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2016-04-29朱文凤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赎罪洛丽塔

摘 要:《洛丽塔》和《赎罪》都是当代不朽的作品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但是二者体现出的救赎主题少有人对比分析。本文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角度出发,从踏上救赎之路的原因、实现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过程、及救赎的结局,三方面剖析这两部经典小说,为这两部经典小说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洛丽塔;赎罪;救赎主题

作者简介:朱文凤(1990-),女,汉族,江西宁都人,硕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与商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1、绪论

《洛丽塔》是美国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多年创作的不朽之作。学界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多集中于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特色、文章的叙事技巧及社会道德层面。

《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经典作品。学者们多从叙述学批评、心理分析、新历史批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该作品。

二者具有许多相似性和共通性,两本著作的显性作者,不仅仅是作品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也是他们忏悔和救赎之路的主导者。主人公因为他们的罪过,陷入深深的自责、无奈和绝望中,同时又在努力弥补,使自己获得救赎。这些共同点,使得我们能够从作品的回顾中,探讨一下贯穿了两部作品始终的核心主题—救赎。

2、救赎——核心主题

2.1相似的踏上救赎之路的原因

2.1.1 内因

《洛丽塔》和《赎罪》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之所以会踏上他们的救赎之路,都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

亨伯特的悲剧命运源于他本身扭曲的内心。畸形的内心使他疯狂的迷恋少女。同样,布里尼奥的悲剧,归因于她歪曲的想象力。她把无辜的罗比设想成为有罪的人。扭曲的内心和歪曲的想象力,成了主人公犯罪的内因。

2.1.2 外因

亨伯特和布里奥尼的犯罪,除了内因之外,外因也影响巨大。充斥在社会中的冷漠、阶级矛盾等外因,加速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进程。

亨伯特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和控制洛丽塔,外因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首先,极端不和的家庭关系,导致处于叛逆期的洛丽塔投向了亨伯特。其次,社会监督作用的缺失和人性的冷漠,致使亨伯特能长期维持这段畸形的关系。他们周游美国,长达两年时间,却没有警察或路人对这对父女的出游质疑与询问。

而布里奥尼,作为儿童的证词竟能被法律采纳,导致罗比坐牢,逃不开外在的社会因素。英国的阶级分层和矛盾加速了罗比被无辜冤枉的进程。罗比被判入狱,与其说是布里奥尼的错误,不如说是布里奥尼所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等级观念所致(王凌楠,2013)。

2.2 相似的救赎历程

2.2.1自我救赎

主人公一直在自我救赎中挣扎、彷徨。

亨伯特因为触犯社会伦理,一生都摇摆在伦理堕落、挣扎和救赎之中。亨伯特自陷入性伦理的堕落之初就挣扎在伦理规范之中,并企图自我救赎(刀喊英,2012)。亨伯特自见了洛丽塔第一眼之后,就陷入自我救赎中无法自拔。极力的放纵对于洛丽塔的情欲,却又一直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永远逃脱不了道德的煎熬和挣扎,最后只有在狱中以死亡的方式获得完全的救赎。

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挣扎前行的还有布里奥尼,她一生都在为少时犯的错误而忏悔,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个错误,以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布里奥尼在作品的最后告诉读者塞西莉亚与罗比重聚的可能性,从而获得内心的救赎和宽慰。

2.2.2 救赎他人

主人公不仅在努力救赎自己,也在竭尽全力的救赎他人。

亨伯特除了忏悔自己的罪过,也尝试着救赎洛丽塔。亨伯特希望通过奎尔蒂,完成对洛丽塔的救赎。作为亨伯特黑暗面的化身,奎尔蒂的堕落象征着亨伯特饱受折磨的灵魂——他是亨伯特自身的局限以及最终自我救赎失败的象征(韩玉兰,2012)。

布里奥尼在内疚自责中,尝试救赎罗比,还给塞西莉亚和罗比一段美好的爱情结局。她一直在为揭露马歇尔的罪行而努力,但是她不敢迈出她赎罪罗比的最重要一步,在生前说出真相。因此,她的内心永远都得不到救赎,也永远无法在现实中,真正的救赎罗比,救赎他人。

2.3相似的救赎结局

主人公都经历了痛苦、自责、救赎,最后又都救赎无果,却获得了读者同情和理解的结局。

《洛丽塔》是以杀人犯亨伯特面对陪审团而做的回忆展开的。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亨伯特的个人辩护,并非完全真实(熊小燕,2012)。他违反法律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受到人们谴责,但他真诚的歉疚也打动了不少读者。读者的道德判断开始至于两难境地,多数读者会对他给予一定的同情和理解,甚至被他所谓的 “爱”而感动。

《赎罪》中的作家布里奥尼,毕生都在为她年少时的错误赎罪。她在小说中记录真相,还无辜者一个公道。并通过小说创作完成人生中的遗憾。布里奥尼渴望得到救赎,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救赎,让读者对布里奥尼在谴责和同情之间摇摆不定。

3、结论

这两部作品都贯穿了“救赎”这一条主线,同样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导致了主人公踏上救赎之路。他们在竭力自我救赎的同时也在尽力救赎他人。作为文章的叙述者与参与者,主人公呈现出内心的纠结、彷徨与无法获得救赎的痛苦、挣扎,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读者的理解与同情。亨伯特和布里奥尼,他们最终希望用他们的作品,用作品中的“爱”来点亮他们坎坷的救赎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凌楠《赎罪》的叙事伦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刀喊英.堕落、挣扎、救赎:《洛丽塔》的伦理学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3]韩玉兰.《洛丽塔》中主人公的流亡与自我救赎[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2).

[4]熊小燕.《洛丽塔》——他者[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赎罪洛丽塔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哥特洛丽塔服装设计风格应用设计研究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赎罪》电影语言浅析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例谈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修辞译法的影响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