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作文素材积累浅谈

2016-05-14汪会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载体作文生活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作文要写得出新出彩,就必须要运用生动的、典型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无疑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如今不少中学生腹中积累的素材寥寥无几,写起作文来常常使用雷同的材料,令人生厌。

一、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写作素材储备量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从生活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写作活动本质是反映生活,因此写作的内容必须要从生活而来。但是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中学生没有做一个有心人,没有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因此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的事物和美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生活才是写作素材最好的源头。

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能从书籍中获取养料和素材。在主动阅读中发现的材料,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十分深刻的。很多中学生有限的人和事都是从教科书中而来的,因此笔下的素材皆是一些人云亦云、妇孺皆知的材料,缺乏新颖的、生动的材料。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最好是每天都要坚持看一些经典的著作。同时,还有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如摘录法、批注法等等。

二、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探究

那么,该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呢?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一些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1.从文本中去巧借素材,以“巧”见长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篇目,可以说篇篇有特色,都是精品文章。而现实的误区是,很多学生围绕字、词去掌握,把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反而忽视了作品在语言、形式、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对自己写作上的作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从每篇课文中发掘题材,切身体会到一些写作的真谛。

最重要的是,学生课文中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技巧。刘熙载说:“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因此一定要用主题去统帅材料。如:课文《最后一课》普法战争可写的内容不计其数,怎样来表现法国人民的亡国之痛、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呢,作者没有描写炮火纷飞的战场,没有描写断墙残垣的废墟,也没有描写人们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巧选角度,通过一个平时爱逃学的小学生的眼睛,叙写了“最后一课”,将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这节课启发点拨后,有个学生在半命题作文“一个 的微笑”中写了一篇《一个爱的微笑》,内容以父亲为了给女儿剪指甲为中心事件,运用顺序与插叙结合的记叙方式,用“父亲的微笑”贯穿始终,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女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爱。

另外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也可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屈原、蔺相如、文天祥;爱憎分明的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居里夫人等。在表现人物崇高气节时,有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表现传统美德时,有“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是我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只有利用好课本这取之不尽的仓库,并活而巧用,一定能让我们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充实、更具有说服性。

2.从阅读中去积累素材,以“活”见长

除了要求学生多关注语文课本,课后应指导学生多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来获取更多的素材。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既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又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的素材。

譬如,在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中,有的学生选用阿Q为写作对象,写了一篇《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景》。通过阿Q的口吻,讽刺了现实社会,文章的结尾则是对诚信主题的升华。显然,小作者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十分深刻的。有的同学借助《水浒传》的题材,写的一篇《朱贵开店》,让朱贵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现代开店,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开店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生活。这些同学的做法,应该要给予高度肯定。

但是现在的课外书浩瀚如海,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课外阅读,帮助他们选择精品,防止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籍进入学生阅读空间。与此同时,为他们介绍有效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抄本,随时摘录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段。或者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体会。为了使他们读书时有更明确的目标,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交流,通过读、摘、写、谈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能灵活积累并合理运用素材。这样学生“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去寻觅素材,以“真”见长

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当今一些中学生写作文时,总喜欢虚构,编造一些离奇的情节、荒诞的故事,从不写真实生活,对生活熟视无睹,致使许多好素材从身边溜走。如半命题作文“我看 ”,我班有学生写《我看金庸》、《我看棋如人生》,初看文题不错,但细细品读后,发现前者对“金庸”却知之甚少,而后者则是连下棋的基本技巧一窍不通。

相反,紧贴生活选材,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东西则更吸引人,更能感动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通过对父亲很平常的“背影”的叙写,把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该鼓励学生善于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来展现人世间的冷暖和风情。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微笑,一缕白发,一个眼神,一滴泪水,都可以牵动你的情思,激发你的写作欲望。

