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考历史学科材料分析题设问的设置

2016-07-04李新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分析题考点考查

李新华

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题型功能是要能够有效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它是最具历史学科特色的考试题型,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有效题型之一。一道完整的材料分析题的命制一般包括立意、选材、设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置、磨题等几个步骤。本文关于横切材料分析题的设问部分谈谈在命制时的流程和步骤。

一、明确设问的目标

设问要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和考查的内容领域。从考查目标上来看,材料分析题总体是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材料分析题还要关注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和发展潜力。在材料分析题设问的设置前,围绕着以上要考查的目标,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设问的问题要有考点支撑或依托,这些考点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不超标不超纲。

2.设问考查的内容应是重点内容。它们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的核心的内容,设问的考查要注重考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和事。

以2011年三明市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学科第27题为例。

材料一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摘自《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重件?(2分)

(2)材料二的文献是美国哪位总统颁布的?这位总统深受美国人民尊重,请说出其中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判断,哪个国家的奴隶(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后生存状况更艰难?请引用上述材料加以说明。(4分)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十分突出,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此题的设问以《考试大纲》的这两个考点作为依托进行设问,其中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重件”和第(2)问“材料二的文献是美国哪位总统颁布的”都是考查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第(2)问“这位总统深受美国人民尊重,请说出其中的原因”是考查考生对“国家统一和民主进步意识”的历史人文素养的认识。第(3)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判断,哪个国家的奴隶(农奴)在获得人身自由后生存状况更艰难?请引用上述材料加以说明”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运用历史学科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例题的设问围绕着要考查的目标进行命制,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材料分析题的题型功能。

二、构建设问的框架

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设问一般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问题与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不是几个问题之间松散的拼凑,而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问,设问与材料之间,设问与设问之间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

我省中考历史答题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设问过多,会造成答题量太大,一般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设问一般不超过四问,这四问之间可以进行如下建构:

第(1)问难度低些,考查最基础、最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一问要很具体,有考点可依托,让考生结合教材就能找到答案。

第(2)问要回归材料,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3)问要进一步推进材料,整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4)问一般是要跳出教材或者跳出材料进行提升,这一问往往是带有总结性的或者是概括性的设问。

这样各个设问之间在考查考生的能力层次上呈梯度递进,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以2010年三明市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26题为例。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1)从材料一中你能感受到宋代社会的哪些信息?(2分)

(2)材料二中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是什么?(2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2分)

(3)根据材料三苏东坡的作品指出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王安石的诗反映了宋代哪个节日的景象?(2分)

(4)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2分)

本题以宋朝为切入点,以《清明上河图》为依托,各设问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设问,设问与设问之间在考查考生的能力上以小见大,从易到难,呈梯度前进,形成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推敲设问的细节

1.考量设问的角度。

设问的角度要丰富,既能再现考点知识,又能锻炼考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效果,还能兼顾考查考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设问的角度要尽量新颖,要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题要通过一个一个步骤引导考生探究历史问题,在设问上注重对考生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素养的考查,考查考生的阅读、信息处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评价能力等,这不仅有利于在毕业基础上的选拔,也为考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推敲设问的语言。

设问要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不能产生歧义。设问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是为了让考生真正理解试题的意图,如果试题设问设计得好,便可以在确定的行为特征和内同领域内,很好地测量考生的能力,试题的测量结果就会有比较好的效度。

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里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三军”是指什么?

某些对历史研究较为深入的考生就会从写作时间上分析,毛泽东写《七律·长征》是在1935年的2月,当时红军北上的目的地还不是陕北,而是要到夹金山北去和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回合,共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从这个角度分析,“三军”不可能指长征胜利会师的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应该泛指古代意义上的“三军”。可是有的考生也有参考过史料,看过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这首诗自己的批注是:“三军是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到底答案是什么呢?这类容易引发歧义的设问是命题的大忌。

3.推敲设问之间的关系。

首先,推敲设问与材料的关系。“论从史出”,设问的答案要从对材料的挖掘、升华中得出,所以看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又要把设问放回到材料中相互对照,然后通过推测判设置设问,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设问围绕着材料,设问与材料之间形成内在的关系。

其次,推敲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各设问之间应该有层次,且安排合理、有序。在总体布局上要注意分总关系,尽可能考虑小中见大。

4.推敲设问的合理性。

通过标准答案的设置来检测设问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参考答案的得分点无法设置明晰、操作性不强,那么这个设问就是不合理的。如果参考答案包含的知识点数太多,只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设问也不适宜。开放性试题的设问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示范性,还应该考虑到分层打分,便于考查不同层次的考生。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近年我省中考材料分析题呈现出新的命题特点,以上是我对我省的历史材料分析题命题上的思考和认识,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悉心研究命题,致力于我们历史专业素养的提升,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和胜任现代历史教学,才能凸显我们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特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分析题考点考查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提高初中生解答《思想品德》材料题的对策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