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化改变学校

2016-04-14

江苏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发展路径

朱 军



用文化改变学校

朱军

【摘要】一所学校要转型发展,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学校既有的制度、观念、做事方式与新追求之间的差异,主动地开启文化追寻。文化改造是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境界,竹行小学着力构建的“至善文化”,给学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一种全新的行走路径。

【关键词】文化差异;至善文化;发展路径

一所学校要转型发展,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学校既有的制度、观念、做事方式与新追求之间的差异,适时主动地开启学校的文化追寻,从更深的层面来推动学校更高质量的办学实践。

一、文化视角下的转型困境

学校转型,需要我们把握学校原有的办学短板,尤其必须准确把握所在学校现实的、已经沉淀的、相对约定俗成的制度、观念、习惯、做事方式、风气和态度等在什么领域、哪些环节与学校转型发展目标之间存有冲突和排斥。

1.学校教研方式的改变显得缓慢,研究难以深入。2014年1月,学校提出“改进校本教研”的任务和思路。要求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围绕1-3个话题,做一次深度的文献研读,写一篇深度设计的教案,制作一件多媒体课件,执教一次“同课异构”研究课或是“问题解决”展示课,写一篇“问题解决”思考文章,各组举办问题沙龙,形成一批沙龙文稿。然而,我们的校本教研做得还是很粗放。教研组满足于“某人上一课,大家评一评”的模式,没有深究一点,进行系统探讨和整体把握。我们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并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

2.学校核心团队的力度一旦不着力在某一项改革点上,这项改革举措往往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2014年2月,我校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20多个班级围起课桌,选做组长,培训组员,培养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后来学校教学研究转向“课模推进”,关注的不多了,甚至不关注了,参与的班级纷纷撤回原来状态了,桌子不围,特别是上课的过程中很少推进合作学习了。原因就在于,有些老师还是觉得不习惯,过去的教学组织方式易于课堂管理。这就是课堂管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办学行走中的文化追寻

没有学校文化的转型,就没有学校发展的真正转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竹小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发展成为一所城市街道的现代化小学。来自全国23个省和地区近2300名师生在这里学习生活。行走在这里,你会深刻地感受到生源省份之众多、地域之广袤、个性之丰富。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实践自己的愿景:让普天下最广大的儿童,在最为完整的学校,以最为美好的方式,实现最为完善的生长,成就最好的自己。

1.发展至善教师。

培养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在竹小办学的理想中,就是要建设一支“志存高远、德艺双馨、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拥有“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

我们的举措有三:一是扣好第一颗纽扣。青年教师研修班是我们构建起来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我们开展十项专业能力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安排教师读书、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课堂观摩、专家讲座、理论培训。二是唤起生长的自觉。我们启动了“拔节”计划。约请专家给教师做讲座,引导大家对教育理念和教师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聘请专家一对一地指导上课、写作和阅读。三是持续为心灵“保温”。我们开办“至善”论坛,大家先后以“教师的心灵成长”“不抱怨的世界”“想要怎样的精神生活”“至善的那些事儿”等话题开设讲座和沙龙,大家以个人的视角讲述了对美好生活和高尚心灵的追求,大家的共同关注构建起了共同的话语圈。

而更多的老师在自觉地将校园中幸福的味道一次次汇聚。一个个优秀教师成长起来了,大家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完善着自己对生活、对教育的态度和方式。竹小校园正在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竹小教室正在成为孩子喜爱的地方,环境更友好,同伴更友善,教师更友爱。

2.培养至善学生。

我们主张:教育是对生命的润泽和激励。这生命首先是儿童。每一位儿童都是不同的树叶,他们一直处在生长当中,具有无限可能的生长方向和发展高度。教育就要像水一样,让儿童浸润其中,不断地唤醒儿童内在的生命自信。教育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儿童受到歧视,从而永久地失去学习信心和自我梦想。

