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通道“本地话”(二里话)语言归属试探

2016-06-12孙叶林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比较

孙叶林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



湖南通道“本地话”(二里话)语言归属试探

孙叶林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处于西南官话、桂北平话、湘语、民族语侗语夹击之中的通道“本地话”(二里话)尽管与当地汉语方言差距很大,通过与湘语确认标准、声母、韵母其他特点、湘语内部分片的比较分析,再联系其地理位置,得出其语言应属于湘语娄邵片。

关键词:本地话;音韵特点;比较;归属

引言

(一)通道“本地话”讨论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位于湘西南,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地带,历史上是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通道作为湖南最早成立的以侗族为主体,侗、汉、苗、瑶等多民族和睦共处的自治县,是国内侗族最主要聚居地之一[1]。境内语言资源丰富,有汉语、侗语、苗语(戈冲乡、大高坪乡)、瑶语(传素乡)。境内汉语方言也很复杂,除了有通道官话,还有许多小土话,如“酸话”、“四里话”、“二里话”,相互之间差别很大。当地把“二里话”、“四里话”统称为“本地话”,其实,“本地话”一词,是外人对他们所听不懂的菁芜州、溪口等地的“四里话”、“二里话”的一种泛称(就像侗族人称通道话为“客话”的道理一样)。“二里话”、“四里话”是自称。“四里”、“二里”的称呼可能与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有关,“里”为明清时期施行的县级行政区域划分制——乡、里、都、图、炯、团制中的一种级别。(离通道不远的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就有“七都话”、“八都话”、“九都话”)。

曹志耘(2010)在概述湘西方言时说,湘西除了湘语、西南官话、乡话这些成规模的方言以外,在湘西各地还散布着一些小土话。如“酸话”、“四里话”、“二里话”,这些小土话有的跟当地方言大同小异,有的如怪峰突兀,详细情况都有待进一步调查。在通道,如曹志耘描述,讲“二里话”的人比讲“四里话”的人多。“四里话”和“二里话”之间有较大差别,初次接触时互相听不懂。尤其是“二里话”学界尚未充分调查掌握,具体情况不得而知[2]。

彭建国(2003)报告了通道菁芜洲镇小江村“本地话”(四里话)的情况,把“四里话”分为两小类,一种是“本地侗”,属于侗语,一种是“本地汉”,把它划归为桂北平话[3]。

胡萍(2006)据自己的调查提出,通道溪口“本地话”(二里话)从语音特征上看仍是一种汉语方言;并认为尽管它与此前彭建国调查过的青芜洲等“本地话”(四里话)有差异,但仍属于同一种方言。鉴于“本地话”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与周边汉语方言较大的语音分歧和较低的沟通度,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作为湘西南汉语“方言岛”来处理[4]。

下文将集中对学界掌握了解较少的“本地话”(二里话)语言系属进行讨论。

(二)“本地话”(二里话)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语言状况

二里话分布在通道东北部溪口镇的大部分村。溪口镇位县境北部,东与杉木桥乡相连,西与江口乡毗邻,南与菁芜洲镇、临口镇交界,北部大部分与靖州县接壤,解放前为绥宁县第十区溪口乡,1957年划入通道。讲二里话的主要村有溪口、北山(一部分)、大沙头、坪头、古友、北堆(一部分)、下寨、北麻、画笔、罗城(部分),部分村散居着一些侗族居民。靖州县和通道的主体汉语方言是西南官话,菁芜洲乡的汉语方言属于桂北平话,绥宁县北部属于湘语。也就是说,本地话“二里话”处于西南官话、桂北平话、湘语、民族语侗语的夹击之中,语音面貌如“怪峰突兀”,极具特色,以至于其语言归属颇具争议。

