思考负荷

研究发现,中学一级和高级教师在各层面教学思考的负荷,均低于低职称教师。故低职称教师宜时常针对自己在教学思考的负荷情形加以省思,不断的学习、成长、调适与蜕变,增进专业知能与自我调适策略,以消除教学过程中较高的教学思考负荷,促进各项优质教学行为的展现,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同伴间的教学观察、对话与辅导,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动力、改善教学技巧、以及增进教学效能。这对于女性教师也同样适用。因此,低职称或女性教师面临教学困扰与压力时,可多与优秀教师讨论,请益适当的教学策略与自我调适策略,以增进自我专业知能,并充分获得各种社会支持力量与资源,降低在教学思考上的负荷,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Paas,F.G.W.C.﹠van Merrierboer,J.J.G.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A cognitive load approach[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86(1):122—133.

[2]Clark,C.M.,& Peterson,P.L..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A].In M.C.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New York: Macmillan.1986: 255-296.

[3]Valcke,M.Cognitive load: Updating the theory?[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12):147-154.

[4]Borko,H.& Livingston,C.Cognition and improvisation: 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by exert and novice teacher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9,26(4),473-498.

[5]Waldsorf,K.L.& Lynn,S.K.The early years: medi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J].The clearing house.2002,75(4):190-194.

[6]Paas.F.G.W.C.,Renkle,A.,﹠Sweller,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Recent develop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1—4.

[7]Onafowora,L.L.Teacher Efficacy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Novice Teachers[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2005,28(4),34-43.

[8]Hogan,T.,Rabinowitz,M.,& Craven III,J.A.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inferences on research of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 38(4), 235-247.

(责任编辑:刘君玲)

猜你喜欢

认知负荷中学教师教学思考
教师作品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翻转课堂
浅议认知负荷理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双通道假设理论在特色档案网页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