培养至善的学生,首先必须给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空间。我们在教育方法和路径上下功夫,不断地丰富成长资源,搭建成长载体,来寻找和发现每一个儿童的优势和长处。我们建构起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社团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两翼,微课程为补充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新六艺”课程的教程,培养儿童“一个好品行、一身好学识、一副好身体、一门好才艺、一种好心态、一段好经历”等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我们致力于 “培养儿童内在的生长自信”。开展了“主体性习惯训养”实践活动;举办了大型“感恩励志”体验教育活动;举办“寻找身边的善心、善人、善事”主题教育班会课评比和“善良在身边”征文大赛,带领孩子们去寻找善,赞美善,践行善;举办了“竹小好声音”歌咏比赛和读书节、数学节、体艺节、民俗节等活动。我们的学生在唱响主旋律,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心灵得以震撼、感念之心得到了浸润。近年来,校风更纯洁,更文明,更和谐;学风更浓郁,孩子更加乐学,更加向上了。我们竹小正在呈现出一种幸福的气象,一种和融的风尚。

更重要的是竹小的孩子们在历经亲身体验、训练彩排、展示表现的洗礼后,更增添了一种精神与力量,“完善自我、力求卓越”,已经化育为他们的行动特质。每一位儿童感觉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每天进步一点点、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已成为学生的成长信念,并将对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探索至善课堂。

我们一直在探索:课堂为了什么?我们认为,课堂绝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提出:课堂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问、展”等核心素养。“学”是指先学和自学;“问”是指为学而问,循学而问,以问为主,提问题是学养的核心;“展”是指展示、延展。我们依托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先学·导问·分享”课模的实践研究》,正在努力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先学·导问·分享”课堂教学模式,是把儿童“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范式转变为 “课前先学+课上巩固内化”的范式。课前先学模块的教学价值就是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由“以教导学”转向“以学情定教学”“以问题导学程”。先学重在 “学出问题”。我们提出了课上活动的模块:生成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问题情境,促进儿童的“思考、对话、展示”能力,促进儿童对知识的真正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们针对 “视频制作和基于学生生成问题”的困难,围绕“先学部分的视频内容怎么选择、如何有效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基于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探究和知识内化、教师在分享环节的教学语言技巧、评价”等问题一一进行了探讨。教师更多地考虑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先学;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组内探究、生生对话,促进儿童深度理解和深度探究知识,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了“提问答疑、合作讨论、踊跃展示”等深度互动的课堂生态。

4.推进至善管理。

我们以“课程领导”为统领,建设了三个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即一个“支撑保障”体系,我们把它比作为“操作系统”;一个学校的“课程研发与教学”体系,我们把它比作为“应用系统”;一个学校的“运行评价”体系,我们把它比作为“检测系统”,从而构建起“以课程研究为中心”“以运行保障为基础”“服务师生成长”的新型学校内部管理系统。

我们加强了学习,掌握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强了交流研讨,共同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把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专业来研究思考。“到课堂中去,到一线去,到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去”,学校领导班子人人上课,人人评课,人人蹲点,我们演绎的是“向我看齐,对我监督,跟我奋斗”。如今,在每一个晨曦初现的早晨,在每一个夜色初上的傍晚,在每一次活动的现场,在楼道、教室、校园各处,我们都会发现学校干部工作的身影,因为大家知道,办好一所学校在于学校管理的 “真切笃实”。所谓“真”,即我们牢牢把握真校情,探究真学问,谋求真发展;所谓“切”,指管理工作切中要害问题,管理过程要抓关键,管细节;所谓“笃”,指管理团队持续发力,形成合力;所谓“实”,指不搞花架子,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在业绩。

构建“至善文化”,给学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一种全新的行走路径。我们发展“至善教师”,涵育“忠诚、循道、向善”的精神风貌;我们培养“至善学生”,树立“完善自我,力求卓越”的人生信念;我们探索“至善课堂”,构建“学、问、展”的核心素养;我们推进至善管理,彰显“真切笃实”的风格。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67-03

【作者简介】朱军,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校长。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