也就是说,中学作文教学中要教同学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同时,要随时把所闻所感的东西记下来,就像矛盾所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草薄,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的观察的所得。”要坚信,只要学生日积月累,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4.从社会新事物与新热点出发,以“新”见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能否从生活中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新鲜”素材,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学生只得“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远离生活的写作活动,必定是材料平淡无奇,文笔索然无味。为了调动他们写作积极性,教师引导他们形成关注网络新媒体和报刊杂志的良好习惯,学会积累社会中的新材料。

例如,在一次以“勤奋”为对象的写作练习中,许多同学仍然引用名人张海迪、爱迪生这些老掉牙的例子,实在让人倒胃口。相反有位同学却援引了当时新近热播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文章这样写道:“杜拉拉经典地演绎了从公司基层做起凭着智慧和善于抓住机会一步步升迁成长的过程。所以,即使是杜拉拉这样没有背景、没有出众的相貌、没有知名大学的学历,只有一颗不屈不挠,勤奋向上的心,职场女性也能在竞争纷杂的职场中步步高升。”这样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又如话题作文“母爱”,有位同学联想到2009年度楚天传媒的获奖者“暴走妈妈”陈玉容:“她7个月每天暴走10公里,风雨无阻,只为割肝救子,她用脚步丈量母爱的伟大,她用深情换来儿子的生机。母爱如山,而最高尚最珍贵之处也正在于其不计回报的大爱无私。”两位同学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生活,观察当今丰富多彩社会,用自己语言表达对生活独特感受,这样鲜活的素材,怎能不让老师眼睛一亮。

5.从自己的躬行中去挖掘素材,以“深”见长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及学习的乐趣,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的中学生语文中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活动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自由作文提供绝妙的素材。

在《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班同学人人参与,从组织到展示整个活动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同学就以《这堂有趣的语文课》为题记录下了精彩的环节。在聆听了大学教授的“感恩”讲座,全场同学都被深深感动,有个同学的习作《我为此而感动》,挖掘出了这个素材,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深度了。

在活动中,老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停留在“玩”上。要做一个有心人,用心记下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随着活动的增多,还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而且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三得。

当然,写文章要快速地选出“陈体合身”的素材并非易事,只有平时积极投身到生活的“汪洋大海”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感受,多积累,写作时才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而来”的境界。

汪会敏,教师,现居湖北咸宁。

议论文渐已成为考场作文的主流,但出彩的议论文却凤毛麟角,原因自然是多方面造成的。笔者对考场作文认真研究之后,觉得其主要症结在于论证的力量不够,说服力欠缺:要么因阅历浅而人云亦云,要么因素材与观点结合松散而隔靴搔痒,要么因思维方式僵化而呆板脱节,要么因认知稚嫩却故作高深而弄腔拿调。没有强烈的论证力量,哪来说服人的力量呢?论点清晰的导向性,论据强大的说服力,论证严谨的条理性,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作为认知还不够全面的学生,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如从局部的议论抓起,分点突破。局部力量加强了,层层递进,何愁整体力量不提高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素材与观点结合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如何加强局部议论的力量。

一、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契合度是论证力量的根基

一份红烧鱼,它的主料一定是草鱼、青鱼、鲤鱼,鳙鱼、鲫鱼等,绝不可能是甲鱼、乌龟。同样,作为论据的素材,也算得上是议论文这份大菜中的主料了。当这份大菜呈现在阅卷老师这位“食客”面前时,它与所证明的观点的契合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份大菜的品质,如果“食客”产生疑惑了:这是红烧鱼吗?那么“食客”埋单时,就直言不讳了:这是道什么菜啊,怎么也得打个八折!于是,你的作文分数自然就八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所以,我们在挑选素材时,心中一定要思量,它能否完美无暇的证明观点。也许每则材料都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你的选择也许都有理由,但某个素材表现出的主流性、传统性,应该是我们选择素材时重点考虑的。“卧冰求鲤”主要用在论证孝道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意志坚韧的一面;“三顾茅庐”主要用在论证求贤若渴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慧眼识才的一面;“不食周粟”主要用在证明气节不折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泥古不化的一面。用“什么品种的鱼”来做“红烧鱼”,决定了你这道菜肴的力量源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文章的等级。

