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与草原文化的变迁

2016-05-14石双柱

中国名城 2016年5期
关键词:变迁现代化

石双柱

摘 要:现代化进程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引发了草原文化生态的改变,进而推动了草原文化各领域的变迁。加强现代化进程对草原文化生态影响的研究,不仅对认识草原文化区各族群加入现代化进程的过程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中国族群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命运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草原文化;变迁

Abstract: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Prairie culture area (grasslands cultural region) forward, sparked a cultural ecology of Prairie changes helped spur changes in all areas of the grassland culture.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grassland culture, not only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irie culture area communities to jo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to recognize the ethnic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s future fate i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odernization ; prairie culture ; change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13(6)

现代化进程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引发了草原文化生态的改变,进而推动了草原文化各领域的变迁。加强现代化进程对草原文化生态影响的研究,不仅对认识草原文化区各族群加入现代化进程的过程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中国族群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命运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拟从现代化价值选择倾向与草原文化的价值、现代化进程对草原文化生态的影响、草原族群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调适等三个角度探讨现代化进程对草原文化变迁的影响。

1 现代化的价值选择倾向

根据马格纳雷拉[1]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因此,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从而可以说,现代化的实质即资本主义生存方式在传统社会中的扩张,在当代则表现为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

通常认为现代化包含以下的社会过程[2]:

第一、技术的发展:科学及技术的长足进步帮助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控制。

第二、工业的发展:借助机械化,工艺品、农产品的大量生产得以实现,透过市场进行交换、分配、消费。

第三、政治的发展:现代政治的特点在于大众参与政治过程,不论是革命也好,还是各种民主宪政,大众参与成为现代政治的特征。

第四、都市化的发展:人口集中趋势成为现代社会的特点,连带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生活方式等等。

第五、世俗化的发展:指宗教力量减弱,理性文化发达。

因而,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是在用工业征服农业的历史进程中,用科学反对神学,用人权反对神权,用民主反对封建,用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用都市社会取代乡村社会的过程。分析现代化的价值选择倾向主要表现在理性、伦理、消费等方面。

1.1 现代化的理性倾向

现代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模板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现代化的理性倾向实即资本主义的理性认知倾向。

1.1.1 科技理性

科技理性,又被表述为“技术统治”、“知识霸权”、“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即科技至上的思维方式。科技理性或者工具理性是现代化的价值基础。然而,工具理性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把手段(工具)当成目的,只由追求功利动机预期目的效果最大化。正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3]中所分析的那样,新教伦理强调勤俭和刻苦等职业道德,通过世俗工作的成功来荣耀上帝,以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一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工具理性(科学技术)获得了充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开始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牢笼。因此,现代工具理性是一种极端物质利己主义。

1.1.2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是一个经济社会学假定,是对在社会中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性定义,最初由早期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其基本含义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性选择的基本倾向是趋利避害,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社会行为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对于理性经济人还有“合乎理性的人”、“理性人”、“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等不同概括。这个假定是构成现代化价值的核心内容。

1.1.3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和理性经济人观念在精神哲学中的反映。实用主义作为一套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等各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它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成为现代化价值的基本内容。实用主义价值判断的特点在于,它只承认经验的真理性,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经验的一种解释,如果解释得通,是对于我们有用,它就是真理。因此,有用就是真理。因而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强调人的本体性及利益的优先权;强调工具(知识、科技)控制和改变现实的决定性;强调经验逻辑(对经验和事实经实验进行归纳)高于推理逻辑(对经验和事实根据原则进行演绎);真理、理论、信仰是否有价值完全取决于对人的现实利益有什么效果。

1.2 现代化的伦理倾向

受上述价值观的影响,现代化的社会伦理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的道德倾向。

1.2.1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以人类利益为前提,自然是人类可以随意掠夺的对象;在族群关系的认知上表现为超级民族主义,一切以自己民族国家利益为前提,只要不符合自己民族国家利益,所有其他民族利益都可以掠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认知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一切以自我利益满足为前提,所有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忽视。

