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016-04-29汪昱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

汪昱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形成一对矛盾体,孕育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而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近年来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旨在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出发,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建议,旨在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一词大致首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本文作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3600万流动儿童和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平均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个城镇流动儿童。可见,城市化背景下衍生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政府不断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使国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其中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者长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之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如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对资源的限制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高速城市化的一个派生问题。城市化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由于他们在城市始终处于边缘性地位,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导致他们在进城务工时很难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这样大规模且不彻底的人口迁移流动导致了在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流动的同时,规模更为巨大的儿童以留守的方式滞留农村。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过半,历史性地开启了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代,此后城镇人口比例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于2013年达到53.7%。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持续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还将持续增加和提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内纷繁复杂的多因素所促成的。本文重点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角色淡出、教育观念落后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珀文所说:“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足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生活中农民工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亲情教育,使得留守儿童们在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上都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培养。再者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性格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关爱更是难以顾及。

(二)学校方面,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方法单一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若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规范系统的社会化教育,那么也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大等原因,农村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三)社会方面,留守地区经济落后、城乡二元分割的限制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太乐观。

首先,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存在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甚至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资金、机构、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种体制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制度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还有“常住户口”和“暂住户口”之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这一点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对农民工子女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协作,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第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或者选择有知识负责任的监护人代为监管子女;其次,父母可通过定期与孩子网络视频、电话、书信等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转变仅仅依靠物质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维系好亲情的纽带。

第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是他们学习成长最大的制约因素。学校应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辅活动来给予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应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第三,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还应在农村中小学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并加强对其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给其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青年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政府的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的责任。

第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折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应该降低对农村儿童入学的学费门槛,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给予其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留守儿童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