二、从湘语的确认标准看“二里话”的归属

(一)划分湘语的标准

随着语言事实的不断挖掘,湘语的确认标准不断得到修订,如詹伯慧(1985)认为:“古浊音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保留得比较完整(主要分布在湘水、资水上游),古全浊塞音及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念不送气浊音……湘水资水下游部分城镇说新湘语的古浊音清化,不论平仄一律念不送气清音。”[5]《中国语言地图集》表述为“湘语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今读清音还是浊音,也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6]。侯精一(2002)指出湘语“古浊音声母今逢塞音和塞擦音时,无论保留浊音或是浊音清化,不管平仄,一般都念不送气音”。[7]上述说法都以“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判定湘语,具有单一性特点。“方言分区的事实说明,由于方言在地理上是连续的、渐变的,如果只确定一个单一的分区标准,可行性相当差”[8]。到二十一世纪初鲍厚星、陈晖两位先生提出综合性湘语判断标准,鲍厚星、陈晖(2005)在《湘语的分区(稿)》一文中对湘语标准进一步提出确认湘语的4条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清浊,一般都念不送气音;第二条标准是古入声塞音韵尾完全消失,也无喉塞音;第三条标准是蟹、假、果摄主要元音形成[a][o][]序列(本条只在部分湘语中存在,但特色鲜明。在基本形式蟹[a]、假[o]、果[]外,还有一些变体);第四条标准是声调有5至7类,绝大多数点去声分阴阳。在使用标准的过程中,一般用第一、二条判定,第一、二条标准不能判定时才考虑使用第三、四条标准[9]。这是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本文将按照这些标准进行。

(二)“二里话”与湘语标准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对照第一条标准,二里话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不论舒入,一律读不送气音。一般的,今逢平声读不送气浊音,逢仄声读不送气清音。如:

题di334图du334穷io334彭b334才ai334同do334棋i334迟i334

地ti21着iɛ44败piɛ21技i44自tsi21白piɛ21昨tsɛ21侄i44毒t21

在入声字中,根据字表,我们只发现“特th21、突thu55、曝瀑phu44”四个字读送气清音,我们认为“特、突、曝、瀑”不是口语常用字,是受外来官话影响所致。符合湘语第一条判断标准。当然,湘语的典型代表点长沙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无论舒入都以清化,代表点邵阳话古全浊声母只有舒声字保留浊音,入声字绝大多数已经清化,与之相邻的绥宁湘语古全浊声母无论舒入都已清化。而二里话古全浊声母今逢平声读不送气浊音,逢仄声读不送气清音的状况与其移民来源及周边语言的影响不无联系。二里话调查者祖籍来源武冈,武冈话古全浊声母只有舒声字保留浊音,入声字绝大多数已经清化。说明二里话古全浊声母的清化速度比南部湘语要快,可能是受周边西南官话及绥宁话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的影响所致。

二里话已没有塞音韵尾没有古入声韵尾[-p][-t][-k],也没有喉塞音[-]。符合湘语第二条标准。

二里话假果遇效摄元音形成高化链。二里话的蟹摄今读一二等韵母主要是[iɛ],没有韵尾,假摄、果摄、遇摄、效摄形成元音高化链。如:

蟹摄开二等牌拜斋买寨晒柴biɛ334piɛ44tsiɛ55miɛ24tsiɛ44siɛ44siɛ334假摄二三等爬茶家下写车马车借ba334dza334ka55xa24ɕia24ʨhia55ʨia44果摄一等多罗歌个一个饿火过to55lo334ko55ko44 o21fa24kua44

续表

遇摄一三等菩菩萨屠祖姑猪初去去皮bu334dəu334tsəu24ku55tsəu55tshəu55khu44效开一等毛刀稻早嫂好靠mu334tu55tu21tsu24su24fu24khu44效开二三等捎捎带巧孝表疗朝朝代要要求ɕy55ʨhy24ɕy44py24ly334ʥy334y55

可见,蟹摄今读没有韵尾,假、果、遇、效四摄形成以a、o、u(u)、u(y)为主要元音的高化链,应属于“在基本形式蟹[a]、假[o]、果[]之外,还有一些变体”现象,基本符合湘语的第三条标准。

二里话声调今读有5个调类,具体演变情况是中古平声去声均按声母的清浊分阴阳;中古清上为上声,次浊上大部分归上声,极少数归阳去,全浊上归阳去。符合“声调有5至7类,绝大多数点去声分阴阳”的标准。

因此,从湘语的划分标准,二里话应属于湘语。

三、从声母韵母的其他特点看二里话的归属

3.1非组晓组声母的混合

非敷奉母和晓匣母在合口前混同,这在湘方言中是普遍的现象。二里话晓组合口字与非组字有相互混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晓组混入非组,读为[f],如:火fa24、花fa55、户fu21、灰fi55、怀fai334、县fi21。但通摄合口三等非入声非组字声母大部分却混入晓组,读为[x],如:风枫疯封丰蜂峰锋xo55、逢缝xo334,湘语代表点邵阳话也是这种情况。

