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事会制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研究*

2016-05-17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

广东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治理结构组织结构

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基于理事会制度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研究*

刘贻新,张光宇,杨诗炜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属性和理事会制度的特征,分析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创新的管理优势,并探索其具体的四种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了理事会制度下新型研发机构一个通用的组织架构模型,并按照四个层面对具体职能部门及其职责进行归纳梳理。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治理结构;理事会制度;组织结构

0 前言

作为当前一种新兴形态的科研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创新组织模式对比于传统的科研机构显得更具有灵活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实行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能有效地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科技资源,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的紧密融合,呈现出更高效率和更高水平的研发行为。事实上,组织治理结构决定其组织绩效,合适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会对合作研发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然而,新型研发机构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培育发展阶段,加上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组建模式的多样化等特点,造成自身在理事会制度下的组织结构设置上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

因此,本文扎根于培育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当前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抓手的现实背景,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其运行机制改革,从而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探索和梳理了当前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四种具体模式,以及在该体制下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架构的设置。

1 研究现状

对我国近几年才兴起的、蓬勃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学术界比较关注其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新举措,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纳。认为现有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制等现代院所管理体制,实现“投管分离”。理事会通常由建设出资方(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多方)共同组成,负责决策和监督,院长负责执行,对外行使法人权利,对内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行管理。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普遍采用了“1+N”模式,大致包括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企业顾问委员会,以及下设的若干创新平台和管理部门等[1-5]。在管理模式上,常见的有扁平型同级管理和金字塔型逐层管理两种模式[6]。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通常分为科层集中、中央主导和网络开放3种组织模式,又或者分为核心型组织模式、网状组织模式以及复合型组织模式[7]。

上述研究动态表明,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作为当前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以及理事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职能取得了国内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当前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属性和特点,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的具体管理模式,以及该体制下组织机构设置的专门研究不多见,这可能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多,许多研究领域有待挖掘。因此,本项目基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实践,梳理归纳新型研发机构理事会制度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设置,以期拓展对该领域的认识。

2 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

2.1理事会制度符合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属性和特点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不同的组织属性和特点对其治理结构有着不同的内在逻辑要求。新型研发机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主体的方式投资、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4],是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研发组织[8]。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具有法人实体性、公共服务性和财务独立性等组织属性。这些组织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多主体投资协同、多学科交叉研究、多目标重叠并存、多功能集成创新的组织特点。而理事会制度,是一种通过理事参与民主决策来代表各方利益对所属组织进行管理,以形成主要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与制衡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从本质特征来看,理事会制度实质是一种重大决策的民主表决机制、具有自治性质的自我管理体制、组织自治权力的保障和约束机制,倡导群体决策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既可以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又能较快地做出科学决策,并且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有机分离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可见,理事会制度符合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属性性质和特点,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应用于新型研发机构能够明显体现出现代院所管理制度的优势,这些制度上的优势恰好能够满足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提升创新活力、提高研发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2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的具体管理模式

从组建模式角度来看,新型研发机构通常分为高校主导的校地共建型、科研机构主导的院所地共建型、社会法人主导型、联盟组织共建型四种类型[9]。从功能定位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具有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新型研发机构不同的组织模式和功能定位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相匹配,本文按照“领导者”和“负责人”二个维度,对“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四种具体的管理模式(如图1)。

图1 新型研发机构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具体管理模式

其中,按负责人是否考虑研发的首席科学家(PI),将其分为由院(所)长和首席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双总负责制,以及只有院(所)长组成的负责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双总负责制同时设有总协调人(院长或所长)和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管理和协调,负责提出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科研目标,确定机构研究方向和实施方案,把握研究重点,统筹安排各研究部任务,组织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等。而院(所)长侧重于行政管理及对外联络与交流,完成具体的研发任务并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研究。选择双总负责制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更侧重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

按理事会的领导者是由单方还是双方来划分,可分为单理事长领导模式和双理事长领导模式。单理事长领导模式主要是由牵头的投资主体出任理事长,而双理事长领导体制多出现在面向行业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的投资主体与所在行业产业的主管部门分别派出一位理事长,使得新型研发机构既贴近行业产业发展实际,也能专注学术研究前沿问题。

3 理事会领导下院(所)长负责制的组织结构设置

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现。根据作者的前期调研发现,不少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结构表现出典型的开放性、动态性和柔性化的一系列特征。这是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组织结构优化创新的结果,这些结构特征使得新型研发组织更具有传统研发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10]。

3.1新型研发机构通用的组织架构模型

根据理事会制度的内涵特征,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负责制的治理结构关键是要要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者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权、责、利相对明确的内部制衡和激励机制。因此,本文按照“多元开放、互利共赢、多主体治理、柔性化、权力制衡”的设置原则,将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架构及其相关职能划分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操作层四个层面。然后,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投资主体、机构规模以及组建模式等因素相应设置具体的职能部门,设置一个通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架构模型(如图2)。

图2 理事会制度下新型研发机构的通用组织架构

3.2具体职能部门及其主要职责的设置

3.2.1决策层(Decision layer)

