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6-05-14张国彦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载体动机叶子

近两年高中师生对微写作的重视程度虽然高于以前,但是还没有提至应有的高度,教师对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缺乏足够地关注与深入地思考,教师常常是拍脑袋即兴布置微写作任务,学生则常是凭着臆想进行名副其实的微写作“创作”。这样的微写作是“伪”写作。

下文是笔者的一次微写作教学设计,这次微写作是利用秋冬交替这一特定时节与纷飞的秋叶这一特定的景物作为由头与载体,让学生在落叶上进行微写作,学生对此情景比较熟悉,具有良好的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

一、设计思想

寒来暑往,落木纷飞,为了引导学生自然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时光流逝、生命衰荣,并配合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或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教学,设计一次微写作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宣讲写作要求,布置微写作任务

寒暑易节,秋去冬来,教室外落木萧萧下。屈原在九歌中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请大家选择一片落叶,在上面写一段话,可以写对联、绝句、小令、短的现代诗等,表达你由落叶而引发的情思。

(二)批阅学生微写作作品

(三)交流、讲评关于落木的微写作作品

1.以选取银杏叶为载体的微写作作品进行例析,交流讨论此次微写作评价标准。

(1)色:观落木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颜色。

落木的色彩以黄色、红色居多。古诗云:“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色彩的艺术,我们会想到绘画。色分冷暖,且有一色的象征意义,即便是水墨也有浓淡干湿之分。多数同学选择的叶子色彩都很普通,唯有朱文婷、俞斌同学为上:保留青春,情思为体,色彩为用。

(2)形:一羽落木,直观的印象是其外绿叶柄所形成的线条,形状线条,形状线条的艺术,我们会想到书法,线条的曲直、粗细、长短、软硬,似都能折射出某种特性。叶子的线条形状因而百态千姿,粗犷泼辣,有的豪放,细弱柔媚,各显其妙。当然这是大众的共识。比如粗直——坚定,细曲——柔弱,不可随意更改,生有黛玉罥烟眉的女子忽狂作河东狮吼,让人难以接受。万娇娇、尹婧、陈楚仪同学的叶形很好。

(3)态:姿态。秋叶静静地夹在我们的本子中,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2.5维空间,其形象单纯,较难有复杂的表现。我们可以力求鲜明生动,高度概括化,寓意化;可以追求静中有动,静止的叶子有动态美。温克尔曼曾言:审美特征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静态的崇高美。

(4)章:借鉴书法篆刻章的章法。方寸之间有大境界,落木在本子中的位置有讲究,其上下左右留多少距离,留红空白。

(5)文:叶子的配文是我们这次微写作训练的核心内容。佩文与叶子的“色”、“形”、“态”、“章”相呼应,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配文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语言写出“色”、“形”、“态”、“章”背后的画、书、印、雕塑之美且更增一层妙境。当然,配文所难至者,可以借助形象补白。

本次作文要求更高,因叶空间有限力求语言洗练。七言不若五言,五言不若四言,四言……当然不可不言。文是点睛,文是引子,文是结语。

2.分类讲评

(1)具有本土特点(南京)的叶子:法国梧桐。

①配文:地域特点要有反映。

形态:法国梧桐的叶子比较阔大,形若火炬。可以求同,也可刻意求异。

(2)具有中华历史文化背景的大中华叶子

重配文(叶“凡”而配文奇)。

(3)具有时代气息的叶子(引入种)

(4)复叶、多叶

可用宋人画李广射虎以求动态。

(5)活叶(行为艺术)

空白叶子。

(6)画叶

3.结语引导。

形象——抽象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因文生命。

(四)作业:改进己作。

新闻的“由头”可以使旧闻出新,微写作的“由头”可以强化、增加微写作的效应。微写作的“由头”是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源起、动机有两类端点:一类是与教师的阶段性写作目标、学生的微写作水平直接相关,另一类是与学生的写作需要(写作愿望)、写作自我要求、写作的兴趣直接相关。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在研究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时不可仅从阶段性写作目标出发,或仅兼顾到学生的微写作水平,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愿望)、写作自我要求、写作的兴趣以及学生达成微写作要求的可能性。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最好能结合上述两类。

载体是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具象载体、抽象载体。具象载体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可见、可闻、可触的写作对象。抽象载体指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纯内在理念。

