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11

高教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实践探索

尹 辉

(宁波工程学院 党院办,浙江 宁波 315211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尹辉

(宁波工程学院党院办,浙江宁波315211 )

摘要:本文基于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创新背景,结合宁波工程学院的探索实践,提出了创新合作教育的五点启示:必须树立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的理念;必须确立整合资源、借力发展的思路;必须弘扬主动出击、务实有为的精神;必须坚持面向需求、突出重点的原则;必须体现双向互动、双方受益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合作教育;基本内涵;实践探索

一、合作教育的内涵及创新背景

萌芽于劳动教育思想的合作教育,其雏形形成于欧洲的工读教育,在20世纪初正式产生于功利主义盛行的美国,并于20世纪中期达到成熟,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接受,历经一百多年至今仍然方兴未艾。根据美国职业协会颁布的《合作教育宣言》,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一种“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经验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方法”。该定义指出了合作教育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见下图)。

图 合作教育示意图

一般认为,最早的合作教育模式是1906年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赫尔曼·施耐德(Heman Shneider)教授所创建。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经历了模式确立(1906-1921)、稳步发展(1921-1965)和迅速推广(1965-1992)三个发展阶段[1]。期间,除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计划和政策给予合作教育大力支持外,美国的各种基金会在合作教育研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在爱迪生基金会的赞助下,《工读学院教育计划,合作教育研究的评估报告》一书出版,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促成了全美合作教育委员会在1962年成立。1965年,福特基金会设立了教育促进基金,为发展合作教育提供财政资助。到1992年,全美采用合作教育模式的学校多达1100多所。在不同的国家,合作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工学交替”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

我国的合作教育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此后,全国各高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1992年4月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正式开端。1997年国家教委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列入主要工作计划之中,逐步强化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并确定在10个部委、2个直辖市所属的28个院校进行试点工作。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短,但仍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陈解放在《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一书中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展开研究,分析了合作教育理念在美国发展的哲学基础以及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础;通过对国外合作教育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分析,指出合作教育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培养模式[2]。徐金燕的《中外合作教育发展探究》一书,对合作教育产生的背景、定义及模式、实践及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组织机构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3]。随着合作教育在不同层次高校中广泛开展和应用,对合作教育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截止2015年9月,以“合作教育”为主题对中国知网不限年限进行精确搜索,共搜出相关文章10557篇,主要围绕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推进政、产、学、研的合作,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展开研究。

本世纪,我国进入工程项目大发展期,未来二十年更是我国工程领域发展的机遇期,国家急需各领域、各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积极性下降,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和市场化导向影响,没有认识到也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毕业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就业适应期延长。同时,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国工科大学与产业存在着较大鸿沟。在校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大学考评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学教授的重心在于论文或专利,缺少足够的动力去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大学在知识上的优势难以转化成生产力的优势。同时大学受办学经费等制约,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之后,没有及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普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工程实践教学和培养,造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化、不适应企业要求等问题。针对这个背景,2010年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4]。“卓越计划”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是我国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合作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

二、合作教育的创新实践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诸多挑战,尤其在传统产业的调整转型、创新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迫切需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支持。宁波工程学院是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之一,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第一届“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席单位,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之一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作为一所由地方政府举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为宁波城市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和高素质的人力支撑。因此,宁波工程学院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培养应用开发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宁波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培养具有积极人生态度(Initiative)、良好专业素养(Industrial)和整合应用能力(Integrative)“3I”特质的现场工程师后备人才。

为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学校根据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涵,根据卓越计划高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要求,提出合作教育办学战略。一方面与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理论研究;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合作途径,整合国际、国内名校大所优质学科资源和地方政府、企业丰富办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倡导以“合作育人、协同创新”为主题,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前提,以“提升水平、服务发展”为目的,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作出选择,拓展和延伸传统意义上合作教育。近年来,学校在合作教育战略的实施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推动了学科建设,提高了育人的质量,提升了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契合度和贡献度。主要做法有:

(一) 与地方政企合作

学校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推进与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政府有关部门及重点镇(街道)的合作。先后与宁波市镇海区政府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与宁波市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汽车研究院,与慈溪市政府合作共同参与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建设,与北仑区政府合作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通过建立与县级政府层面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相关合作平台,也为合作向区域内企业深度推进搭建了载体,提供了条件。

学校还注重推进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与宁波市科学技术局等部门合作,牵头建立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与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共建中小企业研究所;与宁波市智慧城市标准研究院共建智慧企业研究所等。学校交通学院与宁波市公安局交警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服务上开展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浮动车技术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项目,获得了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了宁波交警局委托的《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宁波市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评价》等20多项课题,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在这些合作项目中,老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研究培养,使实践育人也得到有效落实。交通学院与宁波市交警局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交通学科建设水平,带动了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推进了“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推进合作重心下移,建立与慈溪市坎墩街道的战略合作平台,三年来,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项目,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项目,获得240多万元的国家和地方财政经费资助,1个项目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个项目分别被市科协列为厂会协作和村会结对项目,1家企业被评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产生经济效益1.8亿元,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由此我们探索了合作的“坎墩模式”。目前,该模式正在向宁波市8个卫星城市试点镇合作推开。

