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2016-06-22刘晨阳

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审美心理特点

刘晨阳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起,暴力美学开始出现在电影作品中,因风格独特,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暴力美学的概念、产生原因、特点以及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的影响。关注暴力美学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暴力美学;原因;特点;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84-01

一、暴力美学的概念

暴力美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电影中,刚开始是通过香港电影导演吴宇森的一系列电影向我们展示出来,随后,昆汀等大师对暴力美学进行了发展,该类型的电影受到人们的欢迎。那么,究竟什么是“暴力美学”呢?

暴力美学是伴随着对吴宇森电影的评论出现的,因为理解不同,学者对暴力美学有着几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认为:“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的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1]。

暴力的含义就是强制性的力量,“暴力美学”有着很宽泛的涵义,指的是将暴力行为通过形式美的改变达到观众可以欣赏的程度。因为有时候电影中要表现暴力血腥的场面,观众的年龄层次多样,太过暴力血腥的场面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所以需要把这种场面以一种形式美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暴力美学的产生原因

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多不胜数,古今中外,人们内心存在着一种推崇暴力美的情结,所以暴力美学的电影一经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广泛认可。为什么人们会追求这样一种形式的美感呢?它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暴力美学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如此受到关注?

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说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集体无意识分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暗影四个模式,其中暗影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了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2]。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暗影的部分,在生活中受到压抑打击的时候想要爆发出来,因为道德与法制的约束没有办法实现,一部暴力美学的电影能使观众听到自己心中最原始的声音,与电影画面产生共鸣,并形成顿悟,进而产生美感。

从心理学上看,人类体内的这种暴力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宣泄这种欲望的诉求,而暴力美学的电影恰好与之契合。在现代崇尚和平的法治社会,人们的这种情绪无法通过打架斗殴或国家战争发泄出来,这时候暴力美学电影就填补了这项空白,电影的编剧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电影,满足观众的需求。

三、暴力美学的特点

暴力美学电影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两种表现暴力的方式:一是暴力经过另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血腥的程度减小,暴力的场面被美化,从而使观众容易接受;另一种是将暴力的过程较大程度地还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刺激,这种情况在暴力美学电影中是普遍存在的[4]。比如电影《碟中谍》与《辛德勒的名单》,前者中的暴力场面经过了形式上的美化,使观众易于接受,充分展现了电影的美感,后者具有暴力血腥的场面给观众感官刺激,让观众产生悲悯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暴力美学电影另一个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活中非正义现象的抗争,也是主人公被压抑内心的释放,不管是英雄个人战胜强大的群体还是两个力量悬殊的群体之间的对抗,这些电影中都包含着与非正义现象斗争的精神。在后工业时代,个人的力量常常被忽视,他们想要寻求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甚至他人的生活现状。这一状况符合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获得提升。

四、暴力美学的审美心理

如今的电影多是商业电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考虑电影的商业利益,吸引更多的观众去看、获取更多的票房,于是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观众集体无意识心理的深层次研究。

主要是对观众的接受心理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在具有保守性的同时也具有变异性,所以在进行审美接受的时候观众一方面对于接受事物具有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接受心理具有变异性,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和观众年龄阶段的不同发生变化,观众倾向接受新鲜、新奇的事物。暴力美学的电影正是利用了这种“独特”的期待视野来吸引和取悦观众。

综上所述,暴力美学在对满足观众审美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暴力美学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对待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时候,要看到它对于保持观众心理平衡方面的作用,又要看到它消极的一方面;既要给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又要注意防范它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戴明.吴宇森与暴力美学[J].电影评介,2000(11).

[2]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62-78.

[3]孙晓文.世界影坛:涌动着暴力美学[J].世界文化,2005,(02):2-9.

[4]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5):90-91.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审美心理特点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解读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论主机游戏《战神》中的暴力美学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暴力中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