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2016-04-14黄盈盈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教育者工匠精神

●黄盈盈

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黄盈盈

伴随着制造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对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唤,工匠精神也开始进入教育者的视野。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对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对创业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创业教育多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对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缺乏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培养等现状,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着重从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内在认同、培养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以及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等方面做起。

工匠精神;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几年,到国外血拼购物似乎已成为国人在国外的一道风景,从电饭锅、马桶盖到奢侈品牌手袋,国人无不收入囊中。这对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嘲讽和警示,也促使国人反思。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方能实现强国之梦,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对工匠精神的热议。李克强总理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大学生创业教育需不需要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该何去何从?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何谓工匠精神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工匠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但是,这种精神追求在不同的国家又体现为不同的精神和行为特点,使各国的工匠精神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共同性。下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日本、美国的工匠精神为例并予以阐释。

德国工匠精神的表现:(1)对技术的狂热远大于对利润的追逐。(2)稳中求胜。(3)为自己的劳动感到荣耀。日本工匠精神的表现:(1)产品质量具有一种伦理意味;日本工匠将产品质量与个人声誉紧密相连,认为产品质量不好是自己的耻辱;(2)带着情感去工作。把制作的产品、工作的对象视为有生命的存在,并对之付出自己的情感;(3)专注一事,将产品做到极致。(4)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和骄傲,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美国工匠精神的表现:(1)一种创造性思维状态。工匠的本质在于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1](2)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广义的工匠精神是这样的: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所有领域的工匠精神都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标准最为重要,对质量的追求理想地变成其自身的目的。”[2](3)个人主体性的彰显。工匠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到一种自我的满足。

通过对德国、日本、美国工匠精神的梳理,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是工匠在产品的制作、研发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思维、行为和精神特质。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对工作内在价值的精神追寻。真正的工匠认同工作的内在价值,孜孜以质量和技术的提升,享受工作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把外在功利的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

二是具有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一方面具有把一件事情做的尽善尽美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愿意为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而付出持久的意志和努力。

三是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够“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3]来改进现有的技术和材料或者创造性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具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让知识在实践中综合,让实践在思考中深化,在知与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一)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对于什么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学术界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狭义的理解是与就业、创业培训结合在一起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而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者看来,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几个“学生老板”、创办几家学生企业等。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与经济或商业活动不同,是一种具有创业特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以培养人为根本宗旨的实践活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创业已不单是自主创办几个企业,“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方式,一种去创新、去承担风险的生活观和自由观。”[4]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教育即是要培育一种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承担风险的文化,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以“促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不断地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都能在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任何行业快速适应并且成功展现自己的特有才能。”[5]这种对学业、职业、生活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人生态度和思维、行为方式正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旨趣所在。

(二)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至今已17个年头。诚然,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促进国家建设和高校自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教育的水平基本上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发展水平不高。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繁荣的表象下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创业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

大多数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按照上级部署,完成上级任务”,“热衷于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和创业教育评比活动”的层面,更多关注的是,是否取得了好名次,是否为学校赢得了好声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是否完成了就业率的指标。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基本上是一种摄于“权威”和“功利”的外在认同。

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开办公司,自谋生路的一种教育。对于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6]获取创业教育学分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动力;对“自主创业”认同度不高,根据麦克思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14届毕业生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2.9%的大学生中,基于创业理想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48%。[7]

2.创业教育多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

就教育者而言,大多数的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缺乏专深的持续研究和高水平的质量追求。就创业教育研究而言,纵观十几年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到,如果单从成果数量上看,有关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大多面目模糊、同质化程度较高,而具有独特价值、面目清晰、立意深刻,或给人启迪、引人反省,或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就创业教育的教学而言,不少教师缺乏做一名教学名师的志向和抱负,不愿意也不舍得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对自我和学生的期望值不高、要求不严。

3.缺乏对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缺乏对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自我反思思维习惯的培养。写作作为一种促使人反思的有效途径,在大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者对大学生写作(如读书报告、结课论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训练不仅数量少、质量要求不高,还缺乏相应地写作指导。二是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方式大多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大多数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敢挑战学术权威,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极为有害的。诚如洛克所指出的,这种品质正是决定我们的信念离开甚至违反理智的主要势力。

4.缺乏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缺乏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培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育所占比例低。表现在校内实践教学比例低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覆盖面低。以下两组数据可以说明:目前学生参与的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是基础性创业教育(大于70%),其次为模拟性创业教育;观察学习性创业教育与实践性创业教育学生参与的比例相对较低。[8]“约八成学生自入学以来未参加过科研活动。”[9]二是实践教育中知行分离。如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游山玩水;在一些企业的实习中,企业给予学生的机会,大多是较为容易的、边缘性的服务性工作,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用武之地;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受场地规模和开放时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等,导致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

三、以工匠精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由外在价值追逐向内在价值认同的转向

对创业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是教育者和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一种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获得和确认过程。对教育者而言,这种认同意味着不受外在权威的影响,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从内心深处能够接纳这种文化和生活观念,并用以引导自己的研究、教学和生活;能够祛除功利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作为自我的使命而孜孜以求,并在这种追求中享受自己生命的充盈和精神的成长。对大学生而言,这种认同意味着能够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赞同、接纳这种价值观念,并在自己的学业、生活中践行这种价值观念。要实现这种认同,就要从外在价值追逐中解脱开来,这不仅需要教育者、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创业文化的长期浸润。因此,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就成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极为迫切而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汲汲于功利向久久为功的沉静心态转变

实现此种转变,这得益于评价制度的改变和精神支持体系的建立。一是改变现有的创业教育评价方法。目前,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方法侧重创业教育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创业教育项目和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等,对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却关注较少。这种汲汲于功利的“见物不见人”的评价方法,导致教育者忙于增加数量、扩大规模,而对创业教育中与大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却鲜有人用心去探求,比如,如何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学生的同伴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等。所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要“越物见人”,要把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所习得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成长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核心指标,引导教育者慢慢沉淀下来,做一些有系统的、有积淀的工作。二是建立精神和人际支持系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面对喧嚣且充满功利意味的环境,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的错失)的生活,能够做到不忘初心,久久为功,除了依靠自己咬定青松不放松的坚韧品质,还需要来自老师、朋友、家人的精神和情感支持。目前,高校侧重于对大学生的工具性支持,比如,平台的建设、经费的支持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固然不可缺少,但“但实证结果显示,目前工具化支持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影响不显著。”“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精神支持与人际支持维度对个人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10]日本秋山木工的开创者秋山利辉则在自己的实践中证明了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同样是创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的教育方式转变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存在不同的师生关系。尽管教育理论界对建立平等的对话式的师生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在现实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还大多停留在单向的灌输关系层面,对话式的师生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中,师生关系是“我——他”的关系,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权威的代表,不容质疑,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学生不敢质疑,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教育对话中,师生之间是“我——你”的关系,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立的、完整的精神个体而存在,教师尊重、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包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激励并鼓舞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切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1]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2.

[2]理查德·桑内特.新资本主义的文化[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6.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3.

[4]高桂娟,苏洋.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5]罗志敏,夏人清.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6][8]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

[7]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9.

[9]李湘萍.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来自中国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10]梅红等.创新支持是否改变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行为?[J].复旦教育论坛,2015,(6).

(责任编辑:冯永刚)

黄盈盈/北京服装学院学生处讲师

猜你喜欢

教育者工匠精神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