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活动时间的思考与实践

2016-04-27孙常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缆车小车科学

孙常龙

时间是小学生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保证。活动时间的长短是由活动内容决定的。影响活动时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本质上看,探究活动时间是价值的体现。无论活动时间是长还是短,只有体现活动的价值,其时间才有意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保证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的关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

随着科学课程的改革,理顺了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关系,教学研究进一步细化。人们较多地研究了科学概念的方方面面,诸如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影响,概念形成的策略等。在概念教学领域展开了从点到面的研究,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与理论。浙江省小学科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提出了一个主题——小学生较长时间科学探究的问题。这个主题涉及很多方面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了吗?第二,如何给予学生较长的时间;第三,较长时间的探究能持续吗?小学生较长时间探究活动的研究,既有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又有学生实际探究过程的因素。它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探究活动时间的基本理念

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时间多长适宜?是一个众说不一的问题,也是广大科学教师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第十条指出:“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有效指导,把时间还给学生。”

《建议》中提出的师生时间分配比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比较合理的时间。它为我们科学教师在探究活动时间的把握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辩证地理解、运用这个时间建议。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时间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教材内容、学生能力、探究形式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即使是同一内容,活动时间也会长短不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时间的有效性。

从哲学的命题来说,时间和内容是探究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活动内容多少决定了空间大小,探究活动过程则反映活动的长短。活动空间越大,则时间越长,活动空间越小,则时间越短。因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时间是随着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活动的时间我们只有根据探究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

二、影响学生探究活动时间的因素

1.教材内容

主题引领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教材的一大特点。一个单元一个大主题,每一课又是一个小的主题。大主题由几个大的活动组合研究,小主题由一个或几个小活动研究。要研究活动的时间就必须研究活动的内容,根据活动的内涵来确定活动的时间。围绕主题的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我们既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活动时间,又要着眼于小的活动时间,提高活动的效率。例如,

三年级(下)《磁铁》单元活动

这个单元的活动特点:

A.围绕磁铁大主题由八个小主题组成。

B.有的主题由若干个活动组成。如《磁铁有磁性》有两个活动,磁铁吸引物体活动是核心活动,磁铁隔着物体吸铁是次要活动。

C.第7课是一个制作活动。

因此,我们在单元教学中来整体把握活动的时间。首先,一节课中活动有核心活动和次要活动。我们要保证核心活动的时间,再考虑次要活动的时间。或者把一课时的活动调整为两课时。其次,有的活动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有的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来完成。

影响活动的时间既有活动内容的含量,又有活动的数量。因此,教学内容是决定学生探究活动时间长短的首要因素。

2.活动的深度

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探究活动。活动内涵的挖掘决定我们活动开展的程度。在探究活动中,我们适当地拓展学生的认识或思维,也是十分必要的。如《磁铁有磁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磁铁吸引物体的实验结论来验证学生的预测拓展对磁性的认识:

师:我们已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那么,我们来检验一下实验前的预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生A:磁铁能吸引剪刀是对的。

生B:不是金属做的物体磁铁不能吸引是对的。

生C:磁铁能吸引所有金属做的物体是错的。

生D:磁铁不能吸引不是铁做的物体。

师:大家认为生D这个说法对吗?

生:老师,这个说法不对。磁铁还能吸引镍和钴。

师:对,磁铁不仅能吸铁,还能吸引镍和钴。请同学们观察一种物品。

(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个一元硬币)

师:你们知道一元硬币是什么做的吗?

生:它是钢做的。

师:对,一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钢,但是,它的表面镀的材料却是镍。这种材料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

……

一元硬币的观察活动是对磁铁吸引物体的补充,更是对磁铁有磁性活动的深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磁性的认识,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以此过渡到铁制物品的辨识。这种教学可谓是一举多得,再多的时间也要投入。

另外,活动的落实程度也会影响活动的时间。小组活动中,学生观察实验虽然是合作,但是,材料的多少、合作的形式,也会使学生的活动任务完成不一样。

3.学生能力

在活动时间上,教学预设与教学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常常发现,在同一个活动中,有的学生完成活动的时间很长,有的学生完成的时间却很短。学生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表现为高段和低段的差异、学生个人差异。我们在活动的预设中,要研究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4.活动生成

活动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教学的乐趣就在这动态的生成中。活动产生矛盾,矛盾产生质疑,质疑促进思维。价值就在这无限的生成中得到体现。质疑的解决需要时间,这是教学预设中所无法估计的,在不经意中占用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我们不得不认识这种动态的生成是一种影响探究活动时间的快乐因素。

三、活动时间体现探究活动的价值

影响活动时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活动的价值。无论活动的时间是长或短,如果这个活动没有价值,那么,其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一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要考虑活动的内涵。活动的价值大,时间多一点;如果活动没有价值,再短也是浪费。因此,价值决定活动的时间,活动时间要体现活动的价值。我们以《我们的小缆车》为例,分析一下科学探究活动时间要怎样体现活动的价值呢?

我们的小缆车

活动一、安装小缆车(10分钟)

1.出示一辆小车、绳子和一些辅助材料,完成小缆车的制作,并让缆车在桌面运动起来。

2.阅读书本70页的安装一个小缆车“活动指导”。

3.学生取出材料制作小缆车。

4.展示交流:细绳拴在哪里比较好?为什么? 拉小车绳子多长比较合适?怎样能让小车不掉下桌子?

