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以树的姿态

2016-04-14

江苏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坚守成长

马 进



成长,以树的姿态

马进

【摘要】成长是逐梦的事业,我们志存高远,择高而立;成长也是固本强基的工程,我们脚踩大地,贴地而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他们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复杂的辩证关系。我们只有很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使自身素质与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和完善。

【关键词】积极心态;坚守;成长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对三毛的这句话,我情有独钟,从来就渴望成为一棵树,一棵向上生长着,向下深扎着,能享受阳光的洗礼,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树。

工作已16年的我坐着,平静地叙述成长心得,只有眼角若隐若现的鱼尾,在不经意间甩出一道感慨、一线富足。一切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讲台、灯下、花间……波澜不惊,平淡中无限接近简单的初衷。

青春,不是非取即舍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如此美好?那是回忆时下的定义。欢乐时,大雨滂沱,也可以冲上大街奔跑;悲伤时,人群熙攘,也可以痛快流泪。那份心灵的自由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

师范,也许是我们很多教师子女最好的归宿,子承父业,扛起父辈的旗帜,我的命运也没有意外。对于在教师大院长大的我,这一职业毫无新意可言。然而师范课程的多样性如一抹阳光探进窗棂,对音乐、舞蹈的迷恋,滋养了枯涸的校园生活。我编排并参演的舞蹈毫无悬念地拿走那年校园艺术节的第一名,在舞台上,那一刻,我每一个细胞都是兴奋的,在音乐中浸润着、舒展着……在大专班分科时,我生平第一次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谈判”。我希望能上音乐专业,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刚开口,就被母亲堵了回去:“做语文老师才能做班主任,做班主任才有出息!”“班主任”该是多大的官儿啊?这一下子成了母亲对我的最高指令。这次我照例听从了母亲的话。作为独生的80一代,人生蓝图都应该是家长精心 “策划”的吧,至少我这么认为。在大专文科班的两年里,我依然参加学校各种文艺演出,自得其乐;依然坚持练习器乐,怡情养性。

感谢那段时光,那份执着,那份乐观,以至于在宜兴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工作后,担任了班主任,编排一次公开队课,可以信手拈来;首次参加全国创新杯活动,便获得全国“优秀活动奖”。工作四年后,学校安排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刚接手这一工作,作为新建学校,少先队工作几乎是一穷二白,我主动向校长申请,要了一个空教室作为少先队活动室。面对四面白墙,只有两个积满灰尘的柜子,东倒西歪地瞅着我。我二话不说,撸起袖管,就开始打扫卫生。我又在网上搜集队室的照片,规划、设计、制作……所有的布置从广告公司搬进队室之后,我人生第一次操起榔头,捏住铁钉,攀上桌椅,一下下地把展板布置上墙。灰呛了一鼻,手磨出了血泡,“叮叮当当”中干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深知,没有活动,少先队就失去生命力。我在学校亲自培训了一支优雅端庄的礼仪队,成为宜兴市团委各项大型活动的小司仪。学校没有鼓号队,音乐老师紧缺,我便四处借来曲谱,凭着对音乐的感悟力,不分昼夜自学,放弃午间休息时间,一遍遍地操练。一个月后,一支有模有样的鼓号队呈现在学校运动会场,令学校同学、老师瞠目结舌。市级的各项文艺竞赛,从儿童剧到经典诵读展演,编剧、导演、音效、舞美……一手包办,乐此不疲。同事们戏称我是“全能选手”,我自嘲“精力过旺”。“宜兴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无锡市优秀辅导员”“无锡市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德育科研先进个人”……一张张证书,见证了那段策马扬鞭、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

成长的道路很长,也许幽暗,也许会于黑暗中独自恐惧,可我却携着信仰,仍于梦想之路行走。我笃信,无限的可能性会在我的身上隐藏。

沟通,不是非此即彼

家长,是教育最温暖的存在。不论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能力大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我格外珍惜与家长们同行的缘分,他们是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2011年,我被调到镇上的一所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并兼任六年级语文。初到这所小学,建校规模、生源情况与城里学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这所百年老校,曾几何时,风光无限,而今新市民子女却占了近70%,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被动。

开学第三天,班上安徽籍学生小龙便屡屡不交作业,而且一问三不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担心小龙是否家中有事,便向班主任索要家长通讯录,来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班主任是本校一位资历丰富的老教师,她好言相劝:“别打了,多半是打不通或者忙,没时间。”接着便抱怨家长登记的手机号码多半是打不通的。分析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连自己的号码都记不全;要么是担心老师打小报告,以惊扰他们原有的“平静生活”。与我们普通家长主动与老师勤沟通、多了解的心理相背离,这倒令我有点匪夷所思了。我便把小龙叫到办公室,询问他父亲的号码。起初他怯懦地不吱声,生怕我会告他一状,后来又喃喃低语:“爸爸妈妈都在厂里上班,每天很晚回家。我一个人……”看着那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言语间的落寞,我不禁心生怜爱。当着小龙的面我终于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电话那头夹杂着机床声,我知道家长正在忙。当我介绍后,这位爸爸言语中还是表现得异常拘谨和羞愧。他或许觉得老师打电话多半是要“告状”,我用非常礼貌的态度告诉他,儿子很乖巧,上课也比较认真。那位朴实的农民工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而厂房的机械声实在让沟通很困难,我便邀请面谈,他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刚吃过饭,一位瘦削的中年男人局促不安地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我出于礼貌地迎上去与他握手,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头一阵颤动,一阵揪心,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那双手每天与钢筋、机械奋战,布满的老茧可以把我的手硬生生地扎疼。此刻,再多的问责也是多余,因为每一位父亲为了孩子可以很低很低,低进尘埃里。他在我善意的眼神和和气的话语中渐渐放松了下来,开始叙述起他的生活:厂里六点多就要上班,五点就要起来。为了多挣一点,一直要做到晚上九点。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种种心酸是久居城里的我无法体会的。相仿的年纪,岁月在他的脸上毫不留情地刻下深深的伤痕。

