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地协调观下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14王韬薄俊丽

地理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有效衔接教学策略

王韬 薄俊丽

摘要:不同学段学习内容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平不同,初高中地理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初高中地理学习有效衔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教学策略

以“聚落”为例,中图版教材分别在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方文化特色”、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聚落”、高中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必修三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等涉及相关内容。针对这些初高中贯穿的地理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整体把握并有效衔接,既不能重复性低效学习,也不能各管一段,形成断层。

一、深度解析课标, 挖掘核心概念

对初高中课程标准进行深度解析,从中挖掘并逐步提炼出核心概念,这是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的前提。

“聚落”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征,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的影响;②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世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征;③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④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⑤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解析课标的内涵,学生在初中阶段应首先了解中国和世界不同空间尺度自然地理环境这一背景;其次感知聚落的个体——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感知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能够借助地图工具说明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在感知这些事实性素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聚落”的概念。

“聚落”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②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③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④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⑤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⑥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⑦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解析高中的课标可以看出,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了解聚落在宏观空间尺度上的选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微观空间尺度上的功能区分布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关系;聚落在时间尺度上的发展变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聚落与其它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聚落与其它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

通过对初高中课标的解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初步建立概念的初中,还是深化概念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聚落”的过程中,都无法避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这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变为聚落与环境不协调的发展,这需要人类社会进行人为干预,使其朝协调方向发展。因此,在“聚落”学习中,必须关注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如图1),特别要把握与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即在时空尺度和人地协调观念下的人地观念,并运用这样的核心概念统领初高中地理教学。

二、研究学生认知,搭建学习进阶

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不同,初中学生地理基础主要来源于小学的科学课,少数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余看一些相关的课外书。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很少,综合思维水平相对较低,一般对事实性知识或者单一要素知识接受更容易,因此初中阶段首先学习中国和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的学习,感知聚落的个体表现;通过具体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总结民居与聚落的关系并初步建立“聚落”的概念,在此过程中积累地理基础知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随着年龄增长,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定提升,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高中阶段逐步进入深化概念、综合理解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层级(如图2)。

三、整合学习内容,有效设计教学

围绕“聚落”这一地理要素,在明确其概念体系和学习进阶后,教师应在“人地观念”统摄下,整合初高中相关知识内容,总结内容结构(如图3)。在内容结构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学习、聚落概念的建立应在初中完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初中阶段,学生只是感知一些具体城市,从表象入手学习即可。宏观空间选址与自然和其它人文要素的关系、微观空间内部结构的形成、聚落随时间的发展变化等深化概念的学习过程则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阶段完成,运用案例分析学习聚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需要在必修三完成。对于文科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对概念进行综合,通过总结概括出适用于自身学习特点的知识结构和一般原理,并能够运用知识结构里的概念和一般原理分析解决新情景下的问题,以此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情境和实际问题。

从学习进阶的分析看,初中阶段学习以感知事实、初步建立概念为主,而建立概念需要以丰富的地理表象为基础,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更偏重形象思维,对于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感性的素材描述更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可以多采用情景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图表等;体验式教学也可以适当引入课堂。如有的教师布置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物品动手制作各地民居,并在地图上指出它们应在的位置,解释为什么分布在此?这样的教学适合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聚落”个体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观察或者教师提供的各地城市、乡村的图片或视频讨论民居与城市的关系,由此初步建立“聚落”概念。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在初中基础上深化概念。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初中有了一定提高,通过直观素材抽象概念的能力已经具备;通过对图表分析总结概括结论的能力也比初中有较大提高。因此,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更适合高中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求,以此完成学习过程。如教师可以给出世界各地若干城市,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这些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学生通过查找会发现有些城市的中心地区并不是CBD,这与其它多数城市有了矛盾冲突,也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论有不同,由此展开聚落在微观空间分布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并逐步总结抽象出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0

[2]张素娟.基于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分析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19-21.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有效衔接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