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探析

2016-04-16杨晓颖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学院

杨晓颖

(福建商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012)



新建本科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探析

杨晓颖

(福建商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012)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传统的“校-系”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办学规模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针对新建本科院校适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调整重心、实施目标管理、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机制体制、激发二级学院活力、加强考核反馈、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构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对策。

“校-院”二级管理;管理中心;考评机制

近五年,根据教育部新增大学名单统计结果,共有6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通过独立、合并或调整等多种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增多以及办学自主权的提升,专科层次的“校-系”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本科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一、“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概念

“校-院”二级实体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施行实体化运作,学校的管理中心由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移至二级学院[1]。具体来说,就是校级层面的职能由管理中心向决策和监督中心转变,学校通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定校院发展规划,把握办学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体系,并就领导干部任免和实施过程监督、经费筹措和分配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在学校宏观调控下,具体行使本单位人、财、事的支配权和学术权力,并对本单位的办学效益负责,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

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意义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通过简政放权,改革管理体制,逐步理清校院职责,将校级管理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谋划学校发展的各项大事上,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优化学科和资源配置,及时调整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以充分激发校院二级的创造活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解决办学规模扩大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师和学生人数急速膨胀,学科门类及专业设置数量日益增加,基层组织过于庞大加大了学校层面的管理难度,原来的“校-系”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需要。“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和各校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明确学校层面及二级学院的权限与职责,构筑以二级学院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充分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综合效益。

(二)增进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的主要手段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层次的院校升格而来,原有的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式亟需提升和创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了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赋予二级学院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权限,更使其可以相对独立地行使学术、财务和人事方面的自主权。二级学院在学校宏观调控下,从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集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和科研活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落实学校的各项战略目标。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能在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发挥学院优势,增进学科发展,建设特色专业,促进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相互交融、交叉渗透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已趋于成熟,大都采取校、院、系三级建制。其中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是在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系不设行政级别,学校和学院二级管理实体之间形成权限的分配和平衡[2]。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从原有“校-系”管理体制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着“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校-院”二级体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独立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成,在师资、教学规范、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由于专科学校的特殊性,也难以直接复制现有一些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模式。在向“校-院”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既要打破原有“校-系”体系的桎梏,又要充分兼容原有不同专科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的难度很大。

(二)学校的管理重心高度集中

传统的“校-系”管理模式下,校级各职能部门权力管理高度集中,各系部按照各职能部门的要求实施贯彻学校的各项决定[3]。在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若校级管理重心未能充分下放,二级学院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或者所拥有的权力远远小于承担的责任,会导致学院工作主动性不够、行为涣散,影响二级管理预期目标和办学效益的实现。

(三)二级学院管理效率低下

在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初期,二级学院在探索此种新型的管理机制时难免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学校集权式管理,没有有效行使学校下放的权力,也没有对学院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对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执行力的缺失。长此以往,将导致学院工作进展缓慢,学院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四)二级学院间资源分配不均

推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势必带来各类教学经费、资源在学院间的重新分配,同时二级学院对本学院各系间的资源分配权力加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同学院间各自为政,对学校的各类教学教育资源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各项战略目标的落实,从而导致学校的整体利益受损、教学质量下降、无法集中资源为学院购置大型设备等。

(五)缺少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校-院”二级管理机制高效、有序、健康运行,不仅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二级管理,更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卓有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系统的考核办法,校级层面就无法对学院的总体工作给予客观、公平、准确的评价,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一定程度上将抑制学院及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阻碍学院的发展。

四、完善新建本科院校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在逐步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进行充分调研,汲取现有地方本科院校优秀的二级管理模式办学经验,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调整重心,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集权或分权,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创造条件。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不是把学院剥离分割成独立的组织,而是通过权力的下放构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校部要转变观念,消除本位思想,合理划分校院的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管理权限和内容,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机统一。集权主要体现在学校通过总体规划、制订战略发展目标、质量监督等,对各学院进行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协调和理顺各学院间的关系。分权主要体现在二级学院可以获得一定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主要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各类学术交流及建立各类学术委员会。行政权力主要指人权、财权和事权。

