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①
——基于对辽宁地区四类专业学位点的实证调查

2016-06-17康翠萍马春晓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高等教育

康翠萍,马春晓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①
——基于对辽宁地区四类专业学位点的实证调查

康翠萍1,马春晓2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在伴随着规模扩张的同时,学位质量出现了危机。尤其是在面临高等教育转型阶段,专业学位教育领域的质量标准下降趋势明显。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位标准设置或学术含量低、培养目标针对性弱、师资实践能力差、质量保障不到位等等,严重阻碍了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在对辽宁省四种专业学位点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策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专业学位的学术标准;有效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导师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校企协同机制,构建学校自主管理、社会监督、政策引导的学位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学位;学位质量;学术标准

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指专业学位的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能够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这一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的理解,我们在对辽宁省四种专业学位点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就按照这样的框架来展开思路。

本研究选取了辽宁省四个专业学位类型即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具体从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五个维度为观测点进行自编问卷。“培养目标”维度主要观测指标(观测点)包括“是否强调实践性”、“是否注重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满足了学员的需求”;“学位论文”维度观测点主要集中在:“选题是否基于实践问题”、“考评方式是否规范”、“是否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师资队伍”维度具体关测点包括“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对学生指导责任如何”、“指导能力(科研和实践能力)”、“是否实行双导师制”;“培养环节”维度具体观测点包括:“是否具有前沿性”、“是否采用先进技术”、“是否突出实践性”、“是否把握学术标准”;“质量保障体系”维度具体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有足够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是否具备前沿性和实践性”、“是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否有明确的制度保障”。本研究的调查主要是在辽宁省内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五所大学进行的,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类,问卷共发放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61份。

在调查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辅助性的开放式访谈。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与学位申请者普遍认为,专业学位比学术性学位在学术水平要求(方面)低,不用担心拿不到学位。当然也有许多学位申请者带着理论的需求和提升来学习的,但当培养目标过度强调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术标准时,他们又感到与其需求相悖。总之,当前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第一,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的结果,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目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的具体目标。比如,辽宁大学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和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无实质性区别,都在突出实践性,而忽视了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员对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科研训练。调查中在读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管理者中认为科研训练不够的分别为92∶48∶19,认为课程学习环节较弱的分别为42∶21∶10,认为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的分别为81∶36∶12。认为专业硕士科研训练较薄弱共有159人,占总人数的44%,比重较大。

另外,从对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评价的数据统计,有效问卷361份,认为专业学位适应了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需要的只有17人,占5%,觉得专业学位教育并不重要的有113人,占31%。可见学员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学位论文要求偏低,质量水平有下滑现象。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结果最终由学位论文来体现。辽宁省四类专业学位教育在学位论文上存在着一些共性:一是学生在校期间论文发表的数量相对较少,对发表论文的认识不明确、态度也不够端正。据对240位在读专业硕士的调查统计,仅发表一篇论文的比重占48%,发表两篇占29%,发表三篇的有14%,而五篇以上的仅占1%。这一结果非常明显,在读专业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这说明科研训练不够,对中期论文考评要求偏低。二是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偏低,质量水平呈下滑倾向。由于指导教师普遍认为专业学位比学术性学位要求低,因此在指导学位论文时有意识地放低标准,再加上学员对学位论文并没引起高度重视,有64%的人的学位论文缺乏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甚至有14%的人认为撰写毕业论文没有必要。

第三,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双导师制”尚未真正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指导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目前在师资力量方面,科研能力强者偏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很多学校在“双导师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职业性较强的学位类型一般是纯做理论研究的导师来承担,由于指导老师的实践经历所限,习惯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培养方式,而当极少数来自行业的导师参与时,总是有着某种不相融的现象。指导环节如此,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审也相应地缺乏实践领域的专家参与。这种培养单位与社会实践部门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隔离,不仅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质量。对教师科研、实践方面指导水平的数据统计,在调查的320名学生中,大多数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及其实践指导并不十分满意,认为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处于一般的学生分别230和286,明显占有很高的比例。

总之,缺乏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力量,成为上述四类专业学位的共性问题。比如,教育硕士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指导教师学术水平高,但以课程学习为主、注重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的传统培养模式仍然很突出,科研能力及解决教育中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环节比较薄弱。法律硕士从2000年起如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的生源主要是非法律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由于缺少法律实务部门专家的参与,与法律实务部门的结合比较少,具有法律实践能力的导师相当紧缺。工商管理硕士的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政府管理工作经验,再加上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呈现的,这就使得指导教师无从下手,甚至措手不及。东北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辽宁省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东北大学对工程硕士的招生有全日制的和非全日制的,工程技术大学工程硕士的招生是非全日制的。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更强,大部分是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技术研发、工程软件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选题,由于缺乏企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培养单位对学生的指导严重与实践脱节。

第四,培养模式单一,科研训练不够,忽视了学员的真实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培养高标准、高层次的人才来说极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各高校专业学位点都在探索和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培养环节上弱化了科研训练。如前所述,在对学员的调查中,认为在学期间科研训练环节薄弱的人数共有159人,占总人数的44%,比重较大。可见当前专业学位教育在科研能力的培养环节上值得高度重视,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基础上,将学习者的真实需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予以考虑。研究还发现,与当前人们普遍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实践性所不同的是,在图1中调查的361份有效问卷中,有198名学员认为应该加强研究性或理论性的训练,占了整个被试者的54%。这不能不说明当前专业学位申请者对理论学习和学术水平提升是有较高的愿望和需求的。

