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的探究

2016-05-30冼秀丽顾琪绮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问题对策

冼秀丽 顾琪绮

摘要:我国流动儿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出现。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有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需要通过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加强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管理,重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帮助流动儿童积极、主动地实现融合等办法解决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83-0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区域转移的现象,继而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而与之伴随的必然是城市流动儿童数量的骤然攀升。流动儿童属于“被边缘化”了的相对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其教育问题已引起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关注。因此,如何促使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学校,已成为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

一、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入学难”、“借读费”等社会问题频现

具有城市户籍的适龄儿童是城市公立学校优先满足上学的对象,随着庞大的适龄流动儿童的涌入,很多城市公立学校往往因其招生名额受限而无法容纳。因而,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频现,其受教育权难以得到保障。1992-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就学一般都承受着过高的“借读费”,虽然后期逐步取消,但由于“入学难”等问题,使得各地再次出现“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甚至部分留守儿童陷入无处交借读费,无处可入学的困境。另外,城市内流动儿童学区的划分不理智,使得部分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在流动儿童家庭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流动儿童最终还是停留在“流动”的角色上,很难融入学校。

(二)流动儿童学校教师的刻板印象

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对流动儿童形成了刻板印象,普遍存在诸如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工作不稳定且自身素质学历较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重视等的偏见。因此,很多老师早已认同流动儿童虽然懂事,但却胆小,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弱,没有礼貌,学习习惯差,生活不规律,学习认知能力弱等刻板的认知结论。在每年的学生问题事件中,校方常常会认为大多数是流动儿童,且对问题事件产生的原因一概而论:流动儿童家庭缺少管束,学生较多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偏见使流动儿童一入校便生活在一个不融洽的氛围中,同时也会对其融入学校产生抵触心理。

(三)流动儿童个人存在难以融入学校的现象

首先,在与人交往合作能力方面,流动儿童普遍较难与他人合作交流,常常感受到歧视以致内心压抑是许多新进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的共同感受,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却内心很难融入城市之中。其次,在学习成绩方面,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流动儿童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改变而时常需要改变学习环境,受教育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变动中,且流动儿童大多来自农村或离城市中心较为偏远、教育薄弱之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学校融入问题。再次,在性别方面,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其生理性能等对于性别不同的男、女生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际交往能力上,流动女生显著高于流动男生;而在适应能力上,流动男生显著高于流动女生。掌握这些差异,可以较为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办法。[1]

二、流动儿童学校融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人的社会角色,对流动人口而言,其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平等权利无疑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如户口的等级造就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因此,就业工作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条件处于中低水平。显然,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于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均有一定影响,使其家庭成员在城市入学、找工作等方面享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影响了流动儿童融入学校的步伐。

(二)学校层面

目前,许多城市现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解决流动儿童入学困难的问题。因此,为了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各地的私立学校日益增多,更多的流动儿童是在私立学校就读。而私立学校普遍存在办学不规范、缺少办学资源和缺少监督管理的问题。在私立学校的设立和审批工作上,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过松或过严,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对于部分流动儿童学校整改和取消不及时,严重影响私立学校的办学规范。同时,由于资金匮乏等各方面的原因,私立学校在办学条件上与公立学校差别较大,在教学场地、师资、设备、管理人员安排方面,大不如公立学校,办学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家庭层面

曾守锤研究显示,家庭教育情况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父母越关心子女学习情况,与老师的交流越多,对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越支持。父母越注重亲子间交流以及父亲对孩子的管教越多,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合度也越好。但是,父母双方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影响流动儿童学校融合情况。[2]这就表明,不管什么条件的家长,他们更需要的是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以促进流动子女的学校融合。

(四)个人层面

首先,流动儿童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由于各个地区之间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导致流动儿童到一个新环境时融入往往较为困难,在交往合作中,导致其他儿童的排斥与歧视。其次,受到学习成绩的影响。流动儿童常常身处一个变动的生活环境和不完整的受教育系统下,学习环境不稳定、家庭不重视等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往往不如其他儿童。而在当代政府、社会、学校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下,流动儿童往往会感受到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压力。

三、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应对之策

(一)调整流动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

政府要合理规划流动儿童学校办学的规模及布局,不仅要满足流动儿童入学需求,还要避免因为办学自发性和盲目性带来的教育资源浪费。政府要保证每个乡镇集中办1~2所或几个乡镇合办一所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布局,并保证每所流动儿童学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同时促使各流动儿童学校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办学质量。[3,4]

同时,要加大流动儿童学校办学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设立优惠政策或整合教育资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对流动儿童学校在人力和社会上提供支持和帮助,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等财力扶持,为流动儿童学校提供经常性的教育经费保障。

(二)加强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管理

合理规划对办学资格的规范,如建立标准、审批清理等,是对流动儿童入学的保障,这样,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行为才可以有章可循。在城镇现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流动儿童入学的现状下,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区流动儿童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在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前提下,鼓励私立学校的创办并规范其审批和整改标准。在满足办学要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允许流动儿童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的暂时落后。同时,政府也要对符合条件的私立学校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办学积极性,缩短与公立学校办学之间的差距,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重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增强家长自身的城市融合性,增强家长对流动儿童的正确辅导,减少家庭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亲子交流活动、家长学校等方式,为流动儿童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开展系列讲座对家长进行指导。学校可利用开学或家长会的时机,对流动儿童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指导。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建立专人负责的家长教育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家长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采用多种手段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促进家长以科学、积极、主动的方式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帮助流动儿童自身积极、主动地实现融合

流动儿童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学校及教师应当帮助流动儿童改善其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对同学的主观感知较低,因此,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感知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心理课程的渗透,给予流动儿童人际关系技巧的训练,让他们更早融入新的环境,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和同伴的接纳。[5]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的流动儿童给予更多学习上的指导。同时,全社会需要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场所,让学生在正常的学习时间之外,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国家也应当鼓励更多的关爱流动儿童志愿者,给予适当的场合,对流动儿童学习进行结对子帮扶,这对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积极融入学校将会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兴红.福州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周建芳.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学校融合的影响——以南京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8-13.

[3]袁方成.农村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的国际观察与启示——以美国的“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政策为参照[J].中国青年研究,2008,(05):109-111.

[4]陈红燕.流动儿童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19-20.

[5]许松芽.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59-63.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