活动二、让小车运动起来,感受理解重力概念。(5分钟)

1.观察研究:多少个垫圈刚好使小车运动了?小缆车运动起来时,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组完善后进一步实验边思考。

3.分析垫圈作用,引出重力概念,感受认知重力。

在刚才的这个实验中,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绳子又是什么作用?

揭示概念: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叫重力。

4.交流多少个垫圈(多大拉力)使小车刚好运动起来?边分析重力转化为拉力。

5.有的小缆车的垫圈多,有的垫圈少,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三、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探究(15分钟)

1.推测:小车的运动速度和拉力大小有关。拉力大,速度快,反之则慢。

2.讨论实验方案,小组间完善补充。

3.实验注意点。可以参考书本71页的活动指导。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

5.交流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

6.小结: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变化?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由安装小缆车、让小车运动起来、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探究三个活动组成。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实现了相应的价值。

1.更有效地理解科学概念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小缆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构建科学概念。小车怎样运动?什么是重力? 小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我们的小缆车》一课教学是围绕小车运动与重力大小的关系这个核心概念展开三个活动的,通过这些活动更有效地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因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是活动的首要价值。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建议》第十条指出:“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意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证据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用大量的时间开展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科学证据,解决问题。《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是记录活动数据,提供归纳规律的依据;二是在研究小车运动与重力大小关系的活动中每一组垫圈要反复做三次,确保数据的合理性。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在实现活动的预期目标,又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科学活动价值的真正体现。

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活动迸发思维的火花,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我们的探究活动往往会忽略。《我们的小缆车》活动一安装小缆车,因为在安装小缆车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安装活动前教材做了多方面的提示:“(1)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关吗?(2)细绳的长短与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有关吗?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3)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 通过安装小缆车的活动,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培养能力。科学概念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来建立。《我们的小缆车》活动二在实验基础上,学生要收集数据,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小车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是一种科学方法。如果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必将大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活动产生质疑,质疑促使学生从矛盾出发,寻找证据,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逐步积累和提高。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

活动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活动的时间无论是长还是短,关键是我们的探究活动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有效指导是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的关键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刚开始活动就下课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的关系。教师指导的时间过多,学生活动的时间就没有了。这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是一种教学艺术。

1.研究学生是有效指导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起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教师的指导应该是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关键就是活动之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能力大小和学习状态。以此来设计教学中的指导方式、指导程度和指导时机,从而使探究活动有效展开。如《点亮小灯泡》一课教学,在课前,我们做如下调查。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指导的几个关键点:观察小灯泡时,指导学生认识两个金属架,有什么作用;连接小灯泡时,组织学生先尝试,后讨论,指导学生认识正确的连接方法,并克服前概念,建立电路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电路,尝试连接多个小灯泡。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学生经过活动,既接亮小灯泡,又建立了电路的科学概念。

2.转变理念是有效指导的关键

⑴以价值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中常常存在教师过度指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授课和活动的认识存在问题。一种认为,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就是好课。学生跟着老师走,按部就班,顺顺当当地完成活动任务。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维;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发展的目标。教学犹如一泓死水,没有生气和活力。另一种认为,教学的目标是以知识和概念为重点。在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老师注重程序性知识,实验方法指导多,学生实际操作少。概念教学中,活动仅是一种形式,不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概念,而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概念完全脱离,违背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活动螺旋发展的宗旨。归根到底,这些观点忽视了科学活动的价值,忽视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的指导要以价值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⑵放手让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

指导学生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状况。低估学生的潜能和高估学生的能力都是脱离学生实际的表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更可怕。担心学生的能力,教师对活动的指导面面俱到,从头走到尾。学生缺乏自主性,没有独立的研究意识。教师指导占据了活动时间,而学生真正的活动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体现不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学生主体的研究,真正做到了解学生。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去研究。提倡教学的开放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到位,学生活动落实,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把握时机是有效指导的途径

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而时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超前了会影响活动的作用,如果滞后则会消耗活动的时间。因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及时抓住时机,使活动的指导事半功倍。

(1)活动之前的方法指导

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方法指导。尤其是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活动及其比较复杂的探究活动。如温度计的使用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不能有半点差错,必须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清楚明白。教师指导的方法形式多样。可以出示温馨提示来讲清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也可以边示范实验边加以解释。实验活动之前的方法指导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在实验前,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要追求一步到位,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学习过程。因而,指导要尽量缩短时间,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

(2)活动之中的错点指导

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出现如数据误差、现象异样、操作错误等现象,导致实验结果的错误。学生的错点是活动的生成,是教学预设无法达成的。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教师更要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指导,纠正错误。

如《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尝试连接小灯泡教学分几个步骤:

A.发给学生材料,尝试连接小灯泡;

B.学生呈现成功的连接和失败的连接;

C.教师指导学生比较两种连接方法,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D.分析总结正确的连接方法,理解电路的概念。

教师在学生尝试失败后进行重点指导,恰到好处。学生有感知,有问题,有连接成功的期待。这时的指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活动之后的总结指导

活动之后的总结指导是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因此,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既要面对问题,又要激励学生。既要有纠正问题的动力,又要有快乐的期待。同时,这样的指导也是一种课外实验活动的延伸指导。如在完成六年级(上)《多种多样的植物》的教学后,我指导学生调查一个小区的植物。既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方法进行植物分类,又要学生对未知的植物进行上网查阅,知道它们名称和种类。教师活动之后的指导,不仅仅是一种总结,更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的热情。通过课外活动的延伸,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还拓展学生科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新昌县实验小学 浙江】

猜你喜欢

缆车小车科学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乘坐缆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缆车
科学拔牙
奶牛坐缆车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