决策层通常包括理事会(Council),又称为管理委员会,是组织中最高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拥有机构的人事任免权、财物终决权、重大事项审议决策权。可下设理事会秘书处,挂靠在牵头投资单位,由秘书长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其具体职责包括:①修订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章程;②指导协调机构的机制体制改革;③促进资源集成,创造发展环境;④审定组织机构的设立和变革,以及主要人事任免;⑤审定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⑥审定机构的年度经费预决算,负责对机构的运行绩效考核和审计;⑦制定机构重要的管理规章制度;⑧决定吸收新的投资建设主体加入新型研发机构;⑨审议机构的重大研发方向。

3.2.2执行层(Executive layer)

(1)科技发展委员会(STC)。

科技发展委员会又称为战略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通常设置首席科学家(PI),可下设人才培养委员会(TTC),是组织中的发展咨询机构。具体职责包括:①负责制定和审定机构的发展规划、对机构各研发方向的设置进行评议和审核;②学术评议,评议研究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议拟向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推荐任职人选、拟向各类人才计划推荐人选,评议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③维护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④对涉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其它重要事项进行论证和咨询,听取相关工作报告,组织科技发展战略研讨;⑤协助理事会审定各研究岗位的设置;⑥对机构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⑦协调指导或组织机构的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⑧审议机构科学研究规划和年度科研计划;⑨推动和协调国内外学术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其中下设的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机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与决策以及岗位聘任。

(2)主任委员会(DDC)。

主任委员会又称运行管理委员会,可下设人力资源委员会(HRC)、评价考核委员会(EAC)和利益协调委员会(ICC),是新型研发机构全面落实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全面负责机构的运行管理,负责机构团队、经费、设备等资源的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具体职责包括:①组织设立机构内部管理机构,负责机构人事管理的有关事务;②规划机构及各创新平台的研究方向及建设规模、支撑部门设置及人员配置,公开招聘和任免创新平台主任;③每年向理事会委员会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④制定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并按制度对机构职员进行任免和考核;⑤组织实施机构发展规划、研究计划和理事会决议;⑥负责机构学术性活动和涉外活动有关事务;⑦负责机构知识产权申请与管理的有关事务;⑧督促机构科研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推广的组织与协调;⑨根据理事会授权,签署有关文件。

3.2.3监督层(Supervisory layer)

通常包括监察审计委员会(SAC),具体职能包括:①预算审议,审议机构年度预算和重大项目经费预算;②财务审计,审计机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重大项目经费支出情况。

3.2.4操作层(Operation layer)

(1)各创新平台主任(IPC)。

具体职能包括:①根据机构发展战略组织研究、制定并落实本创新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②负责本创新平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③组织本创新平台的联盟高校及相关骨干企业联合申请重大科技课题任务,开展协同攻关;④承担与本协同创新平台相关的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任务;⑤创新平台主任每年向机构主任提交工作报告,机构在其聘期中期和结束前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和考核,并依据结果决定是否续聘或更换人选。

(2)综合管理办公室(IMO)。

可下设资源管理部、技术发展部、创新研究部、产业化推广部等,是为机构的办事机构与联络机构,执行理事会决定和机构主任指示,具体职责包括:①负责管理、协调机构内部的日常工作,对机构主任负责。②聘任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行政事务;③是机构的公共的科研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机构的资源与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机构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4 结语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其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能否设计完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对创建、培育以及管理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梳理了现有新型研发机构理事会制度下管理体制的四种具体管理模式,以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组织架构模型,目的在于一是有利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结构,提高其内部治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力、提高研发效率,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要贡献。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尚未对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型选择和组织结构设置的具体影响因素展开论述,亦未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理事会结构特征与其组织绩效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这将是下一步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谭海斌.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和思考[J].安徽科技,2012 (10):19-21.

[2]李政刚.基于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下的公益类科研机构治理机制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141-144.

[3]叶青,马学涛.院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南中国创新新高地[J].广东科技,2014(23):23-26.

[4]左朝胜.应运而生趁势而起——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畅谈新型研发机构[J].广东科技,2014(23):16-20.

[5]李栋亮.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解[J].广东科技. 2014(23):77-80.

[6]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13-18.

[7]高锦萍,李林,万岩.我国企业研发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分类、现状与趋势[J].上海管理科学,2014(01):55-59.

[8]周文魁,韩博.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以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04):1-3.

[9]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45-49.

[10]胡俊.基于博弈论的新型研发组织形成机理及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作者简介:刘贻新(1976-),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张光宇(1962-),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管理;杨诗炜(1983-),男,会计师、经济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教育厅教育科研重大项目“广东高校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政策和机制研究”(13ZK0412);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15JDGC013);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SNM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及其绩效研究”(13YJC630101)

猜你喜欢

治理结构组织结构
基于组织结构的转型期化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及有效对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结构的设计
我国律师事务所公司制发展之研究
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企业再造理论的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探讨
基于院校治理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