二、素材与观点结合的融合度是论证力量的关键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不同的厨师烧出来的红烧鱼味道千差万别。有的让人赞不绝口,有的却让人眉头紧蹙。什么原因呢?食材处理的差异、调料下锅的顺序,火候的把控,勾茨的欠溢等不同罢了。一道好菜的完美诞生,就是食材与各种调料的完美融合过程。同样,契合观点的素材如何与观点融合,这就要由你这位厨师来“掌勺”了。这个“掌勺”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局部论证中,你无论是运用先议后叙的演绎论证法,还是先叙后议的归纳论证法,都要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明白。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这只是论证方式中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作为考生,夹叙夹议的论证方式在局部论证中必须使用,要让归纳、演绎论证法都能在考官面前得到完美展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那就是“让步论证法”。

让步论证法,共分五步:第一步,从自己论证的观点反面立意;第二步,后退一步,在错误的论点上进一步肯定错误的观点;第三步,再退一步,用生活、社会论据来论证错误观点;第四步,反转一步,错误观点的证明过程,明显不合生活逻辑或社会准则,从而使错误观点不攻自破;第五步,向前进一步,明确正确观点,巩固立意。

小品《喜乐街》中的“反转”手法是典型的“让步论证法”:第一步,(撒)(反面立意)“你是女神”;第二步(贾)“我是女神啦!可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经纪人,没有造型师,没有钱”,(退一步);第三步,用朋友、兄弟的辞职、分手、卖房,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事件,来证明观点的错误,突出错误观点的荒谬,(再退一步);第四步,(贾)“"我不转了”,(反转一步);第五步,“我虽然什么也没有,但我有……”强化“平凡的生活、友谊、欢乐更可贵”这一论点(向前进一步)。

一个好的让步论证既能清晰展示你的论证方法,更能展示你论证的层次,强化论证的力量;同时,也能丰富论据的内容。

三、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发散度是论证力量的延展

如果“红烧鱼”已成为厨师的招牌菜的话,那么他在“红烧”菜系就毫无疑问的登堂入室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去挖掘“红烧”的规律,并推而广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同样,观点的正确性,不可能只用一则材料证明就终结了,就好比烹饪一道佳肴除了主料之外,还要有众多的辅料来点缀它一样,这些辅料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同理可知,我们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必须要使用典型材料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合理性,还要用丰富的材料去巩固,加强它,从而达到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目的。材料的丰富性主要由简例来构成。这种反复呈现的论证过程,也是论证力量的叠加,论证的爆发力也必然加强了,以下段为例:

等待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份甘愿的等待,让你在漫漫长路的探索中去积累。等待就如细水长流,流到尽头即见汪洋。等待是厚积薄发的智慧,在草庐中的蜇伏积蓄,才成就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千古美谈;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机遇,遭遇冷板凳时,“林疯狂”用刻苦训练的大智来造就属于他的神话;等待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正因福楼拜门下的艰苦雕琢,莫泊桑才迎来了《羊脂球》的文名大噪。等待,不是消极地走向灭亡,而是抓住岁月的希望,让从容镇定引领你走向前方。当等待的旋律幻化成绕梁的清响时,希望的交响乐就会如天籁般的悦耳。

节选的部分是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以观点总起,紧接着用“诸葛亮”“林书豪”“莫泊桑”三则简例来进一步强化观点,增强论证的力量,最后以蕴含态度的优美语句作结。局部论证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效地补充并强化了前半部分由核心素材论证过的论点。

再看《“咫尺”抑或“天涯”》一文中的一段话:

于是有人在网上批判80后、90后冷漠自私,歇斯底里地呼喊真诚。诗人顾城写过:“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难道人心之间的距离真的如天涯般遥远?冷漠真的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了吗?但,有一群人在说“不”,陈及时、方招、何东旭、彭宇……后面还可列出长长的一串,他们都在心中说“不”,有的用生命揭晓答案,有的用高亢的嗓音宣告,有的用默默的行动刻画。原来,人类的精神家园并没有随“文明”的发展而黯淡,你听,“有空多联系”的温存仍在,“我和你,心连心”仍是主旋律。可见,“咫尺”依旧永恒!

