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16-05-06王莹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考释本字滁州

摘 要:滁州方言属江淮官话,以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本文在结合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拌”、“滴溜”等5个滁州方言字词进行了考释,力求说明其来龙去脉。

关键词: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作者简介:王莹(1993-),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一、滁州方言概述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称“涂中”、“永阳”、“清流”。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居民属下江民系,方言属江淮官话(下江话)。

江淮官话,旧称南方官话、下江官话;又称淮语、江淮话、淮南话、江北话、下江话。现被划为汉语—官话中的一支。其内部又可细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而滁州方言,则以方言以江淮官话(下江话)洪巢片南京小片为主。

本文以下各方言字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词条标音用带“[ ]”的国际音标。先列现代汉语中常用义,再列滁州方言中的意义,最后再对其方言义进行考释。

二、方言本字考释

(一)拌[ban]

“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搅拌,搅合”,《红楼梦》中就有“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而在滁州方言中,“拌”有“舍弃,丢弃”的意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扔”,如“这个西红柿坏了,快去把它给拌了”,“我刚刚才把垃圾拌掉,太难闻了”等句子。

“拌”为古语词。《博雅》:“拌弃也。”《方言》:“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 郭璞注:“今汝颖间语亦然。”丁惟汾《方言音释》:“弃为挥弃,拌古音读板,俗语谓挥弃物为拌(读古音)。”《广雅·释诂》卷一上:“拌, 弃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拌之言播弃也。《吴语》云‘播弃黎老是也。播与拌古声相近。《士虞礼》:‘尸饭播余于筐。古文播为半,半即古拌字,谓弃余饭于筐也。”宋朝吴潜曾在《满江红·怀李安》写道,“邂逅聊拌花底醉, 迟留莫管城头角”。

“拌”的“舍弃,丢弃”义,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和原归属地的分离”,故“拌”又与“判”通,表“分也,割也”,如《史记·龟策传》:“鑴石拌蚌。”即“鑴石取玉,拌蚌取珠”。唐朝温庭筠《春日偶作》中有“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唐诗别裁》解释道,“诸本作‘判花尽。‘判,分也,无平音,应是‘拌字之讹。”

(二)滴溜[ti liou]

《汉语大词典》:“滴溜,方言。提,提起。”的确,在滁州方言中,把用手提东西称为“滴溜”。例如“他滴溜着一个小木箱就走了”,“这东西很轻,一滴溜就滴溜起来了”。

古书中很多“滴溜”,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滴溜着脚踢拳墩,哎,你个身着紫衣堂候官,欺负俺这面雕金印射粮军。”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提曰滴溜着。”《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讲力量,考武举的头号石头不够他一滴溜的。”《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高氏﹞一边说着,一边滴溜着裙子,穿着往外走。” 清魏源《筹漕篇下》:“﹝船﹞今既改小,则不胶不拨,遇闸提溜,通力合作,勒索无由。”吴祖光《闯江湖》第三幕:“我们把这两个坏蛋给提溜来啦!”

“滴溜”或写作“提(读音与‘滴同)溜”,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十七回中,“西门庆道:‘我不怕他。我不管甚么徐内相、李内相,好不好把他小厮提溜在监里坐着,不怕他不与我银子。”九十五回有,“那活宝溺的裤子提溜不动。”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那回回婆从里头提溜着艾前川一领紫花布表月白棱吊边的一领羊皮袄子,丢给那觅汉。”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此类用法也不胜枚举,如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我说着气起来,一步踏进她的屋子,从桌子底下把她好歹不顾死活得提溜出来。”王东满《柳大翠一家的故事》:“这两年也不知谁兴下个规矩:你们上级干部,冬天不下乡,春天不下乡,一到秋天,就都提溜着大麻包、小提包下乡来了。”

(三)鬼[kuei]

