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的就业现象

2016-05-23戴莹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戴莹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还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以及学生的自身因素等。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话,必定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也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 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175-02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未间断过,高校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了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民工就业两大问题之外的另一个关注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毕业大学生基数大,未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还涉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走低,就业质量下降,就业不稳定增加、非正规就业比例增加等现象。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价值实现,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说起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会归因于当前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实际上,大学生就业困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的失衡,以及学生自身观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社会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转换水平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总量。首先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各行各业的需求人数发生着变化,岗位技术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目前,我国的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大量的劳动力从事低水平的劳动,以此来支持和发展其他产业,这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不利的;大学生寒窗苦读多年,显然不愿意也不适合来从事这一类的工作。其次是需求总量不足: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总需求量有所下降。高水平职位的失业率一直在平稳增加,所谓的高水平职位,包括了教师、中级管理者等等,这些职位的增长速度过缓,无法与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目相匹配,自然会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

2.劳动力市场分割

我国是一个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域发展、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和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构成了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是以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为特征的,分割严重容易使市场配置的劳动力资源功能大幅减弱,从而出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职业劳动力供需失衡。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的时候,容易受到阻碍,往往需要跨越各种制度障碍,且工作转换成本很高。对于高校大学毕业生而言,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无疑会减少工作转换次数。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一旦接受某个工作,就有可能被“固化”在那里。因此从终身的收益考虑,为了获得较高的起薪,高校毕业生会把东部及沿海发达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目标。

(二)高校原因

1.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所谓的结构性差异包含着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层次的结构性差异,这主要是指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对于我国而言,这三个层次的在校学生数,呈现出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而这种人才层次的结构性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失衡,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在向社会告急,从而引发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其次,是专业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不同的专业之间的就业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不同专业间就业不均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专业本身所决定的,即专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建校规模和招生需求,对短期内可以迅速增加入学率的专业进行大量的招生,导致就业形势严峻;而那些受到教学条件限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同时,在一些专业的设置上,高校重复设置现象严重,这种专业设置和需求上的矛盾,就造成了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

2.高校教育模式滞后

当前,相对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滞后性。长期以来,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在高校中占有主导性地位,随着现行高校的大量扩招,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在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长久以来却没有显著的变化,大都还是延续了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笔记、期末考试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高校缺乏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容易培养出只会考试、不会应用的学生,自然无法满足劳动市场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完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不足。现今高校,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都是各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他们并非专业出身,平时又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无法深入研究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影响了该项工作的质量。其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高校多要追求就业率的指标,因此大多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单位等,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心理疏导等。这种只重量不重质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深层长远地解决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落后

高校体制改革导致大学生在当今社会已不再是“稀有品”,过高的期望值以及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念会对就业造成一定的阻碍。首先在岗位的选择上,高校毕业生热衷于进入公务员体制、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些工作单位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但需求量有限,不能与大学毕业生达到供求平衡。其次,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将东部及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城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导致人口分布不均,发达地区的就业人口过于饱和。最后,部分大学生强调专业对口,现实生活中,社会对各个专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若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会缩小自身的就业空间。

2.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往往有实践能力差、知识面狭窄、职业态度欠缺、创新创造力相对较弱等缺点。一方面,这是由于高校现行教育体制所导致的,现行的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所欠缺,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显然,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于当今就业体制的变化,因此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若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劳动力市场中,则易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会对学生自身造成影响,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障碍。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涉及到社会、教育、家庭、学生等方方面面,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加强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当从宏观调控、教育体制改革、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的就业政策上对高校毕业生加以引导。首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性鼓励优势尚未展现,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首选还是“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容易出现大学生扎堆就业的现象,不仅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发展。因此,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完善良好的政策性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去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其次,以创业带动就业,从政策上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可以作为求职者,也可以作为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一方面通过创业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给他人提供更多的职位。

(二)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应适应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供需关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这种供需关系之间的桥梁。高校应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导向来进行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其次是高校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能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当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根据现行的国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的地区和隶属关系,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最后是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提供必要的场所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社会资源,请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校为毕业生作创业报告,从成功人士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同时可开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让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创业知识。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就业市场的竞争激励,除了外部创造条件外,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十分重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自身需努力转变进机关、进国企、留在大城市等观念,而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新观念,正确定位自己,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性格等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岗位进行就业。其次,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大学生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的学习,还要培养自身的日常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择业技巧,完善自身,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经济研究,2004(06).

[2]王霆.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4]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

[5]纪红艳.我国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6]闫纪建.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7.

[7]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分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

[8]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9]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