这是材料丰富性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选段中既有顾城诗文的素材列举,又有陈及时等“长江救人人链”、南京“彭宇事件”的社会热点素材展示,还有“有空多联系”等生活琐屑的呈现。几句话,几个字,甚至一个人名、一则事件,都是论据的叠加,都能增强证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都归入到整体力量的大海之中了吗?可见,这份能勾兑出浓醇滋味的辅料,千万不可忽略啊!

四、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厚重度是论证力量的深化

人们常常对各地独具特色的美味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去追索美味成因的究竟,为什么“川味主麻,湘菜重辣”,为什么“北方咸居多,南方甜为上”。实际上这些美味的诞生,与当地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特别是人们适应自然、和谐自然的能力密不可分,正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篇议论文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解决社会或生活实际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思辨社会热点、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而我们认知世界的深浅度,往往又决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基于此,豁达的胸襟、普世的情怀,应是我们立论的基准点,要以“大我心境”去考量社会,去解剖问题,去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应在“小我”的认知层面上,要学会向前迈一步,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跨越。

试看以下两例:

就“各地方卫视娱乐节目模仿抄袭成风”的材料,提炼观点作文;立意除了可以对主创人员个人素养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批判等个人认知层面外,还应向前迈一步,升华到或者是违反了《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法治角度,或者是应弘扬怎样的价值观的宣传功能角度,或者是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国家战略角度等“大我”层面。这样的深化,可以把一个浅层次的个人认知,自然地向纵深发展,与价值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大政相勾连,无形中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爱国要理性》一文举例“西安青年打砸日系车是爱国”的事件来进行批判,从刑法、物权法角度去批驳,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再向前跨一步,举出“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利用中国人偏狭的爱国热情,高价拍卖从圆明园盗走的鼠首、兔首,试图从中得利”的事例来加强论证力量,就更能深一步地挖掘核心词“理性”的含义了。这一进一出的事例补充,论证的张力会拉得满满的。

另外,认知社会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力量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认知问题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等。在“女儿高速公路上短信举报违章驾车父亲”的材料中,面对情理与法理的对撞,立意的高度是成功的关键;而站在“法治至上”、“依法治国”的高度立意,这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勇于担当的展示,一个高人一格的“大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阅卷老师面前,老师怎不欣然“下箸”呢?

总之,只有食材精当,火候恰当,劲道十足,点缀精美,你的这份大菜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郑景芝,教师,现居湖北沙洋。

近两年高中师生对微写作的重视程度虽然高于以前,但是还没有提至应有的高度,教师对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缺乏足够地关注与深入地思考,教师常常是拍脑袋即兴布置微写作任务,学生则常是凭着臆想进行名副其实的微写作“创作”。这样的微写作是“伪”写作。

下文是笔者的一次微写作教学设计,这次微写作是利用秋冬交替这一特定时节与纷飞的秋叶这一特定的景物作为由头与载体,让学生在落叶上进行微写作,学生对此情景比较熟悉,具有良好的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

一、设计思想

寒来暑往,落木纷飞,为了引导学生自然地关注自己身边的时光流逝、生命衰荣,并配合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或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教学,设计一次微写作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宣讲写作要求,布置微写作任务

寒暑易节,秋去冬来,教室外落木萧萧下。屈原在九歌中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请大家选择一片落叶,在上面写一段话,可以写对联、绝句、小令、短的现代诗等,表达你由落叶而引发的情思。

