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乡情教育

2016-06-29吴任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滨湖上善若水师生

吴任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62-01

乡情,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的情感。乡情教育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是这一教育的载体与途径。爱国就是要从了解和热爱家乡开始,只有让学生知晓家乡发生过哪些历史变迁、有什么传奇故事、有哪些先贤古圣以及正在设计的美好蓝图,才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争做时代的创客,创造新的辉煌。

我所在的大屋陈学校滨临遐迩闻名的梁子湖,这里不仅是著名梁湖蟹产地,更是武昌鱼的故乡,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和满眼青黛的湖光山色,日夜熏陶着我们的师生。正是基于此,学校才于几年前正式提出了建设校园“水文化”的理念,并将“创造适合师生健康成长的善水教育”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导向,实施“居善水地、聚善水力、导善水行、明善水志、行善水事、话善水言”六大工程,“先育人、后成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聚能给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教人做人也应如水,用自己的美德滋润社会,而不与万物争高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我们从水文化中汲取营养,创立校园水色文化,不仅是向自然学习,也是在构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践行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学校管理围绕“水、生命、阳光、成长”四个主题词,一步一步把构建德育特色的活动引向深入,把师生引向幸福。所谓“水”,就是指学校处地水资源丰富,以“善水文化”来彰显学校教育个性;以水为载体,引领师生从善如流、上善若水、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所谓“阳光”,就是指我们追求阳光的“善乐课堂”教学。所谓“生命”,即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和自然界的生物,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成长”,就是关注每位师生,每个学生亲友团成员,让他们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是社区文化的辐射中心)一起成长,同时促进学校的成长和社区的进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诚·爱”的校风,这里的“爱”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诚的感情,就是爱惜、珍惜。爱与喜欢不同,喜欢意味着占有,而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小爱方能形成大爱,我校的幸福德育始终贯穿爱己、爱家、爱校、爱国的线索,寄语师生“让我们怀善行走,朴实如水,与幸福相约!”

我们树立了教师发展目标:上善若水——做富有爱心的教师 ;灵动至善——做拥有智慧的教师;流水不腐——做乐于创新的教师;海纳百川——做善于合作的教师。树立了学生的成长目标:像水一样奉献、和谐; 像水一样公正、包容; 像水一样柔韧、勇敢; 像水一样灵动、坚持。

我们将“蓝”作为学校的主题色,因为蓝是天空的颜色,是水的远望色,这种色不仅象征纯洁,也象征梦想,让色彩育人,因空间筑梦。学校外墙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点缀,烘托出阳光校园的主题,色彩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与呵护。

我们厘清了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以水导行的“善水” 的文化建设思路,拟定了各办公室的水文化主题。如校长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副校长室:同舟共济、扬帆远航;课程管理中心: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学生成长中心:循循善诱,水到渠成;教师发展中心:奔流不息;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室:清泉长流;小学办公室:教诲如春雨;初中办公室: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们祖祖辈辈滨湖而居,继承优秀传统,“扬礼仪、树新风”是水色文化的必然之义。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家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以礼静心,用礼行事,怀善行走,目的在于让每位师生知礼行善 ,打造幸福人生。

我们从“一口痰遗憾地吐掉了一个发展项目”和“一束花成功地销售出一辆车”的两个具体案例中,深入阐释礼仪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礼仪不仅是在律己,也是在敬人。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以身示范,请他们讲授个人礼仪,从思想、道德修养上讲心灵美,从相貌、服饰、表情上讲外表美,从入座、递物、乘车上等方面讲“行为美”;从扫地、打电话等方面来讲尊老爱幼;从互相关照、求同存异来讲“相敬如宾”;从彼此尊重、互相帮助来讲“睦邻友好”……就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活动,化解了学校与社区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许多不易察觉的矛盾,凝聚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学校德育就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并形成大屋陈学校的特色。怎样构建这种特色?我们从课程开发切入。

我们滨湖街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里曾是楚天首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许多故事,眼下虽然已经被沧桑的历史遮盖了,但在人们的心底,那片深深的眷念却随着改革的进程与日俱增;记忆中的“东乡”、“来苏里”和“大屋陈公社”虽然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地理实体,但它们当年沉积下来的文化,已经酿出后人们浓浓的乡愁乡恋,显然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挖掘整理的最好德育资源。我们反复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深入湾村民舍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十余名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滨湖》,用二十三篇课文从地名故事、地方英雄、美食特产、民风民俗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滨湖街的乡土文化,辉映出这片古老大地上的富饶、深厚与妩媚,既独立成篇又自成体系。每篇课文内容饱满、资料翔实、语言浅近,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热爱;浓郁的地方味,将课程开发和幸福德育整合成特色,并演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是我们学校献给家乡的一片深情。

这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既兼顾了宏观,又关注了微观。不仅考虑了资源来自滨湖的地方性,也关注了选编理念的先进性与教育性,力求使每篇课文都体现滨湖的特色,又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既悦纳民间文学的精华,又注重网络文化的影响;既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又兼顾了教师的发展。

无论是师生还是学生家长,在阅读《滨湖》时,都宛如在检阅历史深处的先民智慧,都仿佛看见了新世纪滨湖街的腾飞,心里充满了温暖,也充满了豪情。

我爱我的乡情教育,并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热情与智慧。

猜你喜欢

滨湖上善若水师生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小小书法家
上善若水
南方的冬天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