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创新,让质量更有生命
——南京市雨花台区“十二五”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4赵贵龙

江苏教育 2016年27期
关键词:十二五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赵贵龙



聚焦创新,让质量更有生命
——南京市雨花台区“十二五”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赵贵龙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南京市雨花台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十二五”时期,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 《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动了雨花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前行。

2013年,区教育局在深入推进“反思性教学策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提出“让质量更有生命”的教学改革发展新目标,在小学教学改革方面聚焦创新、强化指导,引领小学发展的新常态。

一、引领与规划:奠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石

1.顶层设计,思想引领。

教育教学说到底是培养生命的工作,是让儿童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谐地生长的事业。对应这一终极理想,我们所追求的质量也应具有生命的特质:健康的质量、和谐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为此,我区小学教育顶层设计遵循“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把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提出“五个关注”:关注课堂,让课堂成为学堂;关注教研,让教研落地生根;关注教师,让教师心有所属;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眼中看到自己;关注家长,让家长成为合作者。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教学改革强化“四个改变”:一是常规管理改变,在思变中反思和检讨,做到“认真、坚持、激励”;二是课堂教学改变,突出以学生为本,大胆改革,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乐学、阳光;三是教育科研改变,变职称导向为问题导向,变问题为课题,寻找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四是质量评价改变,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2.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我区以全国“十二五”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为抓手,推进区域小学课程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指导学校完善课程规划与实施计划,建成小学课程基本框架,分步拓展课程内容。通过专家点评、样本示范和分享交流,让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课程规划,使学生的每一段校园时光都找到存在的意义。在完善学校课程规划的同时,我区全力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突出课程计划实施的规范性、丰富性、学术性,在实践中完善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改进和激励机制。

3.制度重建,管理提升。

要让顶层设计与规划付诸现实,就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于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我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自主管理,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区教育局重建学校考核制度,推动小学教学绩效发展性评估,为学校发展松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工作机制,为教师减压。在教学管理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管人员编印了雨花台区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引领区域学校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全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实践与反思:在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全面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便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呈现出勃勃生机。

1.区域规划。

(1)界定概念,统一认识

为统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及思路,区教育局提出“雨花新课堂”的概念。“新”:意味着改革和创新,即要有突破传统、契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生态和教学评价。“雨花”:意味着要注入本土特质,即要有基于雨花情态的文化继承和特色创新。“雨花新课堂”,在形式上从讲授为主走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融合雨花元素;在实质上蕴含雨花本色的、快乐的、美的课堂。要求各校能紧密依托校本实际,深入理解,大力推行,勇于创新,将践行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做到深处。这就进一步统一了对“雨花新课堂”内涵与理念的基本认识。

(2)制定方案,拟定计划

提出和研究“雨花新课堂”是雨花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教师研究力、学生学习力的需要,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区教育局的部署下,我们确定了“三级五段”推进策略。“三级”,即分三级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落实,区级层面制定《区域规划方案》,做好统领;校级层面设计校本实施方案,开展研究;组级层面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研讨。“五段”,即分五个阶段推进“雨花新课堂”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提出问题,2015年春季试点研究,2015年秋季正式研究,2016年应用推广,2018年汇集成果。

(3)强化研究,深入探索

围绕“雨花新课堂”建设,我区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基于课堂教学真问题开展研究。区教研室组织现场观摩和典型示范,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每学期,全区至少组织开展“雨花新课堂”大型观摩活动1场,至少邀请2位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就课堂教学改革作专题讲座;每学年,召开一次课堂教学反思推进会,汇编一本《教育教学论文集》。近两年,我们在“雨花新课堂”建设的区域层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内涵,二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推进策略,三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场域和课堂教学评价,四是研究“雨花新课堂”建设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

2.校本实施。

(1)校本落实,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理念的主要载体。区教育局启动 “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区实验小学推行“先学后教”,强化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学”“议”“导”“练”模式;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的“苹果讲坛”优化课堂结构;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小行小学“乐行课堂”活动化的研究与实践喜结硕果,在“全国友好学校发展联盟第八次专题研讨会”上获得教研成果展示一等奖;古雄小学积极打造“和乐课堂”,倾力建设民族吹管乐队,学校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成果交流,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板桥小学借百年校庆之机,充分挖掘“灵动课堂”的课程价值,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成果;西善桥小学“生态课堂”导学单的研究与实践,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组本研究,形成特色

组本教研围绕课堂教学最普遍的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组深入践行小班化教育全纳性、个别化、差异化的理念,提出“ACE课堂教学策略”,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与之相应的能力水平,构建了“乐行课堂”活动化教学范式。又如,共青团路小学语文教研组认真开展“三备课”活动,探索出“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异彩纷呈——群策群力,精彩展示——适时评价,激发热情——拓展延伸,巩固应用”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反思,改进评价

“生命化课堂”“乐行课堂”“生态课堂”等好课标准的研制,促进了广大教师对于“高质量课堂”的科学审视和个性化表达,细化了对教学行为的描述。“课例研究”“课堂观察”“行为改进”等专题,注重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性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区教研室提炼出“雨花新课堂”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即以生为本的人文性、学科素养的科学性和情智交融的艺术性,并对各维度赋予新的内涵,应用于区域课堂教学评价之中,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3.学科推进。

(1)聚焦热点,重点突破

区学科中心组围绕我区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问题,逐项梳理,及时发现和确立了区域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研究共同体开展集体攻关,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区名师工作室、“名特优”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采用“典型示范”“问题剖析”“课堂围观”“沙龙研讨”以及“专家引领”等方式,对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

(2)合作共享,交流提升

我区积极推进跨区域教学交流,借助每年举办市联片教研、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以及承办省级、国家级研训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促进区域小学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小学承办市级研训活动60余场,主办或协办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5次,承办全国小语课堂教学竞赛、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共5场。这些高端教研活动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带来了资源,注入了活力。

三、总结与提升:探寻具有雨花特色的教改新路径

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直面机遇和挑战,加快改进和转变,更加关注教学管理与评价,更加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注重学科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雨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雨花教改新路径。

1.优化管理,完善评价。

我们追求有品质的教学,探索有品质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科学发展。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监测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标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监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形式精准有效。

2.“三项工程”,发展教师。

“三项工程”是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是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启航工程”课程化培训初见成效,在2014年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引航工程”主题化研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员和部分学校领导赴上海、苏州等地,就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作业效能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专题考察与跨区域交流。“远航工程”项目化专题研训有效推进,区域 “名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注重学术引领,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3.资源整合,合作共享。

不同学校在管理理念、办学特色、学科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就是管理者宝贵的工作着力点,因此,我区大力推进学科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特别加快了相对弱势学科的共同体建设。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加强引领指导,让学科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学科质量分析、优质资源共享等教研形态,实现同伴互助、智慧分享、互利共赢。在区域范围内加强弱势学科,整体提升学科水平,浓厚学科教研氛围,促成教研与教学相互产生源源不断的、循环正向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7-03

【作者简介】赵贵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2)教研室副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十二五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