1.2.2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伦理价值的核心,因而被称为西方文明的精髓。被亨廷顿评价为:“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个人主义认为人人只关心自己的或直系亲属的利益,并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主张“自我独立的美德”和“个人独立”,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国家、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以集体主义的原则施加的强迫力量,主张构建一种个人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个人具有天赋人权。因此个人主义是自由民主政治思想的基石,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的理论基石。

1.2.3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社会)伦理关系本质的揭露和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及其成果异化的基础上主客颠倒的伦理关系。客体控制甚至奴役了主体,人类成为自己的劳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奴仆。因而,占有财富(人类劳动成果)的意识,形成为类似于宗教的信仰,并且成为左右一切社会关系的宗教。人们迷恋于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而消沉了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1.3 现代化的消费倾向

在上述现代化理性意识形态的主导下,现代社会成员的消费体现出物欲优先、享乐主义和寻求刺激的倾向。即“吃喝玩乐,人生几何”成为普遍性的生活信条。

1.3.1 物欲优先

所谓物欲优先,即是表现在现实中的把满足人类本能性的需求作为最高目的,尽最大限度地追求衣食住行性等感官需求的满足,甚至作为全部的生活内容。

1.3.2 享乐主义

所谓享乐主义,是受物欲优先的消费心理驱使而追求情感愉悦的心理倾向。即现实生活中对于锦衣玉食、名牌精品、古董财宝、上流交际等生活内容的追求。

1.3.3 寻求刺激

寻求刺激,主要指的现实生活中对新奇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追求。包括寻幽探险、极限体验、赌博吸毒、犯险涉难、异癖别恋等生活倾向。

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泛起,对现代理性价值选择有所冲击,但是它还远未形成替代现代理性的能力和社会认同,只能是一种未来现代化价值选择的可能性。

2 草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文化潜力(cultural potential),即增进现代生活福祉的能力。与现代化理性相比,草原文化更具备价值理性,因而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1 尊重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经济价值

草原文化尊重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价值选择,体现在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这不仅是一种精神哲学,也是一种伦理哲学。与现代理性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相比较,这种寻求天人合和的生态哲学,有利于天人和谐的生态社会的建设,因而更有利于增加人类社会的福祉。

2.2 敬畏神灵、敬畏道德的社会伦理价值

草原文化敬畏神灵、敬畏道德的伦理价值选择,体现在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方式中。神灵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力量的表征,道德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表征,这种对神灵和道德的敬畏,蕴涵着对自然力量和道德力量的尊崇,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同样,这也是一种精神哲学,一种伦理哲学。这种敬畏哲学,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和维护人类进步的精神家园,因而,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2.3 恪守信义、勇于开拓的社会交往价值

草原文化恪守信义、勇于开拓的社会交往价值选择,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社会内部交往以及与不同的历史族群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过程中。即使是现代民族国家间的交往,信义仍然是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勇于开拓仍然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国家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因而,恪守信义、勇于开拓仍不失为现代社会交往的重要价值。

3 现代化进程对草原文化生态的影响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草原族群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生活方式构成特定的人文生态,因此又叫草原文化生态。草原文化区,在性质上是传统社会,因此,草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理论形态上是对立的。因而现代化所推动的“包容一切”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进程对草原文化的影响就不是某个特质、某个侧面的影响,而是对整个文化生态的影响。

3.1 现代化进程对物质生活方式的影响

物质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物质资料消费方式。而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构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物质生活水平(内容)和物质生活经验(过程)。

3.1.1 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控制的能力,而且改变了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们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即生产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公路、铁路、厂矿、农场以及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物质生产过程,完全改变了草原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原生态自然景观中嵌入了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首先对草原族群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狩猎生产因为现代经济开发导致的野生动物的减少而成为历史;上述现代设施对草原自然环境的分割,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的空间压缩了,远距离划区轮牧-游牧转变为固定区域转场放牧;如此等等。

3.1.2 对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

传统生产方式在现代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压力下不断萎缩,自给自足的方式所提供的源于自然的原生态物质生活资料,被工业化发展所借助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市场化生产加工的大量的工艺品、农产品所取代。消费工业化的加工品,并透过市场进行交换、分配、消费的物质生活方式成为主流。生产发展所带来的消费资料的丰富多彩,提高了草原族群物质生活水平。

