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对道德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2016-05-14徐璐杜欣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高校

徐璐 杜欣聪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有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德育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不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迅速成为高校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相契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活动形式,更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以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道德结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定期定向的文艺志愿服务为手段,尝试探讨文艺志愿服务在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发展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艺志愿服务;专业化;道德评价;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6605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1]:以基本道德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主题教育、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项措施,道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领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德育体制改革和对德育理论的探讨上[2],却较少考虑到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在德育评价方法上,许多教育策略只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构建外部道德环境方面,而忽略从青年大学生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构建道德自我意识、道德认同及道德实践的方法[3]。同时,道德评价功利化的现象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发突出。

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趋势相契合,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志愿服务成为高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4]。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符合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活动形式,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西方学者对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志愿服务的作用方面,John Wilson and Marc Musick 认为:志愿服务会对个人的心情产生积极影响,当个体参加志愿活动持续的时间更长时,消极情绪出现的可能性越低[5]。同时,个体会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很久以后,依然坚信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价值。另外,志愿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体对于生活的掌控感,科学有效地分配时间精力[6]。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也日趋成熟。有研究者发现,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7]。还有研究者提出:“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载体,为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提供了丰富资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8]

大学生志愿服务因其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导向功能[9],在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对于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单纯的道德导向的志愿服务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如何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上下功夫,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从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成为当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专业志愿服务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与提升是否会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成为本研究极为关注的问题。由此,本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的文艺志愿服务为例,尝试通过文艺志愿服务这一手段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评价的量化研究,探讨文艺志愿服务对道德评价的有效性,以期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和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方法

(一)被试

依托浙江传媒学院“梦想家”公益文化服务站,按照自愿原则,招募志愿者。经过约谈筛选,最终有650名志愿者符合文艺志愿服务的要求,参与研究,前后测获得有效数据620份,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道德结构问卷(Moral Foundations Questionnaire)

本次研究采用Jesse Graham和Brian A.Nosek等人(2011)编制的道德结构问卷[10]。量表由两部分构成,分为道德相关(15个题目)和道德判断(15个题目),采用六级评分,从0(不受影响,强烈发对)到5(绝对受影响,强烈同意),总分范围为0—150分,分值越高,说明道德评价的相关因素影响越大。

2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一)当前青年大学生道德评价的特点

为了解当前国内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评价的现状及特点,在研究初期,使用MFQ(Moral Foundations Questionnaire,道德结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经前测,对青年大学生道德评价倾向性的基本表现做出总结(见表2、表3、表4)。

由表2可见,在道德相关部分,不同被试个体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时,受伤害、公正、集体、权威、纯洁5个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分布上,5个因素均呈负偏态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即青年大学生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这5种因素的影响趋于正态化。

对比5种因素在道德评价中的影响作用,个体受“是否有伤害性”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受“纯洁与否”和“权威习俗”等因素影响较小。

由表3可见,在道德判断部分,不同被试个体对一件事认同与否,受伤害、公正、集体、权威、纯洁5个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分数离散度较道德相关部分小,分布相对集中。在分布上,伤害、集体和权威3个因素呈负偏态分布,公正和纯洁2个因素呈正偏态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即个体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这5种因素的影响趋于正态化。

对比5种因素在道德评价中的影响大小,与道德相关部分一致,个体对一件事认同与否,更倾向于受事件造成的伤害性的影响,而对“纯洁与否”和“权威习俗”等因素的考虑较少。

由表4可见,综合考虑道德相关与道德判断两方面,不同被试个体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公正、集体、权威、纯洁5个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分布上,公正、集体、权威和纯洁4个因素呈负偏态分布,伤害因素呈正偏态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即个体在做道德评价时,受这5种因素的影响趋于正态化。

对比5种因素的作用大小,个体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是否有伤害性”和“是否涉及集体利益”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受“纯洁与否”因素影响最小。

(二)志愿服务对道德评价倾向性的影响作用

12个月后,被试经过12次共24个小时的文艺志愿服务,再次施测。将前测、后测结果配对,经相关T检验,对比参加志愿服务前后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的表现,具体差异见表5、表6和表7所示。

由表5可知,在道德相关部分,参加文艺志愿服务前后,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01水平差异显著,即在“是否造成伤害”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影响作用显著减小。同时,“集体”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即在“是否与集体有关”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影响作用显著减小。

由表6可知,在道德判断部分,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受“公正”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1水平差异显著,即在“是否公正”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作用显著减小。同时,“集体”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即在“是否与集体有关”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作用显著减小。

由表7可知,综合道德相关与道德判断的结果来看,个体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即在“伤害”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作用在0.05水平上显著减小。同时,“集体”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01水平差异显著,即在“是否与集体有关”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作用在0.01水平上显著减小。另外,“权威”这一因素的影响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即在“权威习俗”这一因素上,后测较前测的作用在0.1水平上显著减少。

三、讨论

20世纪80年代,Kohberg受John Dewey和Jean Piaget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启发[11],借助道德两难问题情境,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此后,道德领域的大量研究都建立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之上。同时,Kohberg也提出,并非所有人的道德水平都可以发展至后习俗水平,甚至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本次研究以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Jesse Graham等人(2011)编制的道德结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文艺志愿服务为手段,尝试探讨文艺志愿服务在青年大学生道德发展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文艺志愿服务能够有效降低“伤害”因素对道德评价的影响