3.2泥来母声母的分混

湘方言泥母的字和来母的字声母有混同现象。混同的情况是洪音前混而细音前不混。二里话泥来二母区别较为分明,如:尼ni334≠梨li334、扭niu24≠柳liu24、年n334≠连l334、宁nin334≠灵lin334、蓝lã334≠难nã334。可见二里话泥来母今读细音前不混和湘语是一致的,洪音前不混是否可以认为是周围通道官话对其的影响?因为周边通道官话泥来两母不混。

3.3知照组声母的分混

湘方言中知照组声母异同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知照组二三等字声母音值不同,二等字为ts组,与精组相同,三等字则有不同的音值;第二种情况是二三等字声母全部为ts组,都与精组相同。第二种情况往往是第一种情况进一步变化的结果[10]。二里话知照组的演变规律符合上述第一条规律,二等字读ts组,如茶dza334、锄su334、斩tsã334、栓s55,三等字有读ts组,如穿e55、转e24、虫o334、充ho55,有读组,如蠢hyn24、车ia55。二里话没有发现知照组读如端组d、的。

3.4尖团音的分混

3.5入声韵的演变

湘语入声韵演变的主流是失落塞音尾[-p][-t][-k],与阴声韵合并,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一些其它共同特征:少数咸入字存在比较整齐的文、白读,文读[ia],白读[a];臻合一没韵见系的“骨”字在大多数湘方言点中都有文白读,文读是[u],白读是[ui/uei];江摄入声字见系存在文白读,文读[io]、白读[o],如“角”、“确”、“壳”、“学”等;曾摄入声德韵字在湘语中主要演变为零韵尾的单元音;梗入字在湘语中存在系统的文白异读,一般来说,湘语梗摄古入声字的白读与假摄读音相同,梗摄文读三、四等与蟹摄开口三四等读音相同[11];湘语许多方言点都有遇摄、臻摄入声、通摄入声部分字韵母与流摄字韵母合流的现象,如长沙话合流为[u],新宁话合流为[]。[11]

第一,二里话咸开二洽狎韵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a],一个是 [ia],如夹裌裌衣甲[ka44]、掐[kha44]、鸭 [a55]、押压[ia44]。很明显,咸摄见系在二里话中还没有腭化成舌面元音[][h][],所以,白读音[a]保持了早期的现象。而“押压”二字不是口语常用字,借用了官话读音,韵母为[ia]。第二,二里话“骨”读[kuɛ44],和多数湘语方言点的白读音[ui/uei]接近。第三,二里话江摄入声有文白读,白读是[o],文读是[io],如 “壳[kho44]”的声母还没有发生腭化,其韵母保持了中古读音[o],“确、角、学”的声母发生了儿腭化,韵母由[o]变成了[io]。第四,曾摄入声德韵字在二里话中读[][ɛ]或[a]韵,读[]的如“得德则”,读[ɛ]韵的如“北[pɛ44]”、“刻克[khiɛ44]”,读 [a]韵的如“黑[xa24]”。第五,二里话梗摄入声韵字有读[ia]韵和[iɛ]韵的,和二里话假摄读音相同,如滴[tia44]、射[ia21]、吃[iɛ24]、石[iɛ21];有读[i]韵的,与蟹摄三四等读音同,如辟[phi44]、壁[pi55]、尺[hi44]、激[i44]。尽管二里话没有出现同一个字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但从演变规律我们可知,梗摄入声还是保持了中古早期的读音[ia]韵。第六,二里话遇摄、臻摄入声和通摄入声与流摄也有部分字合流[u],如初(遇摄)tshu55、突(臻摄)thu55、熟(通摄)su21、鹿(通摄)lu21、稠(流摄)dzu334、皱(流摄)tsu44。

3.6鼻化韵现象

湘方言元音鼻化的现象相当严重,鼻化韵多从-n韵变来,也有一部分-韵向鼻化韵转化的趋势。二里话阳声韵的演变也有此特点。表现在咸山摄开口一二等阳声韵字合流读ã,如:蚕ã334、谗残ã334、山sã55;咸山三四等开口阳声韵字、山摄合口三等非见系字合流读鼻化韵,如:尖55、天th55、全334、船s334;梗摄开口三四等有一些字的韵母为,如:名m334、清h55、星腥s55。

