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良知”

2016-05-14杨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致良知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杨维

摘要: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对王阳明的致良知本义进行阐释,然后对“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学思想进行重点分析阐述,最后对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以期使人们能够进一步地认识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0103

王阳明出生在明朝中叶正德、嘉庆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世人影响最为深远。他的“致良知”教育哲学思想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成熟思想,“致良知”学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提出“人人可以为圣人” 的主张;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圣传之秘,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很多哲学思想和教育原则,在当今社会都能得到体现。所以,研究他的“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致良知”的基本内涵

1良知思想探微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在《尽心上》中对良知的解释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中的“不学”就表示“良知”具有先验性,其中的“不虑”表示“良知”具有直觉性,其中的“良”是对知和能而说的,意思是说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性,不依赖于环境、教育就自然具有的。孟子的“良知说”是他性善论的核心[1]。孟子的良知内涵可归结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王阳明所理解的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对孟子“良知说”的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在他的著名著作《传习录上》中对良知的解释是:人见到父母自然就知道应该孝敬,人见到兄长自然就知道是他的弟弟,人看见孺子落入井中,自然就会产生恻隐之心,这些就是良知,不需要借助外力。他的意思就是说,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的特征,不是外在的东西的内化结果。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对孟子“良知说”的发展。王阳明作为一个关心时代、洞察社会民心的哲学家,他是有思想的,对“良知说”的阐释是更有见地的。孟子在论证性善时,不仅提出良知,而且提出“四端”,认为“四心”是“四德”的开端。而王阳明在论证性善时,把良知与四端结合得更明确。王阳明认为良知和心的关系是:“良知者,心之本体。”意思就是说,良知是心的本体,是心的“虚灵明觉”的状态。良知具有道德本源的性质,在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体现为“理”[2]。王阳明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天理”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和规范,王阳明将良知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良知的本体是存在根据、德性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的统一体,他认为良知就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王阳明认为,良知具有先验性。良知是每个人先验的是非准则,它以寂然不动的状态对是非善恶做出直觉判断,是人们心中最真切的一个准则。良知具有内在性,他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良知具有普遍性,王阳明认为良知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个人的善恶是非准则也是完全相同的,并且这个准则是固有的,并不需要到外部去寻找。良知具有主体性,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至善的本体,自然表现为善的行为,人向善的道德实践和修养活动就是良知在发挥作用。

3王阳明所理解的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成熟思想,从明代起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所谓“良”,就是“本然之善也”,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也是先天本然的。所谓“知”,“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良知”意思也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3]。“致良知”就是至极其良知,也就是致良知的至极义,就是把自己的良知拓展扩充到底,并且把良知推广到人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致良知”孟子说是尽性,在《大学》里说致知,是从良知本体向良知发用的展开。

王阳明认为,良知与致良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东西。凡人和圣人都具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恻隐之心,但不是每个人只要有了善端,就一定能成为圣人。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人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对待私欲迷惑,最终战胜私欲,良知再无障碍,恢复天理,充分显示人心。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之“致”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到事情本身之中去,致良知是一个遏制私欲、扩充人心、恢复天理的过程,是意诚的根本,到良知本身之中去。“致良知”之“致”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就是要求世人时刻都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检查,主张存心养性,在做任何事之前以及在做任何事的过程中都要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垃圾清理,意念和行为都要向善、合乎天理,追求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使行为朝着合乎伦理道德的方向发展,最终努力达到圣人境界[4]。梁启超先生认为,“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先生毕其一生、呕心沥血的思想成果,突出其“良”字,更突出其“致”字,一字增减不得。他的“致良知”既有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又有他自己的独特创造。

二、王阳明“致良知”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既有理论修养又有教学实践经验,他倡导在实践中练就儒家人格修养、建立经世济民功业。所以,“致良知”说是注重实践的良知学。

1要立志、存天理、去人欲

关于什么叫立志,王阳明说过:“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关于如何立志,王阳明认为立志贵在专一。“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王阳明还认为立志要立心。立心就是要把心落实到具体事务中,要心事相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即心之所之,专注而不分心。王阳明要求立志就要坚定,持之以恒。立志坚定就是要一心而入,动摇倾斜,反复不定或若即若离都是不能立志或志之不坚的表现,立志并守志是修身之道,开发持守人的灵明觉知,良知就会逐渐呈露出来。

2静坐省察

王阳明教导学生时特别重视静坐功夫,把静坐作为一项重要的修养功夫,让其弟子们普遍实践,通过教其静坐以减少朱子学的负面影响,教之静坐以实现对私欲的超越。《王阳明全集》中“静坐”一词大概在三十七处出现。静坐是东方人体悟宇宙和人生的方式,静坐在先秦即有之,最早可考的是在正德五年。静坐活动实际上是人的思维训练,是人在静坐中产生的与宇宙合一的心理状态,人们在静坐时可以体察内心、体悟道德,自觉进行反思、内省。王阳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静坐的教学方法,从治的功夫入手,做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就是无论何种情况,每个人都要自觉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内省,使自己始终接受先天道德法则的监督,处于道德自律状态,使每个人的意志、语言和行为都要先天至善。