在宁波市经委行业办的支持下,学校召开了包括石化行业、物流行业、电子行业、塑机行业、模具(机床)行业、汽车行业、建筑行业等20个行业协会参加的宁波工程学院改革发展研讨会,并与各行业协会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各行业协会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建立了平台。尤其是学校牵头的宁波市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成立,为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学校还大力推进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与300余家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合作育人和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学生实习基地和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镇海炼化、无锡中软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保证“卓越计划”学生一年左右在企业学习的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这一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重组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承担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安全保护、劳动保护等各项管理工作,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以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与名院大所合作

在合作教育战略实施中,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名校大所合作,推进共同合作办学。针对宁波杭州湾新区将集聚100万辆汽车整车及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形势,学校与同济大学和德国相关大学共同举办中外合作的汽车学院及汽车研究院,努力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新材料产业是宁波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积极响应宁波市委、市政府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决策,充分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师资及相关资源,共同合作举办材料学院,培养材料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汽车学院和材料学院的建立是学校实施合作教育办学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开放办学的有益尝试。

中外合作办学,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与境外2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教师访学、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办学合作等。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学校还参与了中美“1+2+1”学生合作培养项目,开展中英“2+2”合作培养项目等,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校分别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合作,共建了“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我校以两大中心为平台,依托中国社科院的重要资源,在学术研究与交流、与地方的服务合作及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宁波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低碳城市、创新城市建设以及港城关系发展等决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与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团队、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沈昌祥院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团队共建4个院士工作站,提升学校的学科与科研建设平台。

此外,学校还与保加利亚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立宁波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驻基地,推进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为今后研究生培养学位点建设积累经验。

三、合作教育的创新启示

(一)必须树立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的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已经从相对封闭的高楼深院变为对国际开放、对社会开放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因此,开放办学、合作发展必然是大学办学思想的重要内涵。作为发展历史不长、办学实力相对偏弱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学校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的程度。201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这是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体现。没有开放,哪来协同,没有合作,哪有创新,所以合作教育的创新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向国际国内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的理念。

(二)必须确立整合资源、借力发展的思路

大学要落实开放办学,合作发展理念,必须走整合资源、借力发展的路子。要通过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办学资源,实现各二级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实验室之间的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开放校内一切可开放的教学科研资源,在开放中实现学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更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效整合,坚持内生发展与外力推动相结合,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薄弱,起点不高,更需要通过合作教育的创新,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成就自己。

(三)必须弘扬主动出击、务实有为的精神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合作教育思想认识和组织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这些问题困扰和阻碍了合作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弘扬主动出击、务实有为的精神。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来看,合作教育必将成为今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合作教育过程中,主动出击、务实有为必须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觉行为。“有为”与“有位”是相互关联的。在合作教育开展之初,“有为”最关键,甚至决定“有位”;但在到了一定的“有位”之时,又为“有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构筑了更高的平台,自然又会进一步助推“有为”。这正是“有为”与“有位”的互动发展逻辑。

(四)必须坚持面向需求、突出重点的原则

合作教育要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一方面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协调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实现学科调整与专业重构。学生是高校的“产品”,要想使产品“适销对路”,就必须充分研究和抓住市场,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同时,在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必须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高水平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中心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合作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在合作教育中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合作教育组织中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才能在持续推进中加强内涵,提高水平。

(五)必须体现双向互动、双方受益的要求

可持续的深层次合作教育必须符合合作双方双向互动、双方受益的要求。实施合作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例:对高校而言,无疑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还必须让参与企业与高校主动互动起来,让企业得到应有回报,共同分享办学效益。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参与高校合作教育,关键是能否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新形势下,企业作为社会用人单位,单纯依靠“补救式”的员工培训已经难以使企业迅速形成竞争的优势。企业主动参与合作教育,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现有的人员投入教育,再以高校在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发展企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和储备企业所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实现企业与高校用人机制无缝连接,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合作教育的创新做到了合作双方互动共赢,必将推动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徐建平)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

[3]徐金燕.中外合作教育发展探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8.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YIN Hui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rategy of innovation practice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ut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of the innovation cooperation education :must establish open education,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ncept must be established;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leve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must carry forward the pragmatic spirit,initiative spirit;facing the demand,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focus,both sides must reflect the two-way interaction;beneficiary's request.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cooperative education;basic connot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基金项目:2015年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HJ-C01)项目“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宁波高校适应高等教育革命性调整的对策措施研究”(2015A10090)。

收稿日期:2016-01-07修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尹辉 (1977-),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3-0076-04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实践探索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