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2016-05-30吴琦

关键词:经典阅读

吴琦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而笔者觉得,目前有些教师对语言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在训练的策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如何真正有效地优化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反思。

关键词:成语积累;诗文诵读;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7-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语言积累,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已验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重视语言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这“奠基”工程的成败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粗浅地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及体会:

一、赠“巧妇”以成炊之“米”

“无米难为炊”,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语言的积累,若没有明确的逐步积累的内容,学生犹如这缺少“米”的“巧妇”。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倾诉积累多么好,多么有用,那是苍白无力的。久而久之,还会让他们感到厌烦。因此,我在实践中,确定积累的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去品尝积累的甜头,去感受积累的力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成语积累与诗文诵读作为两大主要积累内容。

(一)成语积累——涓涓细流汇成海

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低年级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词汇贫乏。因此,我认为成语的积累对于学生词汇的丰富、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不理解的成语背诵之后容易遗忘,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兴趣。因此,我精心设计,进行系统性成语积累,比如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我设计了“闲逛数字成语大花园”活动,即一周每天积累一个含有数字的成语。当然,这些成语是我提供给学生的,如第一天,我提供了“一心一意”这个成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一心一意”就是指心思用在一个地方,做事非常专心。随后提问:你做什么事情时非常专心呢?学生很乐意地争着回答:看书、做作业、看电视……接着,我就让学生用“我一心一意地(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学生可来劲了,有的说“我一心一意地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有的说“我一心一意地写作业。”……接着,我给学生讲陈毅小时侯因为一心一意读书,将墨汁当作芝麻酱蘸着吃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联系自身:从哪里可以看出你做这件事时是一心一意的呢?学生从陈毅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有的告诉我,因为一心一意看电视,冰棍都融化了,滴在沙发上,被妈妈骂了。有的说,因为一心一意画图,忘记吃饭了……在这样的活学活用中,学生不仅快乐地学会了成语,同时还发展了语言能力。随后的几天,我又提供了“三心二意”“五颜六色”“七上八下”“九牛一毛”四个成语,每次接触一个新的带数字的成语,学生都会很惊喜,于是,我顺势利导,告诉学生,在成语王国中,带有数字的成语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在跟我们小朋友玩“藏猫猫”,等着我们去寻找呢!学生的兴趣由此被激发,在周末,他们有的借助成语词典,有的请教父母,找到了大量含有数字的成语。在接下来的几周,我又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内容:如“趣游动物成语之家”、“春之旅”、“夏之旅”、“秋之旅”、“冬之旅”等系列的成语,使学生在成语积累中丰富了语言。随着学习的深入,成语积累的面更加广,如学习《“黑板”跑了》一文后,学生们自发找到了如“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等成语;学习《第八次》后,学生又积累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成语。实践证明,这样系统地积累成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诗文诵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且,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程标准中也要求“1~2年级(即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为此,我将黑板一角辟为古诗园地,每星期抄一首古诗,让学生读悟吟背。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诗为主,还注上了汉语拼音。平时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容,比如春天就采用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当学生在语文教材中了解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时,我便连续让学生诵读了《青松》、《竹石》、《梅花》三首古诗,这样的“应景”之举,学生印象深刻。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读诗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读古诗、背古诗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汉字的积累。在阅读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古诗,每周读一首,一学期下来就能背二十几首古诗了,通过实践,不仅在班中形成了浓厚的读诗氛围,而且反馈到课堂上的效果也非常之好。教生字“及”时,便有学生说:“这是‘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及”,教“高”字时,学生亦能随口举例:“危楼高百尺”;“众鸟高飞尽”……既加强了语言的积累,又巩固了生字,还能提前识字,可谓“一举多得”。

在诵读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如: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的浪漫——“绿树阳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的风光无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的富有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句句诗都有了生命,是那样鲜活,尽管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无法理解诗意,但在日月的积累中,谁说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授“渔人”以捕鱼之“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一学期只读二十几篇课文,阅读量微乎其微,这些现成的“鱼”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为了扩大阅读量,广大语文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可孩子们的阅读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提及读书,孩子的感受多半是“要我读”,他们缺乏积极性。其实,不只是孩子,所有的阅读者都是兴之所至,才会情之所达,也才能意有所会。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我在指导阅读时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双管齐下,“鱼”“渔”兼收,开拓学生积累的途径,教给其积累的方法。

(一)课内阅读——清风活水随处来

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范例。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在文中作者运用大量色彩的词,仿佛一位画家,用五彩的颜色描画北大荒的秋景图。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这是北大荒秋景图干净明亮的背景。在这明净的背景上,抹上“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的流云,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无限绚烂。天空下是“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这“蓝绸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颜色,还仿佛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的,闭上眼感觉一下,柔柔的、凉凉的、滑滑的,无比舒服。河边的原野上有“黑红黑红”的高粱,“红得像一团团火”的榛树叶子,这里的“红”与上文的“血红”,同样是写红,但其中的深浅浓淡却有极细微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就显出了这位“画家”用色的精到绝妙了。这样的一簇簇黑红,一丛丛火红,一道道血红点缀在北大荒“金黄”的九月里,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令人沉醉于北大荒迷人绚丽的世界里。

文中比喻、拟人的运用恰到好处: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一样的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原野上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地里挺拔的高粱正在“乐呵呵地演唱”。榛子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火”跳跃在山坡上,跳跃在大路口,跳跃在村子口,也跳跃在北大荒的人们的心上。

本文又是学习“总——分”结构的一个很好典范。热闹的原野上,“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在作者的笔下,幻化成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学习的依据。

(二)课外阅读——海阔天空任自由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也深知: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在低年级段,最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无疑要数有趣而短小的故事了,因此,我认为,应把趣味故事的阅读摆放到主要位置,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故事是一双五彩斑斓的翅膀,它飞向着孩子们;故事是一只可寻可探的手,它触摸着孩子们。由于刚开始低年级孩子不识字,也认不了多少拼音,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首先要借助“听”的力量,借助“故事迁移”,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个故事,人人都会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光芒。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教师可多让学生“听”书,慢慢能把对“听”的兴趣转移到对“读”的兴趣上来。

在学生对读书有了一定兴趣后,我就利用中午自习时间,将精彩的故事投影到屏幕上,指着字声情并茂地讲述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增加了识字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传神的语言又让孩子们陶醉,这样耳濡目染,孩子们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得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等到孩子们拼音学得差不多了,进入阅读识字教学阶段,课外阅读也正式启动。对于这些刚刚起步的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于是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就设置一些疑问。一方面吸引孩子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狮子和老鼠》的故事,讲到精彩处突然收声,对孩子们说:老鼠这么小,它将怎样来帮助狮子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央求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我就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情景表演,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外读物所描写的情景,再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运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外读物的“再创造”。如阅读《荒山变“脸”》一文后,我让孩子们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一幕幕短小的童话剧便“诞生”了:孩子们的表演个个惟妙惟肖,那位扮演大象的学生,用两只手臂装成大象的长鼻子,甩着出场了;“白云”摆动着双手,飘飘悠悠地来到小熊身边,“小树”舒展了一下身子,长高了……孩子们玩得高兴,演得过瘾。这样,通过“还原”和创造,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读书。

奥布鲁切夫曾说过:“世界如此广泛,你用肉眼看到的只是极小的部分,还是到书本中去寻求知识吧!在那里你就尽情地采集吧!”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让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拓展语文材料,并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语文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的积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植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
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一树一树的花开,写给春天的信笺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略论经典阅读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位置
如何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