3事上磨炼

王阳明认为良知天理的本体是晶莹透彻的,像明镜一样干净纯洁。在致知过程中,私欲常常导致个体昏迷,失去向善的方向,所以人们要在闲暇无事时进行内心反思,要经常对本体进行拂拭,去除向恶的垃圾。王阳明强调的事上磨炼,是指在道德实践中用功,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强调“事”是“良知”的载体,是良知功夫用力的场所。他反对知行不一、反对只说不做,倡导亲身力行,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天理。“人须在事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5]王阳明强调道德实践的一致性,良知的实践性取向,为各项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时时事事上致良知,是良知发用下的个人德性实践。

三、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1“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去物欲”“明其心”。他认为,人之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自能,不教自会;认为良知不分圣愚,人人所具有;还认为良知不会泯灭,也不会消失。但人在与外物接触时,受物欲引诱,良知会受昏蔽,这是他的致命弱点。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既然“良知”人人都有,为什么有的能成为圣人,有的却成为愚人呢?王阳明认为,圣愚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圣人能致其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所以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任何人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除物欲,使“良知”晶莹透彻如明镜,自觉“胜私复理”“去恶为善”。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思想,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并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至今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2“致良知”的教育原则

(1)谦虚谨慎、志存高远。王阳明认为,要达到“致良知”,首先要使良知达“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立志”是“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主张以“立志”树立善良的动机和情感。其次要谦虚戒傲。他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阳明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教育学生,要“知行合一”。“良知”并非固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变化不居”的东西,“良知”与“致良知”要实现动态的统一,“良知”要在“变化气质”中展现出来,是生活中“行”的体验活动。

(2)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王阳明认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使吾而是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师生之间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王阳明在讲学活动中要求环境气氛要自由宽松,极其活跃,讲学之余要有文娱活动,“歌声彻昏旦”,这就是他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王阳明在讲学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不能是单一的、机械的、模式化的,不能强制学生接受,要寓教于乐。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是能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3)因材适教、发挥个性。王阳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他指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才能和个性特长,选择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能得到充分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4)顺导性情、鼓舞兴趣。王阳明对蒙童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不要用条条框框来束缚和限制他们的活泼好动天性,让其自然学习、顺利成长。王阳明认为,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是教学教育的重点,要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学习时心情愉快,兴趣盎然,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生机勃发,自然茁壮成长。王阳明提倡的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是一致的,说明王阳明真不愧为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四、王阳明“致良知”的当代价值

1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道德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事物,它是有着一定的阶级根源的、体现特定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社会生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和延续的有力保障。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追求经济价值,忽视道德理想信念。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一种自觉性很强的自律道德。道德属于意识范畴,具有他律性,要通过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健全的良知是真正的法治能够顺利良性运作的基础,法治的推行必须以个人、社会和国家、政府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主体具备起码的良知为前提条件与人格保障。今天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行,就是王阳明“良知说”的重德治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用外在的道德规则来要求内在道德的渴望。

2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人们经济物质富足,但个人精神修养、道德境界已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自身修养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私心杂念,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良知回复本体。在法制还不够健全的今天,完全依靠法制、依靠社会监督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弃恶存善,增强机体免疫力。王阳明的“致良知”,在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上,强调应事接物,事上磨炼。他明确指出:“只是空静坐,如槁木死灰,亦无用。”致良知就是要亲身笃行,善存恶去,逐步提升完善自身修养[6]。

3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利于形成实干之风

王阳明的“致良知”蕴涵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理,“知行合一”就是解决道德实践的问题。王阳明认为,所有的人,只要按良知办事,去人欲,存天理,就可以成为圣人,目的在于人人都要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王阳明非常注重践履,反对空谈,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致良知”自古至今都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王阳明终身痛切批判“徒腾口说”学风,反对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践的学风。现代社会,有很多人热衷空谈道理、不办实事,有的人私欲太重,不为家国社会着想,不能从大局出发。所以,习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三严三实”,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预警,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精髓体现。

五、结束语

总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所以,“致良知”学说虽成哲学体系,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其中有很多思想自明朝以来一直影响至今,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借鉴。“致良知”强调笃践力行,知行合一,倡导尊重个人、强调个性、不惧外物,与现时代的契合度非常高。对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结合当今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客观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分析研究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使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改革深化和经济文化发展中能得到更好的借鉴、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丁为祥.大学今古本辨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4]劳思光.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李捷.孟子 尽心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致良知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
阳明四句教与唯识学八识思想的对比研究浅析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浅析牟宗三智的直觉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