由头(载体)因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议论性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限的各种小问题。小问题可以是文学评论类,比如对某一篇文章的标题、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某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的评价、认识等;也可以是时事评论类,比如对农民诗人的看法;还可以是体验性语文实践活动类,比如自己所在地区行道树要不要引入外来种;还可以是对人生、世相的小思考。描写类、抒情类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是:描写山川江河、一叶一花,人物一笑一颦一言,抒发赞美、悲悯之情。叙事类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概述全貌或截取事件的一个环节叙述。

由头的两类端点、载体的两类形式中更接近学生写作兴趣生发、运作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由头、载体,这样的写作才能称之为真写作。真写作设计由头(载体)因而要考虑如下原则:

一、近与远结合

“近”指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要与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空间紧密相关,学生对之十分熟悉或至少比较熟悉,有切身体验,可以生成自己的认识。这种状况下的微写作的由头即自然建立起来的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学生看到微写作的由头便自然联想起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进而凭借熟知的生活生成写作的充分源起、饱满的动机以至可以更好地推动微写作的生发。许多时候,学生在缺乏联想熟悉生活的由头的情况下会缺乏微写作的源动力与写作的热情。前面的在落叶上进行微写作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且这种身边的景物可谓司空见惯,动笔写作可以引发学生对熟悉生活的再度观察、二度思考,有一些学生可以达到艺术加工的层次,“作文大多源于儿童生活的触发”[1],高中生写作亦如此。2015年北京卷三题微写作:其一、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其二、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这两题的由头(载体)都与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虽然“近”胜于“远”,但是“远”不可弃。总是以学生身边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载体)会导致学生视野产生局限性,适当地以学生不甚熟悉的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载体)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适度的“远”有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微写作固然“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能写“近”,写身边的小事,可以由“近”及远,可起笔于近,收笔于远。“近”是贴近学生生活,远是对学生生活的补充。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中“学校为‘节水宣传月”的微写作题可以由近及远。

二、新与旧交织

以时事为微写作由头(载体)的原材料极易引发学生对广阔的天下、“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探究,与时俱进,时代感,获取了解最新科技知识,从最新人文知识获取鲜活的人生经验,以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2]。许多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写源于新闻的短评,这样的微写作具有很好地由头(载体);如果让学生写大量的关于历史的短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其实时事短评与政治学科关联,历史短文与历史学科关联,语文教师大可不必这样小器,更何况历史是曾经的时事,我们更没有理由接受时事短评而忌讳历史短章了。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某一点为由头(载体)既可以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社会人生,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与旧交织可不断生成微写作的源起、动机及合适的承载物、表达形式。

微写作动机与学习动机有相似点,有相关性,有交集。“远景性学习动机与长远学习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的动机,表现为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3]微写作的动机也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以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鲜活”的时事为微写作的由头是近景性动机;以学生不甚熟悉的远方的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某一点为由头是远景性动机。“近与远结合”、“新与旧交织”使微写作的动机既具有近景性,也具有远景性。

三、写作训练与阅读生活联系

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形态”与“质类”均有限的生活的观察、体验更有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与学生的阅读生活相联系是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的一条捷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阅读面和写作视野,读中悟写,以写化读”[4]一方面,阅读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微写作支撑,提供兴趣点,生成写作动机;另一方面,微写作可以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重新关照,内化阅读内容,形成写作能力,滋养语文素质。

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还要有利于、促进、推动“我”的创造参与。以活动为微写作的由头,以体验为微写作的载体,让学生自我发现进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

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可以理解为在学生的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自然联系,它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国作文教学具有关注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关联的传统,“民国作文教学注意避免儿童与生活的隔离,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在亲身的感受中触发写作新味。”[5]即便写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间离,却因之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理想或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现实生活与未知生活或知识世界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探究未知和更新自我精神世界的兴趣,把这一过程用书面语言呈现或实现便是作文。

参考文献:

[1]陈素冰,田良臣.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J]. 语文建设,2014,(11).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3]钟毅平,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07-108.

[4]赵道夫,叶荣滨.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2).

[5]陈素冰,田良臣.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J]. 语文建设,2014,(11).

张国彦,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猜你喜欢

载体动机叶子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一片翻转的叶子
舞动的叶子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Word Fun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