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心理困境的介入

2016-05-14戢宜进

山东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

戢宜进

摘 要:失独家庭的心理困境是失独家庭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对失独家庭的心理救助却是被忽视的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对失独家庭心理困境进行介入时,可从完善家庭功能、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巧妙运用互联网和灵活运用灵性社会工作四个方面着手,在失独家庭的心理救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失独家庭;心理困境;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失独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失独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失去独生子女,失独家庭的各方面生活都受到严重打击,迫切需要帮助。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助人自助的社会力量,在失独家庭的救助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一份责任。从失独家庭的现实需求出发,选择适当的社会工作介入路经对服务效果至关重要。

对于失独者来说,心理困境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心理困境影响了失独者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交往,是失独者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解决心理困境是解决其他一切困境的中心点。在中国社会,由于受传统风习的影响,子女之于父母,除了互相满足爱的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外,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父母自我实现的需求。此外,与社会上同龄人相比,同为父母,同样生养了小孩,父母的自信和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失去子女后,失独父母与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因为自己没有子女而被别人怜悯和看低,因而自信和自尊受到极大影响,进而会认为生活不再有目标,自身不再有价值。精神需求的无法满足影响了失独父母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动力,失独父母不再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拒绝接受新的认知,沉浸于痛苦和自责中,对寻求改变采取消极态度。

当前对失独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失独家庭内部的实际情况关注较少,但微观层面的问题往往与失独家庭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更需要迫切解决的。此外,失独家庭救助主要集中于物质帮扶,但大量调查都显示,失独家庭现在更加欠缺的心理帮扶。因此,对失独家庭的心理帮扶是社会工作者对失独家庭最为核心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发挥作用:

注重家庭社会工作

“失独”问题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失独家庭的健康与否严重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状况。深究失独家庭产生问题的原因,首先,在支撑家庭的核心上,原本作为父母之间纽带的孩子的死亡,导致支撑家庭的主轴——亲子关系倒塌,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从相对积极走向悲观失望;其次,在夫妻角色和责任分工上,孩子的死亡使原本在抚养子女和养活家庭上有明确角色和分工的父母双方不再有明确的两性分工,而是各自为政,自由分工;最后,在家庭权力架构上,夫妻双方不再关注家庭,权利意识淡薄。这一切的变化,导致夫妻双方的互动减少,夫妻关系走向各自独立,家庭关系结构失衡,家庭功能紊乱,家庭的稳定性急剧降低,最终家庭走向解体。有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失独父母的离婚率为30%,而我国总体离婚率最高的年份(2012年)离婚率为2.29%(张必春,陈伟东,2013)。可见,失去独生子女是失独父母离婚的直接原因。在婚姻没有解体的失独家庭中,夫妻双方的情感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针对失独父母的心理问题和因家庭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联合家庭治疗法和结构家庭治疗法相结合的模式,让父母双方重塑自我价值,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重建合适的家庭结构。

1.重塑失独父母的自我价值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人本主义精神出发,发掘失独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失独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家庭历史生活经验整合的方法,帮助失独者从之前的家庭生活经验中找到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生命闪光点,也可以根据是读者的特长引导失独者在新的领域取得成绩,让失独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社会工作者还必须帮助失独者重新接受“失独”这个事实,帮助失独者逐渐接受这个事实,梳理其中的责任,放下失独者心中的包袱,与失独者一起创造开启新生活的机会,找到当前生活的中心,或是开发新的生活重心。

2.重建家庭内部良好的沟通方式

萨提亚分析認为沟通的效果由个人自我评价的高低决定,即由个人的自尊的高低决定。自尊低的人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形象低的看法,为了掩饰这一自我而产生防御性行为,如口是心非,讨好,责备等等。不良的沟通反映在失独者身上,表现为不需要回应的汇报、表里不一的情感表达、自我责备或是责备对方、漠不关心。而家庭不良的沟通方式又会反过来对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产生不良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失独父母双方指出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并声明改善沟通方式对家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失独父母双方创造情境,或者提供话题,并且说服双方中较为开明的一位主动发起沟通,帮助失独父母双方进入到正常沟通的轨道。