在现代汉语中,“鬼”表示的义项较多,有指“迷信者以为人死后魂灵不灭,称之为鬼”、“万物的精灵,鬼怪”等。《说文》:“人所归爲鬼。从人,象鬼头。鬼隂气贼害,从厶。”《尔雅·释训》:“鬼之爲言归也。”《诗·小雅》:“爲鬼爲蜮。”《礼·礼运》:“列于鬼神。”(注:鬼者精魂所归)《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眞,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眞宅。”《论衡·订鬼》:“鬼者,老物之精也。”同时“鬼”亦有“能力的高超”之义,如“鬼工(形容制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怪谲,资质出众的人)”等等。唐岑参《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在滁州方言中,“鬼”有“狡黠,机灵”的意味在内,如“你真得好鬼哦”,“这个人真得太鬼了”,这层意义和普通话中“小鬼”、“机灵鬼”中“鬼”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言》第一:“虔、儇,慧也。自关而西,赵魏之闲谓之黠,或谓之鬼。”《广雅》云:“黯、鬼、慧也。” 唐李翱《帝王所尚问》:“救野莫如敬,救鬼莫如文,救僿莫如忠。”杜鹏程《铁路工地的深夜》:“他鬼的很,捉摸到总指挥在工地活动的规律了。”《南史·茹法珍传》:“左右刀敕之徒,悉号为鬼。”

其实,从以前诸如《说文》中表示“有阴气鬼神”,到现如今出现“机灵,狡黠”的义项,说明其意义也逐渐褒义化,如“机灵鬼”。

(四)交[t?iɑu]

“交”普通话中常表示“交叉”,如“纵横交错”等。而在滁州方言中,其意义与“遍”类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用法:

第一种,作量词,表示动作的重复,如“这衣服还没洗干净,还得再洗一交”,“身上太脏了,再冲一交吧”等。

第二种,作副词,表示范围的覆盖。如“真不知道东西放哪了,找交了都找不到”。《说文解字》解说“交 ,从大”,而“大”就与范围的覆盖有异曲同工之妙。《国语越语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注:“交,俱也。”《孟子腾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朱熹《四书集注》解为:“兽蹄鸟迹交于中国言禽兽多也。”

另外,在《诗·邶风·北门》中有“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交徧”二字连用,而其中的“徧”谓“轮番遍来”。郑玄笺:“我从外而入,在室之人,更迭徧来责我。”关于“徧”,《说文》:“帀也。”《广韵》:“周也。”《书·舜典》:“徧于羣神。”《诗·小雅》:“羣黎百姓,徧爲尔德。”《左传·庄二十年》:“乐及徧舞。”《疏》:“言乐之所有,舞悉周徧也.”又《广韵》俗作”遍”。

以上可见,“交”、“遍”、“徧”三者的意义有共通之处。

(五)肘[t?ou]

现代汉语中的“肘”用意较为单纯,大多数皆指的是“手肘”。《说文》:“臂节也。”《正字通》:“爲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后汉·孔融传》:“欲命驾,数数被肘。”杜甫:“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而在滁州方言中,“肘”除了表示常规含义“胳膊肘”之外,还表示一个抽象的意义,指人“固执、执拗”。如“你怎么那么肘啊,怎么说都说不通”。其实,在滁州方言中,说人“肘”(执拗),有时说成“肘头扭怪”,如“你这个小姑娘怎么肘头扭怪的呢”。

另外,肘”还可表示“拧、旋转”这一动作,如“这瓶盖子我怎么肘都肘不动”。还有表示物体的方向、位置不正,如“这衣服怎么穿肘着了”。在这几个义项下,也均可与“扭”字共通。

从以上可看出,不论是“肘”抑或还“扭”,不论是表示抽象意义上的“执拗”,还是实指的动作,都与其本义有关。毕竟“手肘”在人体部位中并非笔直的,而是弯曲的。

三、结语

方言俗语比较忠实地保存着古词语的意义。因而,方言字词的考释,在地域文化研究,乃至整个汉语史的研究方面,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研究。本文以滁州方言中的一些常用字词作为考释对象,力求找出其中的古今源流关系,以期把握滁州方言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l]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滁州市(县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滁州市志[M].方言出版社,1998.

[3]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1989年版)[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张美玲.新乡方言词汇考释[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考释本字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通假字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