从那天起,我给小龙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爸爸洗手,任务完成可奖励免抄一遍词语。之后,小龙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地告诉我他爸爸回家后洗手的事:“爸爸昨天手被车床划伤了,破了一条口子,还流血了。我帮他一点点擦干净了!”“老师,昨天爸爸的手特别脏,可能是机油,洗了很多遍都没有洗干净。”……

也许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爱,而是一种慈悲。我从这对父子身上,读懂了生活,顿悟了教育。教育应在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孩子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的种子,成长之路才能荡起芬芳。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我常认为得与失之间,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我们的幸福,是静享教育的温情;我们的成功,是踏实走自己的路。

2012年的盛夏,暑热难当,我第一次走进新单位——湖滨实验学校。这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这里的每个教室、每条走廊、每一个标语,点点滴滴裹挟着大家对这座新生学校的美好展望,而我只有满满的压力。

路,在脚下,我只能迈开大步走。但我们真正走的不是路,而是一种心情。8月8日,一个吉利的日子,拉开了我在湖滨工作的序幕。“湖滨实验是一张白纸,我们作为首批创业者将给湖滨画上怎样的一笔……”黄校长给我们每位湖滨人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那一张张陌生、熟悉的脸孔上,写满了凝重。一串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让我辗转反侧。不知多少个夜晚,让我一次次体会到失眠的纠结。床头的笔记本记录着我夜半时分的灵感闪现,湖滨德育的框架在一笔一画中越发清晰。

酷爱节日,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这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不难看出。我有一个朴素美好的愿景:“让孩子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乐。”它不是一句口号,孤单地呈现在白墙之上;它是一种理念,有亲和肌肤血肉的温度,在行走与谈吐间散热、吐芳;它是一种信仰,有清明视听思绪的力量,直达灵魂,令人豁然开朗。

为此,我特地邀请了全国少先队、德育资深专家顾岫荫老师来校莅临指导,经过反复地交流、探讨、论证,一个大胆而具有创新意义的设想诞生了——根据小队员喜欢过节的特点,创设“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以队员实际需求上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尊重队员,信任队员,解决队员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属于红领巾的德育活动课程模式。

我们在推进“少先队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队员都参与到节日中来的原则,以达成德育活动的微目标。在开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力争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收获。我们将这些节日文化课程进行了梳理,可以分为四条主线:“红色旋律”——警醒勿忘国殇,民族特有的纪念日,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这些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日子;“黄色旋律”——激昂民族气节,如清明、端午等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绿色旋律”——呼唤责任意识,如“无烟日”“环保日”“地球日”等许多世界性节日已逐渐渗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节日无不体现对人、环境、动物、地球等的关注和关怀,彰显了人类作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德育的好教材;“橙色旋律”——乐享情趣校园,家乡宜兴,氿风陶韵,是每个宜兴人一生最热爱的地方,独特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和城市精神,令每一个宜兴人为之自豪,是对宜兴德育人的慷慨馈赠。

四月,我校“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如春茶透绿般生动了湖滨校园;六月,一场与众不同、与时俱进的“cosplay梦想秀”在湖滨体育馆精彩上演,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对梦想的渴望;金秋十月,“菊文化节”主题活动,队员们在花间驻足留影,在欢声笑语间感受明媚的阳光,感受菊花的色彩艳丽,更感悟菊的坚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一场“共享丰收浓情腊八”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湖滨校园温情呈现,队员们从多方面了解了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更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节日传递的温暖和快乐……

一个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节日文化主题微活动串起了湖滨特有的“节日文化”德育微课程,在全年无休、夜以继日的学校创办初期,我用精心、精彩、精妙的设计,如点点微光,让湖滨实验学校大放异彩,先后荣获“无锡市优秀少先队集体”“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少先队特色项目”,《辅导员》杂志对学校节日文化主题活动专题报道。其实,更让人富足的是,每天伴着晨光在校门口迎接着孩子们的到来,扑面而来的是对学校的期待与热爱。

成长,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进行时。仰首看天中,俯首沉思中,读懂自己,投入自己,发掘自己,成长因此变得富有生命的活力。回首十六载,谈不上枝繁叶茂,更称不上硕果累累,反而时常自省,勿让岁月消磨锐志,一个声音在回响:“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78-03

【作者简介】马进,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宜兴,214201)副校长。

猜你喜欢

坚守成长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远去的背影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