(二)批阅学生微写作作品

(三)交流、讲评关于落木的微写作作品

1.以选取银杏叶为载体的微写作作品进行例析,交流讨论此次微写作评价标准。

(1)色:观落木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颜色。

落木的色彩以黄色、红色居多。古诗云:“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色彩的艺术,我们会想到绘画。色分冷暖,且有一色的象征意义,即便是水墨也有浓淡干湿之分。多数同学选择的叶子色彩都很普通,唯有朱文婷、俞斌同学为上:保留青春,情思为体,色彩为用。

(2)形:一羽落木,直观的印象是其外绿叶柄所形成的线条,形状线条,形状线条的艺术,我们会想到书法,线条的曲直、粗细、长短、软硬,似都能折射出某种特性。叶子的线条形状因而百态千姿,粗犷泼辣,有的豪放,细弱柔媚,各显其妙。当然这是大众的共识。比如粗直——坚定,细曲——柔弱,不可随意更改,生有黛玉罥烟眉的女子忽狂作河东狮吼,让人难以接受。万娇娇、尹婧、陈楚仪同学的叶形很好。

(3)态:姿态。秋叶静静地夹在我们的本子中,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2.5维空间,其形象单纯,较难有复杂的表现。我们可以力求鲜明生动,高度概括化,寓意化;可以追求静中有动,静止的叶子有动态美。温克尔曼曾言:审美特征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静态的崇高美。

(4)章:借鉴书法篆刻章的章法。方寸之间有大境界,落木在本子中的位置有讲究,其上下左右留多少距离,留红空白。

(5)文:叶子的配文是我们这次微写作训练的核心内容。佩文与叶子的“色”、“形”、“态”、“章”相呼应,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配文的魅力就在于可以用语言写出“色”、“形”、“态”、“章”背后的画、书、印、雕塑之美且更增一层妙境。当然,配文所难至者,可以借助形象补白。

本次作文要求更高,因叶空间有限力求语言洗练。七言不若五言,五言不若四言,四言……当然不可不言。文是点睛,文是引子,文是结语。

2.分类讲评

(1)具有本土特点(南京)的叶子:法国梧桐。

①配文:地域特点要有反映。

形态:法国梧桐的叶子比较阔大,形若火炬。可以求同,也可刻意求异。

(2)具有中华历史文化背景的大中华叶子

重配文(叶“凡”而配文奇)。

(3)具有时代气息的叶子(引入种)

(4)复叶、多叶

可用宋人画李广射虎以求动态。

(5)活叶(行为艺术)

空白叶子。

(6)画叶

3.结语引导。

形象——抽象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因文生命。

(四)作业:改进己作。

新闻的“由头”可以使旧闻出新,微写作的“由头”可以强化、增加微写作的效应。微写作的“由头”是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源起、动机有两类端点:一类是与教师的阶段性写作目标、学生的微写作水平直接相关,另一类是与学生的写作需要(写作愿望)、写作自我要求、写作的兴趣直接相关。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在研究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时不可仅从阶段性写作目标出发,或仅兼顾到学生的微写作水平,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愿望)、写作自我要求、写作的兴趣以及学生达成微写作要求的可能性。微写作的源起、动机最好能结合上述两类。

载体是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具象载体、抽象载体。具象载体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可见、可闻、可触的写作对象。抽象载体指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纯内在理念。

由头(载体)因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议论性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限的各种小问题。小问题可以是文学评论类,比如对某一篇文章的标题、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某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的评价、认识等;也可以是时事评论类,比如对农民诗人的看法;还可以是体验性语文实践活动类,比如自己所在地区行道树要不要引入外来种;还可以是对人生、世相的小思考。描写类、抒情类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是:描写山川江河、一叶一花,人物一笑一颦一言,抒发赞美、悲悯之情。叙事类微写作的由头(载体)可以概述全貌或截取事件的一个环节叙述。

