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奥巴马出访演讲的态度研究

2016-05-14麻文静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

麻文静

摘 要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组成,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如何表达主观态度。本文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出发,对奥巴马出访古巴的演讲进行解读,分析奥巴马如何在出访演说中运用态度达到体现人际意义的目的,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态度意义对于奥巴马出访演讲中的外交目的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出访演讲

1 引言

作为人类交际和交流的一项重要方式,公共演说语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对话现象。在演说语篇中,演讲者和听众有意识地参与到一种有效的互动活动中。而在公众演说中,演讲者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有效地和听众建立内心的对话,使听众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影响听众的态度和行为,达到交际的目的。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而评价理论又进一步划分为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本文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出发,对奥巴马出访古巴的演讲进行解读,着重分析该文本在态度意义的子系统——情感(Affect)、判断(Judgement)、鉴赏(Apprecaition)三个方面的意义体现,分析奥巴马如何在出访演说中运用这三个子系统,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态度意义对于奥巴马出访演讲中的外交目的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2 评价理论的概述

评价理论,又称评价系统,是在语篇语义学层面表达人际意义的三个系统之一,它关注说话者/作者对人物、地点、事物、事件、现象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及如何协商、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因此可以发现,该理论主要通过评价文本中的人和事物以及他们的言语、情感的方式,来表明说话者的立场,赢得听者的共鸣,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按语义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是评价系统的核心,关注语篇中表达态度的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评价性语言,以及一系列把语篇的命题和主张人际化的资源。介入与态度的源头有关,包括表明语篇和作者的声音来源的语言资源。级差则是指态度的强烈程度。

本文主要从态度子系统出发,对奥巴马出访古巴演讲语篇中的态度语言展开分析,故在此主要介绍态度意义的三个方面: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资源涉及人们情感的表达,包括各种各样人的情感。说话人通过情感类语言资源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判断是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如赞美/批评,表扬/谴责等。判断可分为两类:社会尊严(social esteem)和社会许可( social sanction)。对社会许可的判定涉及对错, 是否合法,是否道德,是否有违宗教教义。对社会尊严的判定牵扯到被评价人的社会尊严得到提高或降低,但跟法律与道德无关,否定、消极的社会尊严的判断也不会被看作是罪过。鉴赏,就是指对事物或过程的评价。

3 奥巴马出访古巴演讲的态度研究

3.1 情感意义

情感意义关注的是评价者的心理感受,是评价者对被评价事物的情绪反应。

(1). Thank you. ……President Castro, the people of Cuba,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warm welcome. It is an extraordinary honor to be here today.

演讲开始部分,奥巴马以多个“thank you”和“extraordinary honor” 等情感性词汇向古巴人民传达访问古巴并进行演讲的欣喜之情和感谢之情,赢得了古巴人民情感上的共鸣,并为接下来的演讲营造友好和谐的氛围。

(2) And thats why I believe…… And I've always believed in what Martin Luther King, Jr. called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I believe in the Cuban people.

演讲中,多次提到“I believe”, 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对于“我”与古巴人民、美国与古巴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的信心。

以上,运用一系列积极的语言资源,来表达出说话者奥巴马在演讲中的积极主观的情感态度,赢得了古巴人民的好感,便于营造良好的氛围。体现了情感意义对于奥巴马演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此次的出访外交具有积极作用。

3.2 判断意义

判断指对人类行为的评判,表达作者或说话者对行为的态度。作判断时,会涉及到行为是否有道德,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值得赞扬还是应给予批判,是否有能力和韧性,是否诚实可信,是否正常等等。

(1) Millions of our people share a common religion -- a faith that I paid tribute to at the Shrine of our Lady of Charity in Miami, a peace that Cubans find in La Cachita.

美国人民和古巴人民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并且,奥巴马总统本人对这种宗教信仰致敬。说明两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相同性,奥巴马总统指出了共有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两国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古巴人民的认同感。

(2)Im hopeful because I believe that the Cuban people are as innovative as any people in the world.

奥巴马总统相信古巴人民是具有创新性的,夸奖鼓励了古巴人民。这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话者思维方式的一种判断。

在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两个方面,将该文本进行具体的判断意义的分析,可以发现,奥巴马同样也是进行了积极方面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古巴人民的社会尊严,从而使得奥巴马总统在此次外交上取得了古巴人民的认同感。

3.3 鉴赏意义

鉴赏,就是指对事物或过程的评价。

(1) But democracy is the way that we solve them. Thats how we got health care for more of our people. …… American democracy has given our people the opportunity to pursue their dreams and enjoy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此处的“American democracy has given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美国民主制度帮助美国解决了各种问题,并且使得美国民众有机会追求梦想和享受高水平生活。这显示了奥巴马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赞扬,实质上也是从侧面在宣传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2) Weve played ver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world. ……Weve been on the different side of so many conflicts in the Americas. ……We took different journeys to our support for the people of South Africa in ending apartheid. ……Weve been a part of different blocs of nations in the hemisphere…...

多个“different”指出了美国与古巴在多个方面的不同,鉴赏出两国在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性。然而,正是这些的不一致促成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

奥巴马通过对于不同事物的鉴赏,赞美之情、肯定之意贯穿演讲的始终,激发了美国与古巴双方之间的认同感,营造了良好的演讲氛围。这体现了鉴赏意义对于奥巴马演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奥巴马出访古巴的演讲语篇,可以发现,态度意义的表达在演讲中较为明显,而且在情感、判断、鉴赏三个方面均有进行具体的体现。这表明了奥巴马较为关注情感世界,通过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古巴的积极评价促进双方友好和平关系的建立,进而达到外交目的。其次,本文在态度子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分析也充分表明了运用评价理论解读外交演说语篇,有助于理解演说者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他是如何和听众建立和谐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地说明了态度意义在奥巴马出访演说的使用,对于美国与出访国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双方的外交合作。

参考文献

[1]Bryns,J.H.Speak for Yourself-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 [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7.

[2]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 2001(06).

[3]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4]柴清丽.评价理论在外交演讲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重庆与世界,2010,27(11).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
从评价理论看《绝望主妇》中的人际意义
评价理论视角下《一九八四》中温斯顿的情感变化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
评价理论下英语足球评论阅读教学研究
评价理论视角下《孟子—尽心下》介入和级差意义分析
媒体服饰话语态度资源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
《爸爸去哪儿》中的儿童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