“伤害”这一因素在道德结构问卷中对应着残忍、情绪化、同情弱者等题目,结合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2],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因素影响较大的个体处于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中的“好孩子”定向阶段,即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而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后,个体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因素的影响减少,可推测出个体的道德水平发展至更高阶段。

(二)文艺志愿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权威”因素对道德评价的影响

“权威”因素对应着尊重权威、服从社会习俗、行为是否会引发混乱无序等题目,结合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当个体进行道德评价受“权威”因素影响较大时,道德发展处于习俗水平中的“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即个体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恪尽职守、尊重权威以及维护社会自身的安宁[13]。在参加了志愿服务后,个体从服从权威、避免惩罚的阶段中发展成长,走向更为成熟的道德水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权威”因素的影响减少。

(三)文艺志愿服务能够有效降低“集体”因素对道德评价的影响

在道德结构问卷中,“集体”因素对应对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维护,行为是否忠诚等题目[14],结合Koh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集体”因素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时,个体倾向处于道德发展习俗水平中的“好孩子”定向阶段,遵从大多数人的或者是“惯常如此”的行为。在顺利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后,再次进行道德评价时,“集体”因素对于个体判断的影响降低,道德发展迈向更为成熟独立的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具备文艺特长的大学生经过12个月共计24个小时的文艺志愿服务后,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受“伤害”“权威”和“集体”3种因素的影响显著降低,道德水平朝向更为成熟、独立的方向发展,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而不受制于当局、集体和权威人士的态度。

可见,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志愿服务尤其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日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研究日新月异,但此方面的量化研究成果还相对缺乏,因此本次研究对于专业志愿服务在思政教育和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未来可进行更为深入严谨的探索发掘,以便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专业志愿服务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促进青年大学生在道德养成和专业提升上长足发展。

五、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局限

1研究中其他因素的干扰

由于目前对于文艺志愿服务的量化研究有限,志愿服务的时长、频率等变量对于服务者道德评价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本研究中,耗时12个月,人均12次24个小时的文艺志愿服务是否足够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评价与道德水平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了解。

同时,由于本次研究在浙江传媒学院开展,多项研究已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大学生更具有自我意识强、随意性大等性格特点[15],因此,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青年大学生在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评价倾向性上是否存在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尚未涉及。

2研究方法的不足

本次研究受条件限制,未设置前测—后测空白组,在研究开展的12个月中,志愿服务以外的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改进完善研究方法,消除志愿服务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课程教育、学生个体随时间的成长发展等。

3未来研究展望

由于道德领域的复杂性,此方面的研究也多有争论,关于不同因素对道德评价的影响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志愿服务在青年学生道德养成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备受研究者关注。未来,可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结合当前发展迅速的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手段,在志愿服务的作用机制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对于未来思政教育的启示

1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关于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当前已有一些研究涉及,而随着社会和志愿服务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16]。同时,将志愿服务置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怎样更好地结合专业,发挥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立己达人”的双赢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作为被试的青年大学生多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文艺志愿服务均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文艺演出等形式的专业活动,目前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艺志愿服务的突出优势。未来,可考虑更加细化地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志愿服务在思政教育中的规范化应用

如前文所言,志愿服务的持续时间、活动频率等因素在道德提升方面的影响尚不明确,而盲目地开展持续性不强、行政色彩浓、教育维度单一[17]的志愿服务,会大大降低志愿服务的作用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细化,深入探讨志愿服务时长、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规范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打造志愿服务的课程化路径。

3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建设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18],而合理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这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对于志愿者的专业培养也极为重要。各高校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众多,参与程度高,但是对于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却良莠不齐[19]。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提升实效性,走专业化道路,就必须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20],提升专业素养。此外,人际交往、社会经验方面的培训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因此,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要在规范管理机制、完善培训机制和优化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陆玉林,陈立思,李辉,石国亮,万美容.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笔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1—7.

[2]杨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0,(5):61—64.

[3]李依倩.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4]彭千.北京奥运会对首都体育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5]孙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6]John Wilson,Marc Musick. The Effects of Volunteering on The Volunteer.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96,17(2):231—258.

[7]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8]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39—40.

[9]张红霞.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0]G.Jesse,B.A.Nosek,H.Jonathan,I.Ravi,K.Spassena.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1,101(2):366—385.

[11]任瑾钰.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12]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13]陈录生.“道德发展阶段论”与我国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规律:心理学探新,1989,(3):57—60.

[14]G.Jesse,H.Jonathan,B.A.Nosek.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rely on different sets of mor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9,96(5):1 029—1 046.

[15]叶荣.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方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2):53—54.

[16]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17]张晓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85—88.

[18]黄丹琳.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65—167.

[19]张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0]张迎春,王亚鹏.高校专业志愿者培训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82—84.

Abstrac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port clearly puts that strengthening mor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talent cultiv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holy du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urrently, remarkable effect as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there is still deficiency in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With the 2008 Olympics Games successfully held,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y has rapidly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university. Meanwhile, quantities of practic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 provide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 effective activity form of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Taking Koh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Stage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moral structure questionnaire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regular and oriented literary and art voluntary service as the to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ve role literary and art voluntary service plays i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art students.

Key words:literary and art voluntary service; specialization; moral evaluation; universities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专业化高校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