(二)实施目标管理,逐步确立权责对等的目标责任体系

在合理分配“校-院”二级管理权力的同时,还要明确各学院的职责和义务,实现权责对等。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具体实施教学科研的管理主体,要实施目标管理,从全局出发,针对自身特点、优势,形成责、权、利关系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在目标责任体系中,应明确二级学院履行的重要职责,包括:学院的发展规划;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院招生、学生管理与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核定设置的岗位范围内设置岗位,聘任学院的教职工和客座教授;组织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负责管理学院资产、统筹经费使用,编制学院年度预算与决算;接受校级层面的考核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和审计等。

(三)健全组织机构,保障二级管理的有效运行

根据“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交叉任职、共同负责”的总体要求,二级学院应逐步健全组织机构,监督实施二级学院的运行管理。二级学院除了其主要领导和其他关键岗位成员需按学校规定的干部任免程序产生外,学院可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设置教学、科研管理机构以及行政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内部常设机构。此外,学院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学术、学位、教学工作、教学督导、学生工作委员会等其他辅助管理的非常设机构。为便于“校-院”二级的统一管理,上述内设机构不设行政级别,在本学院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

(四)完善机制体制,重点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

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构建重点在于教学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1]。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方面,二级学院按照学校制订的发展目标,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和自身资源,制订出本院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另外,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保障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强化教学督导工作,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监控及日常管理。组建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授代表成立的学术委员会,研究学科发展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开展学术评价、推进科研攻关工作等;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校级在完善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下放一定的责、权、利来增加二级学院人事管理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相应的引进、培养、评聘、考核、绩效分配等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的相互关联的严格执行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实行学校集中管理为主、二级学院设置专职或兼职财务管理专项岗位为辅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学院财务的调控和监督,明确二级学院的权限和职责,建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内部控制体系。鼓励学院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创收力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形成激励和约束并存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模式。此外,二级学院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制度更新的长效机制,组织和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五)激发二级学院活力,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其重要职责。新建本科院校应注意学科专业设置、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方面,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学校要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二级学院服务地方,通过学校的品牌搭建学院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增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鼓励二级学院教师赴企业一线顶岗实践,为学院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二级学院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为“校-院”二级管理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和人才储备。

(六)加强考核反馈,不断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对目标实行科学公正的考核是推进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学院的考核体系必须经过系统科学的调研和论证,形成适合学院发展的公正的考核体系,以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此外,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各类工作的考核细则及分配方案予以调控,及时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这是实施“校-院”二级管理的基础。有关职能部门要及时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校-院”二级管理体系的反馈信息,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找出体系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地进行整治、修正,不断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七)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及二级学院的影响力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理应履行的教育职能。学校层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和凝练优秀的校园文化,办出令社会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二级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凸显构建良好的软环境。二级学院也要积极引导、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着力加强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朴实的学风建设,增强二级学院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二级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五、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学院实现结构优化、功能强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校-院”二级管理,极大调动了二级学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将学校对学院的管理从集权管理转变为分权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使各职能部门成为真正的服务中心,使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管理中心,使系部成为真正的学术中心,使大学永葆生机与活力。

[1]周志国.地方本科院校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3):27-29.

[2]刘必荣.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 (18):33-35.

[3]石建辉,迟晓明,陈晓一.新建本科院校实行二级管理模式的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5):82-85.

(责任编辑:练秀明)

Two-level Management Mode for “School-college” in Newly-built University

YANG Xiao-ying

(General Committee Office,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Afte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upgraded to university,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for “school-department”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 newly-built university. Two-level management model for school-college has become a mature model in lo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rationally adjust working focus, implement target management, improve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secondary colleges, strengthen appraisal feedback, and build excellent campus culture.

two-level management for school-college; management center; evaluation mechanism

2016-10-20

杨晓颖(1984-),女,福建连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G647

A

1008-4940(2016)06-0061-04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学院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