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生计发展 再现自然生存智慧

2016-06-15

中国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乐施会生计流域

历史上,彝族是一个半农半牧民族。林间放牧牛羊,山地轮歇耕作荞麦、燕麦、玉米和土豆等,再加上林下采集,生计来源丰富多样。爷爷时代种过当归、附子等药材,所以当地又被称作“药山头”。到了以粮为纲的年代,山上开始大种土豆。纳西族老乡说你们洋芋这么好,不是药山头,是洋芋厂了。于是,“洋芋厂”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了今天,反而让人忘了村庄真正的名字——波多罗。

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在山下的纳西族村庄展开之后,波多罗彝族山区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生计项目也随之展开。如何走出困境?彝族山区扶贫计划需要一个全流域视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政府主导的扶贫方式一直以发放救济物资和分配返销粮为主,这些方式难以帮助一个长年依赖环境资源为生的社区有效摆脱困境。要让他们能够从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中获益,以使流域资源的利用朝向可持续和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乐施会资助的扶贫项目始终强调能力建设,呼吁反贫困重在点燃人们内在价值观,激发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2000年于晓刚向“希望工程”提出申请,首先解决了80个失学孩子返校的资助问题。

接下来,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不解决老百姓的生计,森林保护也是一句空话。过去的日子里,大家都忙着砍树,农业濒于衰落,只剩下贫瘠土地里还种着退化的、比鸡蛋还小的土豆品种。食品救济不是长远之计,今年解决了明年怎么办?绿色流域项目人员调查了丽江当地资源,发现20公里外泰安乡是颇有名声的国际马铃薯种植基地。拉市乡政府与泰安乡沟通后,很快就调来了优质土豆籽种。乐施会资助了4万元,山区上南尧村8个村的村民每户分到一百块钱人民币,这些钱可以购买几十公斤籽种。

火把节之前,土豆种下去了,绿色流域请来技术人员作指导。到了十月收获季节,老百姓看到了奇迹——土豆亩产从原来三四百斤迅速跨越到了两三千斤。首战告捷,家家户户屋里堆满了土豆。那一年村民们用土豆换粮食,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来年留下了籽种。第二年,国家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发下来时候,土豆已经成了当地山区发展的基础。

此后,波多罗项目一直秉承这一传统,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从15年前最初的粮食救助开始,乐施会项目投入的资金都不是无条件的。粮食救助发的是籽种;修路、建文化展示中心、建蓄水池需要村民投工投劳;中草药种植示范和购买马匹,项目都只是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要求村民自己出配套资金或出工出力;地震房屋做剪刀撑加固,要求村民自己出木料,项目资金购买固件……所有的项目活动都需要村民共同投入一起参与,而不是乐施会或绿色流域包办。项目支持方永远只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村民一起把反贫困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施舍。

2008年,乐施会开始有计划支持村庄探索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多元生计并存的发展新道路。山地农业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要基于多样化种养殖。

在环境遭遇改变的时候,多样化生计来源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减缓收入不确定性带来的波动。彝族山区需要重建自己的多样化生计模式。土豆籽种改良之后,乐施会资助波多罗实施油菜种植培训。2008年,绿色流域协助流域管理小组开始寻找较适合高海拔地区又有市场的药材品种,经过七年多发展,波多罗村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的示范种植和推广方法。逐渐筛选出续段、黄芪、云木香、重楼、玛卡、秦艽、板蓝根等适合高海拔的中草药材,中草药种植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初,市场上玛卡、续断、黄芩的行情持续看好,绿色流域带领村民代表到鲁甸、巨甸的药材基地学习。让村民在对比中了解村庄的环境优势,也学会分析市场风险。

除去种植业,牲畜养殖业也是山区彝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施会、绿色流域项目人员和社区一道通过改造羊厩、疾病预防、配种和饲料等多方面综合协助社区解决问题。

2008年以后,波多罗村民们明显忙碌起来。种植方面,村民们一月开始堆肥,二月整理土地,三月种土豆,四月种油菜,五六月种中草药,七月找菌子,八月给药材除草,九月挖土豆,十月到十二月挖各种中草药,还要同时忙销售。进入冬季天冷下雪后,大家开始花大量精力照顾牲畜,一直忙活到次年二月。12月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备足一年烧的柴禾。

猜你喜欢

乐施会生计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月赚万元的茶叶包装骗局
“赈灾款召妓丑闻”冲击乐施会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减贫与可持续绿色发展
1%富人财产超99%的人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疆棉农生计与生计资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