王福堂先生(1997)指出,根据早期历史性语音演变情况制定的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主要有:古浊声母的音值、轻唇音的音值、舌上音的音值。根据晚期历史性语音标准主要有:照二组照三组声母的音值、见组晓组声母的音值、阴声韵韵尾的演变、阳声韵韵尾的演变、入声韵韵尾的演变、调类的分合、入声调的分派。而早期历史性的语音标准用于区别大方言,晚期历史性语音标准用于区别次方言[12]。尽管二里话处于怀化和邵阳的边界地带,是西南官话、湘语、桂北平话和民族语交叉渗透的地域,方言在地理上又是连续的,渐变的,二里话这种边界地带的方言可能具有混合性质,因为方言区中心地带的特点,扩散到边缘地区时会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消失。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按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古浊声母的音值),还是按晚期历史性语音标准(调类的分合、入声调的分派,知照组的演变、阳声韵尾的演变、入声韵尾的演变),二里话的湘语音韵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

四、从湘语内部分片看“二里话”的娄邵片归属

关于湘语内部的分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和1989年分两次正式出版,以下简称(地图集))的B11《江西省与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图中,把湘语分为长益、娄邵、吉淑3个片;《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一书把湘语分区调整为长益、娄邵、辰淑3个片。随着语言调查研究的深入,《湘语的分区(稿)》(2005鲍厚星、陈晖)一文,根据湘语的语音标准,并结合考察人文历史地理等因素,把湖南境内的湘语分为以下五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州片。那么“二里话”属于湘语五片中的哪一片呢?根据“二里话”的语音特点,我们认为“二里话”属于湘语娄邵片。

第一,从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来看,“二里话”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不送气浊音,逢仄声读不送气清音。古全浊声母清化这是长益片的主要特征。娄邵片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舒声字在绝大多数点保留浊音,且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不送气;古全浊入声字全部或绝大多数都已清化,清化后今读塞音塞擦音的,不少地方送气占绝对优势。衡州片的衡阳小片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读不送气清音;衡山小片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中去声不送气,入声或送气或不送气。辰溆片是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仍保留浊音,仄声字基本上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的,舒声(平、上、去)绝大多数读不送气音,入声绝大多数读送气音。永州片的东祁小片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保留浊音系统;道江小片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念不送气清音。所以从湘语五片古全浊声母的比较可以看出,本地话“二里话”和娄邵片、永州片接近。

再从古入声调的演变的情况看,娄邵片绝大多数点已无入声调,古入声字进入了不同的几类舒声,少数地方虽保留了入声调类,但只是部分字保留入声(安化东坪例外),另有部分字进入其他声调。永州片保留入声调类,但不带塞尾。本地话“二里话”古入声的演变规律是:入声调消失,分别是中古浊入归阳去,古清入一部分归上声,一部分归阴去。相比较,“二里话”归娄邵片比较合适。

再从“二里话”所处的地理位置看,二里话主要分布在通道东北部溪口镇的大部分村。地理上与邵阳地区接壤而与永州片所在地区相隔较远,从地理因素的角度考虑,“二里话”归属娄邵片也合适些。

参考文献:

[1]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通道县志[M].民族出版社,1999.

[2]曹志耘.湘西方言概述,语文研究[J].2007(2):44.

[3]彭建国.湖南通道“本地话”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4]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73.

[5]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125.

[6]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总序[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

[7]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3.

[8]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J].语言研究,1994(2):63.

[9]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262.

[10]王福堂.韶山一线方言的语音渐变[M]//湘语研究第二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8.

[11]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73-88.

[12]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27.

On Language Belongingness of Vernacular(Erlihua)in Tongdao County

SUN Ye-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0,China)

Abstract:The Tongdao vernacular(Erlihua)is among the southwest mandarin,Ping dialect of north Guangxi,Hunan dialect and Dong dialect of national language.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local Chinese dialect.Through the comparing with Hunan dialect confirmation standard,other phonetic features and internal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 of Hunan dialect,and connecting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the Tongdao vernacular should belong to Loudi and Shaoyang patches of Hunan dialect.

Key words:vernacular;phonological features;contrast;belonging

收稿日期:2016-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湘西南侗语与汉语方言接触研究——以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14YJA74002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怀化通道侗语和汉语方言接触研究”(14YBA301);湖南省教育厅项目“通道侗语和通道汉语方言——双语、双言的个案研究”(09C767);怀化学院“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成果收购项目。

作者简介:孙叶林(1970—),女,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从事湘方言、民族语与汉语接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2-0082-05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