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6-05-30田雪莲王志祥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创新

田雪莲 王志祥

【摘 要】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受传统教学影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现象,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关键词】培养     问题意识      创新

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的,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上述专家的言论感触颇深。我所在的一所农村中学,长期受传统教学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正如上述专家所说,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首先,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课堂教学中思维比较活跃,与老师的互动较好,而临近毕业将要升入高中的九年级学生,相比较七年级学生问题意识淡薄,部分九年级学生甚至不愿回答课堂教学问题。其次,平时听课,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尤其在一些竞赛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充分,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多媒体运用自如,看似课上得很好,但总给我的感受是“表演性”授课,整堂课教师只是表演性地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而没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活动、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跟随教师“表演”“参演”完所有的课堂教学环节,课堂中学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权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现象令人担忧。而当前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述专家的言论应引起所有教育者的深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做好课前预习,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问的前提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预习课文至关重要。学生在积累字词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发问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感到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因此,做好课前预习,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和训练,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积而博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敢于质疑问难。

二、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处于中学阶段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学生的嘲笑、老师的否定。所以大多数学生沉默对之,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教室,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要转变教师角色,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另外,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在课堂学习中多进行合作探讨。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了,學生才能张扬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想问、常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探究以解决问题,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多问。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师生面对的是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时教师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老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老师问,老师答,学生做课堂笔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何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而不是老师一手接办。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了问题,其实这是片面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

四、 注重方式方法,让学生乐问、善问

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敢问、常问,但还要乐于问、善于问。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美,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这样,学生的提问得到了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获得的是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便乐于问。但乐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而要注重方法,让学生会问、善于问、敢问、常问、乐问,也就是要提高学生问的水平。就语文教学而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分析、归纳、筛选能力。最好是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做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质疑问难和不断答疑释难中去体验什么样的问题最有价值,从而使学生不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创新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