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幸福成长

2016-04-13吴淑艳

教育家 2016年30期
关键词:习惯笔者孩子

文/吴淑艳

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幸福成长

文/吴淑艳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乌申斯基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幸福成长。

教育教学中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前准备习惯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请学生们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本节课的学习用品并摆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同时,笔者坚持启发诱导原则,使学生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培养他们课前准备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守纪习惯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为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针对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笔者会对学生进行手势提醒或眼神交流。另外,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树立“好习惯”榜样,如“XX同学做(坐)得真好,还有哪位同学可以和他一样棒?”并对那些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学生奖励小红花,上光荣榜,为其树立自信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教师可以用对诗句形式规整课堂纪律,如,“师:少壮不努力;生:老大徒伤悲”“师:不敢高声语;生:恐惊天上人”等等。还可以课前准备儿歌:“上课铃响进教室,安静坐好迎老师,读写姿势要端正,精神饱满学知识。”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及时地提醒、督促、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人人养成好习惯,班级面貌自然得到发展。

完成作业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作业习惯是小学低段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首先,在新生入学时,让孩子准备好记事本,用来记载教师当天布置的作业题。笔者会在初期,每天检查学生记事本的记录情况,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定期地抽查,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记录本的意识。其次,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保持适当的安静,不过多打扰或打断学生。最后,作业批改时,教师给学生的批语要字迹工整、规范,一则让孩子能看懂,二则是给孩子一个示范。因此,在良好作业习惯养成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逐步的训练、提升学生作业书写水平。

文具整理习惯 在学校里,常常会发生今天丢铅笔,明天丢橡皮,后天丢尺子……事情,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文具摆放无序。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文具,保持桌面及书桌的整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了。

教育教学中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本着“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的原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养成正确的读写坐姿。教师要矫正学生错误的读写坐姿,教给学生正确坐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另外,通过念读儿歌:“小小手,拿好书;小眼睛,盯准字;小耳朵,认真听;小嘴巴,跟着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阅读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还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教育教学中注重思考习惯的养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方面,应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习方面,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笔者让学生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家长在一旁辅助,有笔顺不对的,家长给予纠正。起初,孩子做得不好看,没关系——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做得顺手了,现在孩子做的卡片有质、有量。再如,在学习每篇新课文时,笔者布置读书任务。起初,有部分孩子不能认真完成,笔者会认真抓细节、抓过程,与孩子一起完成读书任务。久而久之,再布置这样的任务时,学生都会保质保量地完成。

教育教学中作息习惯的养成

作息时间表,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对一些晚到的孩子,笔者会进行简单的询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上学迟到?”当孩子不作回答时候,笔者会和家长取得联系,询问迟到的原因,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共同督促学生要按时到校。在学校还会有这种情况:孩子下课后喜欢到外边玩,一听上课铃迅速跑厕所,或是一个课间跑几次厕所,目的是不回教室上课,要玩!这种情况,笔者就对跑回来玩的同学进行询问,并耐心引导,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当然,这样一次是不见效的,需要常抓不懈。

教育教学中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秀……但有些学生不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基于此,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笔者都会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变得更高。

奖励制度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学生做到了,就奖励一朵小红花,积累的小红花多了,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方法最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所规定的行为要具体、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学生有吸引力。

行为契约 由父母与孩子签订“亲子契约”,也可由教师和学生签订“师生契约”,双方都承诺做到的行为,做到了有奖励办法,做不到有惩罚办法,要规定契约的有效时期,并张贴在室内显著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办法要注意成人与儿童要保持平等地位,承诺的行为要具体、可观察到,惩罚办法要有针对性,讲究适度、巧妙。

因材施教 学生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任性、散漫。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可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来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他们去重复曾经受到表扬的行为,巩固发扬这些优点。对一些表现差的学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低年级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不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好坏。因此,对待低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刚显现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习惯的机会。

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这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父母与儿童的特殊关系,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家长对儿童的各种习惯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利用家访、家长会、提醒家长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增强教育效果,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只要每位教师都具有母亲般的情怀,在工作中多一分耐心与热情,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我们付出的汗水总会收获桃李芬芳;我们的教师都能成为优秀的园丁。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红旗镇中心校)

猜你喜欢

习惯笔者孩子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