由头的两类端点、载体的两类形式中更接近学生写作兴趣生发、运作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由头、载体,这样的写作才能称之为真写作。真写作设计由头(载体)因而要考虑如下原则:

一、近与远结合

“近”指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要与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空间紧密相关,学生对之十分熟悉或至少比较熟悉,有切身体验,可以生成自己的认识。这种状况下的微写作的由头即自然建立起来的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学生看到微写作的由头便自然联想起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进而凭借熟知的生活生成写作的充分源起、饱满的动机以至可以更好地推动微写作的生发。许多时候,学生在缺乏联想熟悉生活的由头的情况下会缺乏微写作的源动力与写作的热情。前面的在落叶上进行微写作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且这种身边的景物可谓司空见惯,动笔写作可以引发学生对熟悉生活的再度观察、二度思考,有一些学生可以达到艺术加工的层次,“作文大多源于儿童生活的触发”[1],高中生写作亦如此。2015年北京卷三题微写作:其一、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其二、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这两题的由头(载体)都与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虽然“近”胜于“远”,但是“远”不可弃。总是以学生身边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载体)会导致学生视野产生局限性,适当地以学生不甚熟悉的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载体)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适度的“远”有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微写作固然“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能写“近”,写身边的小事,可以由“近”及远,可起笔于近,收笔于远。“近”是贴近学生生活,远是对学生生活的补充。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中“学校为‘节水宣传月”的微写作题可以由近及远。

二、新与旧交织

以时事为微写作由头(载体)的原材料极易引发学生对广阔的天下、“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探究,与时俱进,时代感,获取了解最新科技知识,从最新人文知识获取鲜活的人生经验,以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2]。许多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写源于新闻的短评,这样的微写作具有很好地由头(载体);如果让学生写大量的关于历史的短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其实时事短评与政治学科关联,历史短文与历史学科关联,语文教师大可不必这样小器,更何况历史是曾经的时事,我们更没有理由接受时事短评而忌讳历史短章了。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某一点为由头(载体)既可以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社会人生,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与旧交织可不断生成微写作的源起、动机及合适的承载物、表达形式。

微写作动机与学习动机有相似点,有相关性,有交集。“远景性学习动机与长远学习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的动机,表现为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3]微写作的动机也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以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活、“鲜活”的时事为微写作的由头是近景性动机;以学生不甚熟悉的远方的事件、事理、景物为由头,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某一点为由头是远景性动机。“近与远结合”、“新与旧交织”使微写作的动机既具有近景性,也具有远景性。

三、写作训练与阅读生活联系

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形态”与“质类”均有限的生活的观察、体验更有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与学生的阅读生活相联系是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的一条捷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阅读面和写作视野,读中悟写,以写化读”[4]一方面,阅读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微写作支撑,提供兴趣点,生成写作动机;另一方面,微写作可以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重新关照,内化阅读内容,形成写作能力,滋养语文素质。

设计微写作的由头(载体)还要有利于、促进、推动“我”的创造参与。以活动为微写作的由头,以体验为微写作的载体,让学生自我发现进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

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可以理解为在学生的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自然联系,它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国作文教学具有关注学生生活与写作之间关联的传统,“民国作文教学注意避免儿童与生活的隔离,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在亲身的感受中触发写作新味。”[5]即便写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间离,却因之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理想或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现实生活与未知生活或知识世界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探究未知和更新自我精神世界的兴趣,把这一过程用书面语言呈现或实现便是作文。

参考文献:

[1]陈素冰,田良臣.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J]. 语文建设,2014,(11).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3]钟毅平,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07-108.

[4]赵道夫,叶荣滨.高中随笔生态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2).

[5]陈素冰,田良臣.民国作文教学儿童立场初探[J]. 语文建设,2014,(11).

猜你喜欢

载体作文生活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