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情况

第五,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成为潜在隐患。在调查中,这个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表现有三:一是教育经费不足,难以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需要。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经费紧张,导致科研项目不能顺利完成,实践基地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专业硕士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很薄弱。二是教师对应有的待遇感到不满意,有92%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感到不满,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不利于人才培养。三是教育资源配置成为潜在的隐患。虽然在此次调研中,图2中对于学校资源投入的满意度比较高,不满意度仅为14%,但是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对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基础设施等配置及需求逐渐增大,学校在确保本科教学和学术硕士教学的资源配置与使用的前提下,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资源将会有减无增,势必存在潜在的危险。

图2 专业学位质量满意度调查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专业学位的社会定位偏离。我国专业学位在1991年开始实行,与学术性学位相比缺乏经验积累,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还是培养模式上都不能与学术型学位相提并论,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专业学位不需要考虑学术标准,要求也可放宽松一些,很多人还把专业学位定性为“山寨版”或“次等”的学位,[1]因此专业学位一直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社会认同中地位较低。其次是政府缺乏应有的保障,专业学位教育在学校教育层次中处于次要地位。专业学位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应通过更有效的政策改革来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但一直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根据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进行规范和设置。虽然设立有相应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但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各专业学位点并不太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常处于学校工作的边缘地带。其三是学校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校没有设立管理部门,即便是有设置独立,但又没有把专业学位管理纳入整个研究生管理体系,学位管理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把专业学位教育看成是一种培训班的培养,是为了多筹集创收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把营利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2]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沟通不够,甚至有与社会隔离现象,这使得必要的社会实践被忽视,造成了专业学位教育与培养实际上走的是学术型学位教育与培养的老路。

通过对辽宁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在专业学位质量上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提升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寻求有效的改革路径,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

第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专业学位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依据,它对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如何确立专业学位质量标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如前所述,我国当前在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许多偏离现象,尤其是在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上,没有考虑学员学习的背景,在强调实践性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学员已有的工作经验和对学术理论的渴求,从而导致了在制定专业学位标准时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普遍存在。因此,从培养目标上,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尤其应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科学制定专业学位标准,可以说是提升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一要严格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对象的工作背景,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针对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员,学校应加强其科研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良好教师职业素养的中小学教师和基础教育管理人员。[3]但教育硕士有全日制的和非全日制的,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有个性,要体现两种不同专业学位的差别。二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发展规律相结合,依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科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

第二,全面实行“双导师”制,严格把好中期学术考核与学位论文质量关。如前所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双导师制”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习态度并不十分端正,许多全日制的学员实践机会很少,再加上老师基本上按照学术性学位模式指导其学位论文,因此专业学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专业特性。因此,引入“双导师制”,学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企业或职业部门的兼职教师,甚至采取如美国所实行的多名导师或导师组,包括课程导师、论文导师和实践导师,相互补充、协同指导。另外,还可以采取招聘的方式寻求企业部门或职业领域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两者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当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4]

第三,加强导师指导力量,注重导师实践能力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的质量,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教师作为学术上的领路人,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全面的。但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队伍都普遍缺乏一线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指导比较弱。比如沈阳师范大学的法律硕士,在调研中发现,有76%的导师认为自己的实践指导水平不足以满足当前专业硕士的需要,很难较好地从实际问题出发来指导学位论文了。针对此现象,学校和企业部门或职业机构应采取专业人员交换培训机制,让专业学位点的教师走到社会职业实践领域,让企业或实践部门的专业人员走进课堂、走进专业教学当中。同时,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分期分批派教师深入到实践基地,发现问题、探索现实需要的课题与项目,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论文。

第四,实施校企协同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各种教育要素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所形成的一种运行方式,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5]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发展速度很快,各高校都在探索有效模式和改革路径。但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培养方案,基本停留在课堂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传播上,强调实践性成为一种口头标语。因此,要将这种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向企业参与的培养模式转化,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共同开发合作培训项目。

第五,构建政策引导、社会监督、学校自主管理的质量保障机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保障体系是保障专业学位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政策决策者、还是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负起责任,唯此质量保障机制才能得以有效运行。国外大学很注重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重要性。美国大学有严格的内部评价和外部的评价两套较为完备的体系,政策上采取宽进严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专业团体的评估相互支撑。我国当前要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比较严格的管理机制,制定公平合理而严格的考试制度,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到整个研究生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可能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学位质量的提升。专业学位的特色性,离不开社会的参与,需要社会或企业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需求,不仅能促进学校更了解人才需求市场,更有利于学校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第三方评估,能合理、公正地做出评价,更有效地促进和保障学位质量。同时,政府加强对专业学位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政策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仅建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位委员会,而且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学校专业学位委员会的作用。总的来说,学校、政府、社会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专业学位教育良性循环,才有利于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9):42.

[2]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

[3]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EB/OL]. http:// jyss. synu. edu. cn/synuedm/edm/website/secondpage/ thirdpage/edm_newsallcontent. jsp.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4.

[5]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8):77-80.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于翔)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KANG Cuiping1,MA Chunxiao2
(1.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2.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appears some crises.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the transition phase of higher education,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in education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s are on low degree standard settings or low academic contents,weak training objectives,poor teaching practice,insufficient quality assurance and so on,which make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four professional degrees of Liaoning Province,it proposed the key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in following aspects:position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ccurately,making scientific academic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degree;implementing the“double teachers”system effectively,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ers’practical ability;implemen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mechanism to build a degre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that is school self-management,social supervision,and policy guidance mechanism.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professional degree;degree quality;academic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3-0097-05

基金项目:①辽宁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大决策咨询项目“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G12ZD06)。

作者简介:康翠萍(1963-),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国家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与院校发展研究;马春晓(1983-),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高等教育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