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及其对策*

2016-04-14周定财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公平毕业生大学生

● 周定财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及其对策*

● 周定财

我国大学生就业因生源、身体、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不公,不仅不利于消除就业领域的腐败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个人或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因此,应当从参与主体适应变化、调整角色入手,实现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四方互动,以促进大学生的公平就业。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就业不公;教育公平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经历了2013年“最难就业季”后,我国大学生再次迎来“更难就业季。[1]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338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770万人,12年间增长了332万人,增幅达127.8%。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使得“就业难”“难就业”成为毕业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竞相关注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也随之暴露出来,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运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的具体表现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日趋激烈,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而且不利于人才资源的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

第一,生源(户籍)差异导致的就业不公平。户籍歧视是指由于身份、户籍、居住区域的不同而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区别对待。[2]我国有许多城市尤其是较发达的城市大都规定不接受非本市或非本省的生源,除非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求学经历,如博士、博士后、“洋海归”等,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同时,我国某些地方在招录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时也明确规定了非本地户口不得报考。这与国家所提倡的打破户籍限制,实现不同区域的人才流动是相违背的。

第二,身体差异导致的就业不公平。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择业权力,而不因身体条件或健康状况有所差异。但有些单位甚至是在地方公务员的招考中对身高、体重、视力、形象及身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等进行限制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此类不公平现象在企业招聘中更加普遍,许多单位除了对身高、体重、相貌等提出要求外,有的单位甚至对属相、血型、星座、民族、宗教信仰等也做了相关规定。这将严重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造成人才的浪费。

第三,家庭出身差异导致的就业不公平。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父亲职业为政府管理人员、企业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比父亲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户、服务人员以及离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子女的就业率高出14个百分点,前者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后者均低于平均水平。[3]这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在父辈的“帮助”下,很容易就得到了较好的职位,然而那些出身于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败。这种非正常现象正挑战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公平性,其实质是一种就业腐败。

第四,性别歧视导致的就业不公平。近年来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都曾遭遇过性别歧视,最终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虽然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呼吁男女就业平等,但一些用人单位依然在招聘会上公开打出“只限男性”、“男性优先”或“女性除外”等字样。在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影响就业的多种不利因素中,传统的落后观念和伦理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4]江苏省妇联的调研显示,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高于女生8个百分点,其中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的达80%,有34.3%的女生曾有过由于性别原因导致的被拒经历。[5]

第五,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就业不公平。现实生活中的人才资源配置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有关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虽然就业方向和岗位不一定非要与所学专业完全一致,但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这对大学生自身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再者,目前一些单位在学历方面的盲目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在“学历要求”一栏赫然写着博士、硕士优先,而该工作专科、本科毕业生也都能胜任。这种畸形错位的人才资源配置被称为“人才冻结”,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就业不公,不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人岗匹配”的实现。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不公的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新常态的经济特征对大学生就业构成了直接的挑战,而不公平就业更使大学生就业状况雪上加霜。[6]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经指出,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7]这就是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而就业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根本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公平,就会造成他们对社会产生心理抵抗,长此以往,必将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一,就业不公不利于消除就业领域的腐败现象。很大程度上来说,就业不公平问题是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腐败现象蔓延至就业领域的结果。现如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这虽然在理论上看似公平,但是由于缺乏像国家招录公务员一样的公平考核制度,相当一批权力在握的人,便凭借着手里的用人权,以权谋私谋利。试想,如果同一个班级的A同学比B同学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可是在找工作时B同学凭借其在其他方面的“优势”顺利找到了好工作,而A同学却还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造成这种差异的,不是学习成绩、个人能力、思想品德等内在因素,而是被称为“综合实力”的外在因素。在这样的竞争中,失败的大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平、气氛,甚至会将矛头指向社会、学校。带着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步入社会,他们将如何回报社会,如何实现自己的就业梦和人生价值?和谐社会的理念将何以体现?

第二,就业不公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的核心含义是:比他人或前人具有更优秀的整体素质和更高的创造能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企业、社会、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价值。[8]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的配置是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其选择结果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如果不受任何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完全公平、公正的竞争状态,市场配置的结果就会把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事两宜,并使人力资本的优势在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如果就业市场的环境不公平,人才资源的配置规律将遭破坏,人力资本含量低的人被配置到重要的职位上,由于不能胜任工作而影响了组织的效益和利益。而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才资源却被配置到与能力不匹配的岗位上,个人的积极性难以发挥,人力资本被迫闲置,从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第三,就业不公不利于个人或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及其投资动力,取决于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如果成本低收益高,那么个人或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就很大,积极性也会很高,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积累人力资本,如学习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考取更多的资格证书等。反之,倘若大学生毕业后得到的回报低于自己在校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间就不会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他们宁愿将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交朋友、拉关系等方面,这样毕业以后获得的回报反而比投入在学习上得到的回报更多。由此可见,如果就业不公平,会影响大学生(家庭)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

第四,就业不公不利于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所有的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接受优良的高等教育,所以他们往往会不惜花费巨大的成本或代价来实现这一愿望。然而,现实中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让家长们感到焦虑、忧心忡忡,他们往往会陷入成本投入与效益回报不平衡的两难选择中,他们对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极为不满,进而将这种不公归因于学校和社会,进而对社会产生不满。这种心理在没有什么“背景”、“关系”的家庭中尤为普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各类社会群体中一支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最快的力量,他们满腔热忱、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倘若他们经常在求职中遭遇不公平对待,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的路径思考

