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与商业的跨界合作

2016-04-29兰冰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品牌跨界

兰冰

摘 要:在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艺术跨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商业与艺术相互合作,既能够实现艺术品和文化的推广,又能够给商业带来经济效益。艺术作为商业品牌的“附加值”具有强大的情感号召力,给商品带来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是艺术本身并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应始终保持其纯粹性。故应在艺术与商业的跨界合作中寻求平衡点。

关键词:跨界;艺术设计;品牌;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1、艺术与商业跨界的概述

艺术跨界指艺术的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元素,经过“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质点的过程。在文化多样的今天,全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文化艺术领域愈发百家争鸣。崇尚多元化,审美价值取向多样性,不断寻求艺术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目光跳出了自己的领域,开始注意到跨文化跨领域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这种艺术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便是艺术的“跨界”。不同艺术家之间,不同艺术类别,风格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领域间彼此合作借位越发广泛的发展趋势,说明艺术跨界不单纯是某个或者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足以引领当今的艺术时尚和潮流的发展趋势和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

2、艺术与商业跨界的发展状况

2.1 艺术实践跨领域表现

19世纪波特来尔鼓吹的综合美感所强调艺术的超验经历和全体艺术等概念为跨领域艺术指出一个历史的前置点。20世纪历史前卫主义不断探寻跨领域艺术,未来主义对科技与速度的想望,达达主义的“反艺术”、俄国构成主义政治艺术的趋向,包豪斯中艺术及功能性的结合,超现实主义中经由潜意识对现实的颠覆等,经由这些实验及前卫性的艺术语汇的表现方式,彰显出艺术突破其既有框架的限制。

艺术家往往会依据自身审美喜好与创作诉求,追求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他们会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涉及的领域也几乎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等。艺术家们的华丽转身,掀起了国际流行的“跨界”风潮,也拓展了欣赏艺术的群体。2014年在北京朝阳区798举办的中意双年展展示的作品中,很多作品都不再局限于绘画材料,而是用药丸,钢丝,布料,甚至老信封和作业本来进行创作,同时这些作品更是与空间交相呼应,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油然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2.2艺术与商业的跨界交流合作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设计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交叉融合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艺术跨界走向了国际,走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物品仅仅具有功能性,更希望通过物品体现使用者的审美品位,更重视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商品,尤其是时尚品牌开始倾向于与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元素的介入而使自身的符号价值和品牌文化得到提升和延续。今天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观点被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3、对艺术与商业品牌跨界合作的认识

进入消费时代的今天,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生产主体而是消费主体。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更多的是对符号和品牌的消费,这种消费会给人以自尊心的满足和虚假的自由感受。满足受众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同样需要艺术的跨界。如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跨界发展,可以实现商业品牌与艺术的互利互惠。生活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是艺术,商业品牌因为艺术的加入更加具有创意性,商业品牌的营销因为艺术的加入而更加成功。艺术与商业跨界合作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能促使社会对艺术的普及和人们对品牌的欣赏,从而使艺术与商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些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认为,满足人们感受的过程使得艺术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艺术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艺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以及艺术作为比生活更高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对此,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孙晓娟认为,当代艺术将分为具备学术价值的纯粹艺术创作和市场和商业和品牌相结合的当代艺术品两个大的走向,并不矛盾。北京时代美术馆学术总监杭春晓认为艺术品质并不取决于谁介入,而是取决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否纯粹。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流行,其价值在于文化的累积。

4、总结

商业与艺术的跨界合作,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必然性合理性。艺术需要商业品牌来带动,靠单方面独立发展或是传递理念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商业可以拓宽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提高社会对艺术的关注,推动艺术健康快速发展。商业与艺术未来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具备学术价值的纯粹艺术和与商业相结合的艺术并不矛盾。艺术本身的目的,是供人们欣赏和思考的。所以,摈弃商业化是不明智的。当然艺术家能否把握好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艺术家不能盲目迎合市场需要,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文化认识,不断挖掘艺术本质精神,提升艺术活力。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舒勇,子月.行为艺术营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4]《艺术家纵谈跨界》,《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8日。

[5]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M].新星出版社,2010.

[6]《美术·设计·社会》.王邦雄著.上海百家出版社.

[7]《艺术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英].奥斯汀·哈灵顿著.

[8]《艺术创业论》村上隆著.江明玉译.中信出版社.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品牌跨界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