3.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

合理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原有家庭结构的破坏,所以重建合理的家庭结构对失独家庭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家庭找到新的家庭核心轴,重新定义双方的夫妻关系,划分夫妻间的责任和权利,重新找到家庭结构的平衡点。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者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父亲或是母亲的角色,还有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后者的角色不会随着前者角色的消失而消失。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消失后,失独者应该主要扮演好夫妻间的角色,维护家庭系统的运转。社会工作者可以角色扮演的方法,重现家庭生活中曾发生的事件,让夫妻双方回顾自己过去的经验,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感受和想法。

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外部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内部包括失独者人际关系圈、失独者家庭、失独家庭自组织和失独者自身。这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需要整合这些要素,为失独家庭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本,解决生活需要,帮助失独者重建健康的身心,促进社会融入,增强对社会生活的信心。

1.完善外部社会支持网络

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外部社会支持网络是失独家庭获得物质帮扶、生活照料的主要来源,是失獨家庭维持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工作者要不断致力于在社会政策层面上为失独家庭整取福利,在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进行政策推动。养老问题一直是失独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界认为建立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提倡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提供服务,鼓励志愿者加入,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

2.构建内部社会支持网络

失独者人际关系圈包括失独者的朋友、同事、亲戚等与失独者有情感上的联系并在失独者以往的生活中有过较为密切的人际交往的人群,他们可以为失独家庭带来心理抚慰和一部分的物质支持。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鼓励失独者重新逐渐融入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也要争取这部分人群对失独家庭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培训,教授他们与失独家庭相处的技巧,利用原有的亲密关系这个优势让失独者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帮助和安抚。此外,当政府、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支持网络无法有效提供救助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失独家庭争取失独家庭的亲戚、朋友、同事等的物质救助和生活照料。

失独家庭自组织在近年来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失独家庭的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寻求着自救。失独家庭自组织是失独家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发组织并建立起来的互助性质的组织。失独家庭自组织起源于失独者的抱团取暖,在失独家庭自组织中,失独者面对着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和相互鼓励。我国目前已有几个大型的失独家庭的自组织,它们的专业性不断增强,为越来越多的失独者提供心理上的港湾,并且招募社会资金为帮助有生活困难的失独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在这方面的缺位。社会工作者可以带领失独家庭进入到这类组织中来,在自组织中担任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以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在自组织内部发挥作用,为失独者的自我成长和自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

巧妙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让它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社交、获取资讯、学习等功能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对于失独者更是如此。

具体来说,互联网对于失独者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交往、了解外部世界、学习新知识。首先,在交往功能上,互联网能够让失独家庭自组织超越地域的限制,建立失独家庭QQ群、失独家庭贴吧和网络论坛,让更多的失独者有机会融入到温暖的大家庭中去,在那里获得抚慰,分享信息。其次,互联网极为便捷的咨询获取功能能够帮助失独者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让失独者不至于与社会和时代脱节,为失独者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社会融入感。失独者也可以利用那个互联网了解跟多的社会政策,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己争取相应的权利。最后,互联网上极大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失独者填补生活空虚的需要,帮助失独者找到新的生活乐趣。比如,失独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听自己感兴趣的公开课,学习养生知识等,帮助使读者重建对生活的希望,重塑个人价值,增强自尊和自信。

合理使用灵性社会工作

灵性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者灵活使用各种可以启发灵性的工具,引导失独者通过亲身体验、知觉和反思而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内心自由、幸福的境地。

灵性社会工作介入的技巧包括敏感性训练、戒定、觉察呼吸之道、灵性整合、真实地表达、倾听协商、参与行动(运动疗法、艺术疗法、读书疗法、自然疗法等)、倡导行动(社会工作研究、社会政策倡导)、联合行动(个体联合、社区行动)等(陈劲松,2013)。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人本治疗模式让失独者悦纳自己,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改变失独者的不合理认知。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教授失独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有意识的呼吸和冥想,有意识地开发失独者的天赋。社会工作还有一大任务就是帮助失独者摆脱“物性”,当外物改变时失独者仍能保持内心的专注,当失独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充盈感,就不会因为外界的环境改变而影响自己的幸福感。此外,在失独者接受帮扶的同时,也可以倡导他们作为志愿者进行公益活动,如在社区进行志愿环保服务,在养老院进行义工服务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当代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社会工作,2013,(4).

[2] 张必春,陈伟东.变迁与调试: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维护逻辑——基于家庭动力学视角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3).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成年人收养制度构建研究
试论系统理论在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失独家庭基本诉求及政府帮扶服务研究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