公平就业是指所有的人,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户籍、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有以能力和业绩为基础去求职择业和获得发展的权利。[9]在经济呈现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加强职能和政策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大学生自身四方携手努力。

(一)政府:加强就业调控,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政策支持体系

宏观经济的发展要从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这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而我国更关注经济增长指标,从而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率增长不够协调,使我国某些地方出现了经济指标增长而就业指标减少的状况。政府应该构建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扩大就业,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放缓经济增长的速度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反对和禁止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切不公平的现象和做法。在制定政策和职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上重视“公平就业”,并把它作为一项具体的政策目标,而不得出现由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造成的就业歧视。[10]因为就业歧视是一种典型的就业不公正现象,它会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工作机会,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政府必须予以反对。

当前,大学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但由于受结构性失衡和个人偏好失衡的双重影响,许多毕业生都将大城市、待遇佳、地位高等作为就业的优先选择标准。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那些热门专业(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和大城市里一些工资待遇高的行业供过于求而传统专业和中小城市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此情形下,大城市里一些发展较好的单位就从学习成绩、实践状况、实习经历、工作经验、学历水平等方面不断提高就业门槛和用人规格,从而招揽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一些中小城市、待遇不佳、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则因招录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影响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也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人才资源配置,指导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同时,使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大学生就业取向,如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财政补贴、免息贷款并开辟绿色通道等;对去偏(边)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或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在工资标准、待遇水平、保险福利等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和政策倾斜。另外,政府还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以保持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为目标,以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为原则,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就业市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理念。高校应该建立起上下协同、系统完整的学校、学院、系、班级4级就业指导工作网络,组建责任心强的、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使学生从大一入学伊始都有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11]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解为一项系统的常规性工作,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切合个人特点和发展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身特长、爱好、优势方面的分析和就业市场的SWOT分析,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示特长,让学生从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辅导中获益。再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接触用人单位。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或用人单位进行参访、见习、挂职、实习;每年的毕业生“双选会”除了让应届毕业生进入会场与用人单位进行洽谈、签约外,还应鼓励非毕业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积极参加与观摩,让他们尽早了解用人单位,尽早了解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尽早树立“怎样就业”的观念并尽早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最后,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实习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将书本上学得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有关调查显示,80%的毕业生都存在紧张、恐惧、眩晕、烦躁、焦虑、压抑等“就业综合症”。[12]因此,学校应当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躁、从众、攀比、自卑、恐惧等心理,鼓励大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

(三)用人单位:改革用人制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大用人单位的用人环境、用人观念、用人政策等将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实现公平就业。调查发现,有些用人单位直截了当地说:招女生太麻烦,工作不久就要结婚生子、照顾家庭,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我们就自然不会招女生了。试问,这种观念如何能实现大学生的公平就业?如何能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能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合理的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为此,用人单位必须改变原有的包括户籍限制、性别歧视、身体差异、家庭出身等在内的各种错误观念和做法。首先,必须改革用人制度,保证招聘和选拔人才的公平合理。用人单位应该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选人原则,制定合理化、科学化、透明化的选拔标准,通过严格、公正的选拔程序,保证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程序公平,从而招聘到岗位所需的人才。其次,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保证人才的“同质同价”、“优质优价”。在当前经济处于新常态的新时期,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大学生自身: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就业市场

第一,大学生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寻找合适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职位,实现自身价值。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严重偏差,就业期望值节节攀升甚至不切实际,如将就业单位定位为世界500强、将工作地点定于一、二线城市、将工作层次定位为中层白领、将工资标准定于每月5000元以上,等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顾全大局,理性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心理、能力、优势和劣势等进行调适和评估,克服择业的理想化倾向。此外,还应更深切地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并据此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创新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第二,大学生要强化就业意识,积极主动地走进就业市场,克服自身的焦躁、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例如在投放简历、企事业单位面试、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应当掌握的技巧,从而有效避免简历“石沉大海”、考试面试无功而返),勇敢面对竞争,消除消极的悲观畏难情绪。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注重维护自身权利和规避风险,避免出现劳动争议。当前很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创业过程中要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念,敢于承担风险,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好高骛远、纸上谈兵、单打独斗的“创业三大忌讳”;在选择自主创业时,要详细了解并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要虚心向那些通过自主创业而取得成功的人士“取经”,以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和创业方向,努力打造自己事业的一片蓝天。

[1]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过770万[EB/OL].http://www.3gus.com/GaoKaoZiXun/482115.html.

[2]曾沛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与机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张金麟.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6,(1).

[4]王书玲等.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5]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J].青年研究,2003,(2).

[6]王新磊,于贤娇.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就业,2015,(7).

[7]李贵成.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穷人教育学”[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王先玉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

[9]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李业昆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2.

[10]第111号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07/14/7860863_154046955.shtml.

[11]林芙蓉等.浅析高校扩招后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2]欧阳伦四.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责任编辑:冯永刚)

周定财/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台湾暨南国际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YY2014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公平毕业生大学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笨柴兄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公平比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