3.1.3 对物质生活经验的影响

现代化的都市化发展,促进了原本分散的草原人口的集中,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了草原族群物质生活过程和物质生活经验的内容。

首先是传统的“随畜迁徙”的居住方式的改变,分散的、单独的“阿寅勒”(家庭)居住单元逐渐消失了,甚至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相对聚居的“古列延”(自然屯落)也消失了,居住方式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因而,传统中那种生产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产的物质生活经验被分割了。随之而来的是衣食行等物质生活过程和经验内容都发生了变迁。

3.2 现代化进程对精神生活方式的影响

精神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因而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构成人们的精神生活条件。同样,精神生活条件决定精神生活水平和经验。

3.2.1 对精神生活条件的影响

科学知识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及其社会生活进行控制的能力。对自然力量的科学解释,消除了人们对各种超人力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崇敬,神灵崇拜的主观基础被削弱了,神灵失去了生存的家园。同时,现代政治发展所推动的大众参与的政治过程,提示了人们通过政治的参与而不是宗教仪式更能解决自身利益问题,因而,神灵的殿堂不再是人们解决世俗问题的圣殿,而变成了寻求心灵安慰的场所。

3.2.2 对精神生活水平的影响

草原族群传统的精神哲学是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哲学。历史上的人们屈从于各种各样自然的、人世的神灵,用各种祭祀、献礼、祈祷等仪轨祈求神灵的佑护和赐予,感谢神灵的宽恕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然而,科技理性所推动的人类自信,促进了草原族群精神生活的世俗化的发展,神灵不再无所不能,反而人具有了过去曾经对神灵企盼的力量,人们失去对神灵乞求、祝福、祈祷的热情。因而,学习知识、学习科学技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内容。

3.2.3 对精神生活经验的影响

草原族群在传统哲学观念影响下,精神生活的过程往往是在恐惧支配下的顺从,在崇敬支配下的献媚,在畏惧支配下的禁忌等经验。然而,在自我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化理性意识形态的主导下,人们更加寻求的是自我尊严的维护,自我情感的满足,自我心理的愉悦,自我情绪的宣泄等精神体验。

3.3 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社会生活,即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及其规范构成的社会交往方式。因而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及其规范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同样,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生活水平和经验。

3.3.1 对社会交往条件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中,生产的精细分工、产业化发展、社会的都市化发展、社会活动的政治化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因而,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岗位技能分工取代了性别和家庭内部分工,改变了社会结构基础;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的企业组织和行政事业组织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瓦解了家族、氏族、部落等传统组织。特别是以个人私有制为特征的现代财产制度的扩张,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消解了传统的大家庭、氏族、部落公有制的基础,小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党组织、苏木、嘎查①、小组、合作社等现代组织形式的广泛发展,替代了传统组织利益主体的地位。现代都市化的发展所造成的人口集中,打破了传统族群的社会边界,各个族群的社会生活因而融合为一体。新组织、新规范促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由此发生了基础性变迁。

3.3.2 对社会交往水平的影响

传统的草原文化区,是分散的、亲缘的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社区的各种组织加之都市化的发展,形成的是集中的、地缘的法制社会。在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下,现代社会制度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领域,丰富了交往内容。为组织(国家、政党、企业、学校、团体)的理想目标努力,成为法定的社会责任。融入都市化的各种亚族群(社区)的社会化努力,成为生存的必修课。法律规范和组织规范替代礼俗成为支配社会交往的基础。

3.3.3 对社会交往经验的影响

草原族群的价值观是公共价值优先的价值体系。然而,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商品拜物教的价值观,以及物欲优先、享乐主义、寻求刺激的消费倾向等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表现,改变了人们社会交往的目的和意义。追逐个人尊严、主张个人权利、寻求物质财富、彰显个人个性成为社会交往的目标和主导过程,现实个人价值的体验成为优先选择。

4 草原族群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草原文化是价值理性突出的文化体系,而现代文化是工具理性突出的文化。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共同推进了发展。因此,草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必须两者兼顾。

4.1 草原族群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自由,现代化为获得自由开辟了途径,但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模板的现代化为自由设置了陷阱。因此,草原族群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传承、弘扬和调适的基本原则。传承就是要坚持甚至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调适就是要改良或调整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引入现代化文化的精华。具体地说,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社会,要使草原族群实现“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能保持族群文化的个性,又能从容走进现代化的时代洪流。

4.2 草原族群物质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4.2.1 生产方式的传承与调适

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草原族群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游牧文化。游牧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逐水草而牧”,“随畜迁徙”。因而,这种生产方式是被动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生态规律的生态型文化。与现代掠夺自然型文化形成显明对比。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要求,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弘扬游牧文化生态优先的观念和生产方式,符合人类发展的要求。然而,必须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现代管理方式调适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使游牧生产方式从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上更多更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有效地保证社会发展的需求。

4.2.2 生活方式的传承与调适

草原族群传统的物质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被动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生态规律的生态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衣食住行方式,原生态的、绿色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在保证需要的同时,维护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的现代物质生活方式,在更加全面地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因而,在坚持生态、绿色消费观念基础上,还必须在实现草原地区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草原族群物质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改善人民生活。

4.3 草原族群精神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4.3.1 认知方式的传承与调适

草原族群传统的认知方式,虽然具有许多符合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利益的理念,诸如崇尚自然、生态优先、环境保护等理念,但是,这些观念却来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无知的认知方式,不可能真正主动的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坚持传统认知方式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传统的认知方式注入现代科学的理念,用理性(科学)代替神性,用科学技术代替巫术成为促进草原族群认知方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4.3.2 情感表达方式的传承与调适

草原族群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他们的精神哲学(自然的和伦理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表现喜怒哀乐爱欲恨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诸如蒙古长调、达斡尔鲁日给勒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兴趣爱好游戏、那达慕、祈祷祭祀、马头琴、口弦琴等形式和手段。这些情感表达方式的现代化,需要在坚持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文化要素,用现代表达工具和组织形式提高和丰富情感表达的能力和形式。诸如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影视、剧院、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场、剧团、社团等手段和方法改善传统情感表达方式。

4.4 草原族群社会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所谓社会文化主要是指在各种社会组织和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关系模式。因为个人是包含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之中的,而组织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个人的社会交往既要遵循公共的组织规范,又要遵循个人行为规范。因此,社会文化一般又被称为制度习俗文化。构建平等团结、互助互惠、和谐共荣的族群内部外部关系,是草原族群社会文化现代化价值选择的客观要求。因而,草原族群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坚持恪守信义等传统规范的同时,符合现代化的文化要求。

4.4.1 组织和规范的传承与调适

传统草原族群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家庭(父系大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族等社会组织和以习惯法为主的社会制度习俗。如前所述,现代化进程瓦解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基础,打破了传统的血缘、亲缘甚至地缘壁垒,消解了制度习俗规范约束力,因而,必须重新构建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的社会组织和规范。传统社会组织应该与现代社会组织结合,成为凝聚社会成员的基础;恪守信义、勇于开拓等优秀传统应该同平等团结、互助互惠、和谐共荣的现代精神结合而成为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

4.4.2 交际关系的适应与调适

草原族群交际关系的价值观选择,具有公共价值优先的传统,现代文化交际关系的价值选择突出个体价值。在推进草原族群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要在弘扬传统社会文化精神的同时,开放包容现代社会文化精髓(平等、自由、互信、开放等价值)。构建既注重公共价值又尊重个体价值的族群关系和人际关系,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自然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族群交际关系适应与调适的必然要求。

总之,草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适应当代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趋势,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改造和调适传统文化的糟粕,引进现代文化要素,构建新的既能保持草原族群传统文化个性,又能体现现代精神的新的草原文化生态。

注释:

①苏木,乡镇级行政组织;嘎查,村级基层组织。

②来自马格纳雷拉的《一个土耳其城镇的传统与变迁》和《现代化的陷阱》。转引自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的《现代人类学》第二十四章。

参考文献:

[1]P·J·马格纳雷拉,土耳其社会学家.作《一个土耳其城镇的传统与变迁》,1974.

[2]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5-585.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责任编辑:王凌宇

猜你喜欢

变迁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